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谈田黄

(2014-02-27 12:05:28)
标签:

田黄

寿山石

收藏

杂谈

分类: 收藏

20131119日的中国嘉德2013秋季拍卖会上,一枚重80的黄金黄田黄石太狮少狮钮方章以1115.5万元成交,单克成交价格高达13.94万元,比早前嘉德春拍一枚131克的田黄石素方章创下的田黄单克10.1万元的纪录大涨38.02%,涨幅高达4成。此佳绩一出即刻在业界引发轰动。另外在月福建东南的秋拍上,一块石卿作极品田黄石《山居即景》薄意摆件(390g)以3680万元创寿山石单件作品成交纪录。田黄石作品拍卖屡创新高,再次激起人们对田黄石的关注。

福建省福州市北面36公里处有一个小山村,这里群山环抱,田园叠翠,苍松修竹,溪流潺潺,这个美丽的山村就是大名鼎鼎的田黄石的故乡——寿山村。在寿山村旁有一条小河名叫寿山溪,这条小河两侧的水田里就孕育着世界上最贵的石头——田黄。由于田黄有福(福建)寿(寿山)田(田黄)即福寿田丰的寓意,并且自身魅力无穷,自乾隆起就为帝王所好,文人墨客、王公大臣均以田黄为致宝,导致这块水田自清代以来已被翻掘了无数次,如今几近绝产。

那么自乾隆以来深受众人追捧的田黄石到底好在哪里?这里我引用石巢先生对田黄石的六德之说加以点评。石巢先生认为田黄石有六德,即“细、结、凝、腻、温、润”,这几乎成为藏石界对印石质地优良与否的鉴定标准。大凡具备四德、五德即为佳品,而唯一六德兼具的只有田黄,所以田黄才成为众人所爱。王敬之先生在他的《鉴识田黄》一书中对石巢先生的田黄六德又加以详细点评,所说的六德之中的“细”就是“质地细密,指颗粒细小,如婴儿之肤,用放大镜都看不出颗粒。”即不粗不糙、肌质幼嫩、结构精细,利于精雕细刻。

关于田黄石的“结”,王敬之先生的解读是“石分子结合紧密,光泽好,入手有滑感”石结则密度适中,细而不松,结而不脆,最是适合篆刻下刀。在雕刻上,结合六德之“细”更便于表达作品的细微之处。

我曾经见过一个6克重的红田小挂坠,上面采用高浮雕的手法精雕细刻一弥勒佛全身坐像,坐像全高22毫米,宽16毫米,肥头大耳,袒胸露腹,憨态可掬,右手扶肚,盘腿而坐。弥勒的手指仅为初号字的笔画粗细,最为奇特的是在高度为6毫米高的头部上精雕细琢了弥勒的五官,这不仅需要精良的雕刻工具、高超的雕刻技艺,更为重要的是只有田黄石独有的“细”“结”质地才能表现出这种技艺,要知道弥勒的鼻子只有小米粒的五分之一大小,如果质地不具备细节二德,根本无法雕刻、无法磨光。

王先生在解释六德之“温”时是这样说的:“如玉之蕴,有宝气,观其外表即以人相亲。”这也正是田黄石温婉可爱之处。这种宝气,本人的理解就是一种宝光,是光线照射进去又折射出来的一种慑人心腹的迷人韵味,类似于盘熟了的高古玉的包浆,类似于和田仔玉的哑光,是一种只可意会无法言传之美。

“润”则是指“石内生泉,在手心里握一会,石头就布满细小的水珠,有如露之欲滴”。为此,我曾特意多次做过实验,不知道是由于紧张的缘故还是真的石内生泉,一块田黄石在手心中稍握几分钟,展开手一看,田黄石上果真布满汗珠,我想这也是因为田黄质地极其细密造成的一种特有现象。

“凝”就是“凝灵,有一种通灵感,石凝灵即如半透明的冻状。”凝灵也就是福州人常说的灵度,精华所聚,凝灵成冻,充满了特有的灵性。

六德之“腻”是指“肌里油溢,用手稍微摩挲一会,就像往外冒油一样,有如油之欲滴。”大凡高档藏品,如和田玉、黄花梨或一些珍品古玩都有此特性,不干不燥,不绵不涩,脂质柔腴,手感酥腻,亮泽可爱,入手可亲。

由此六德可知,田黄之所以受人喜爱,绝非炒作,而是由其内在的品质锁定。田黄石高贵的品质决定她不需要保养即可永久传世,决定着她是一种任由雕刻高手自由发挥的极品载体,她以那高贵的光泽、极致的宝气几百年来傲立于印石之林,被誉为“印石之王”“石帝”。

田黄石具有如此精美的内在素质,再加上艺术家的精工雕刻,已然让世人耳目一新,倍加珍惜,但是光有精工加好料,还不足以说明田黄石的珍贵,田黄石的历史文化承载更加拔高了田黄石的身段。

在故宫博物院不计其数的珍宝文物中,有一件乾隆时期的田黄石印章,是由三颗印组成的,印文分别为“惟精惟一”“乾隆宸翰”“乐天”,雕刻工艺精湛,被奉为国宝。看过末代皇帝爱新觉罗·溥仪自传《我的前半生》的朋友应该对这枚印章印象颇深,这枚三联章是由溥仪悄悄带出宫,并在他劳动改造期间上缴的。在其自传中的第八章,还浓墨厚彩的专门辟出一节叫做“乾隆的田黄石印”来描写其上缴的经过。书上写道:“我不断地绞着脑汁,寻思着讨好所方的办法......这一天,我又想起了在苏联用过的故技——献珠宝。可是,我的珠宝都是偷藏着的,怎么好拿出来?而且黑皮箱里剩下的都是最精选的,实在舍不得。如果只拿一部分,在这铁笼子里,也没有办法背着人去挑选。想来想去,想起了我手头的一套乾隆的太上皇玉玺,这是用一块田黄石精雕的由三条链子连在一起的三颗印,是我很心爱的东西。入狱时所方检查行李也看见过它,看来,现在只有拿出来这样东西来了。”

在溥仪亡命天涯之际,随身带的珍宝都是选之又选的珍宝,足见清宫皇帝对田黄的重视。以至于在清代就有了“一两田黄三两金”之说。自乾隆之后,愈来愈多的篆刻家喜爱在田黄上创作,例如吴昌硕曾刻田黄石印“自锄明月种梅花”,刀法苍劲朴实,文意高远雅洁,材质名贵,被誉为印中奇珍。而齐白石、陈师曾、黄宾虹、邓散木、来楚生等篆刻大家更是为后人留下相当数量的田黄印章作品。当代著名篆刻家韩天衡在《天衡印话》中说道:“印石以寿山田黄最金贵,其别于鸡血石,非独因色美,且因质佳易受刀,故田黄无劣石。”

1978年8月17日,国家邮电部隆重发行了“寿山石雕”邮票,此次发行的邮票共5枚,包括一枚小型张。小型张上展现的就是溥仪揣着逃跑的极富传奇色彩的乾隆皇帝三联章。另一枚“田黄秋韵”是一块152克的银包金田黄石。邮票,素有国家名片的雅称,是国家荣誉所在,在邮票上刊登田黄石再次提升了田黄石的文化价值。

比起清末民初的“一两田黄三两金”的价格,目前拍卖纪录的田黄价格已是黄金价格的480倍,民间市场的田黄价格上品也在5万一克,中品2万一克,下品也要5000一克。就是不成材的中品田黄仔(多指10克以内的小田黄)也要千元一克,极品的小田黄仔甚至每克过万。如此高的价格未来还有上升空间吗?对于未来价格的走势众多行内人士一直是见仁见智。以我个人观点,就田黄石的内在属性及几百年来赋予它的文化价值来说,以及有限的存世量上看,随着国民收入的提升,随着越来越多的精品田黄“沉底”,田黄的价格还将继续上涨。

有实力的大藏家可以考虑田黄石的老印章,100克以上的摆件、把件等,当然,价格也多在7位数到8位数之间。大多数的藏家可以考虑20克到50克的中小田黄,根据品质不同,一般价格多在5万到100万之间,而10克以下的小田黄仔则更加便宜,多在几千元到几万元不等。当前正值经济调整阶段,也正是买入田黄的最佳时机

 

http://s10/mw690/00219rrxgy6GUBxmsela9&690

http://s5/mw690/00219rrxgy6GUBBgeji14&690

http://s7/mw690/00219rrxgy6GUBFnAs696&690

 

 

http://ccrb.1news.cc/html/2014-02/17/content_360197.htm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