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登幽州台歌教学设计

(2018-06-25 15:42:26)
分类: 语文教学

教学目的:

1、理解诗意,感情朗读并背诵。

2、了解古代君子之风骨,增强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难点:

1、了解古代君子之风骨,增强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教学过程:

准备1:背背诗歌。《敕勒歌》《峨眉山月歌》

敕勒歌      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峨眉山月歌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1、              找规律,板书:歌。

   介绍汉乐府诗集,介绍以后将会学到的《长恨歌》《明日歌》等都是这种体裁的歌。

   标题带有“歌”字的诗一般是古乐府诗歌,是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汉武帝时,设有机构专门采集各地歌谣,整理和制订乐谱,这个机构名叫乐府。后来人们就把这一机构收集和制谱的诗歌,称为乐府诗,或简称乐府。到了唐代,这些歌词的乐谱虽然早已失传,但是这种形式却相传下来,成为一种没有严格格律,近于五、七言古体诗的诗歌体裁。

2、出示课题——《登幽州台歌》,讲解幽州台,辨析“州”字。

   比较“州”“洲”

   州——古代的一种行政区划。中国的别称是九州。如:冀州、衮州、徐州、扬州、荆州、豫州、雍州、青州、梁州。再如:兰州、杭州、广州。

    洲——水中的陆地 如:橘子洲  天兴洲  珠江三角洲 大陆 如:亚洲、欧洲等

3、读题。注意停顿——登/幽州台/

 4、学生五分钟预习。

读准,检查。

读通,检查。

读熟,检查。背诵检查。

读会,借助注释。

指导点:念——惦记,常常想

指导点:古人、来者

    幽州台,又称燕台,史传为燕昭王为招揽人才所筑的黄金台,故址在今北京市大兴县。《战国策·燕策一》记载:燕国国君燕昭王一心想招揽人才,而更多的人认为燕昭王仅仅是叶公好龙,不是真的求贤若渴。燕昭王始终寻觅不到治国安邦的英才,整天闷闷不乐的。 后来有个智者郭隗(kuí )说:“你要招揽人才,首先要从招纳我郭隗开始,像我郭隗这种才疏学浅的人都能被国君采用,那些比我本事更强的人,必然会闻风千里迢迢赶来的。” 燕昭王采纳了郭隗的建议,拜郭隗为师,为他建造了宫殿,后来没多久就引发了“士争凑燕”的局面。投奔而来的有魏国的军事家乐毅,有齐国的阴阳家邹衍(yn),还有赵国的游说家剧辛等等。落后的燕国一下子便人才济济了。从此以后一个内乱外祸、满目疮痍的弱国,逐渐成为一个富裕兴旺的强国。接着,燕昭王又兴兵报仇,将齐国打得只剩下两个小城。

    陈子昂:(约公元661~公元702),唐代文学家,因曾任右拾遗,后世称为陈拾遗。“右拾遗”、属唐朝时的小官,是咨询建议官员。左、右拾遗为从八品官职,微不足道。类似于我们现在的监察科科长。

译文:前不见圣贤之君,后不见贤明之主。想起天地茫茫悠悠无限,(人生苦短、时不我待)不觉悲伤地流下眼泪。

 

5、体会诗情

了解诗人写作背景

   贴士:他的言论切直,常不被采纳,并一度因“逆党”反对武则天的株连而下狱。而后随武攸(yu )宜东征契丹,反对外族统治者制造分裂的战争,多次进谏,未被采纳,却被斥降职。其时。

   史料记载1:青年时期,他任侠使气,一心报国,“感时思报国,拔剑起蒿莱。”(感于时世而生报国之思。奋然拔剑走出乡原。)二十四岁中进士,升任右拾遗。

    史料记载2:武则天当政,信用酷吏,滥杀无辜。他不畏迫害,屡次上书谏诤。

    史料记载3:公元696年契丹李尽忠、孙万荣叛乱,攻陷了营州,陈子昂奉命出征,带兵的将领是个草包,接连打了几次败仗,陈子昂提了很多建议,也未被采纳,眼看着报国的良策无法实现。有一天他登上了幽州台,想起了战国时广招天下的燕昭王,悲愤之极,写下了这首《登幽州台歌》。

找对比,体会孤独

远与近的对比:远指圣贤之君太远,昏庸之人太近。

冷热与的对比:冷指现实冰冷,热指满腔热血;

大与小的对比:大指苍穹广大,小指个人渺小;

长与短的对比:长指岁月长河漫漫无期,短指人生苦短,时不我待;

廖廖数字,内涵丰富……

形成画面:远望原野茫茫,仰视天穹无比浩瀚。个人在幽州台上显得那么渺小。

感情朗读。

    天地悠悠,人生苦短,空怀壮志,报国无门哪。能感受到陈子昂的悲愤吗?

    区区22个字,字字含泪泣血,短短4句,句句赤子之心,难怪能引起那么多人的共鸣。

    小结:壮志未酬的悲愤是理想主义的另一种表现。它意味着诗人对理想的态度是更加执着和珍惜,而不是放弃和冷漠。时代条件提供了驰骋的舞台,理想之歌高昂、奔放;时代条件未能提供舞台,浩歌激烈,愤慨悲凉。这些都成为我们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的一部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