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究竟是我的谁
(2010-11-07 10:38:05)
标签:
文化 |
你的疼痛的深切
我当然不能理解
为什么我们离得远了
其实一直是近在眼前
是啊,我就是我
我不能变成你
就连你在那儿独自苦斗
我也只能默默注视
我们两人都经受着考验
而你究竟是我的谁
如果一切将从此崩溃
那么我又曾是你的谁
是啊,我就是我
我不能变成你
就连你在那儿独自苦斗
我也只能默默注视
少年时看到的诗句,照样能够一挥而就。似乎就堵在喉口,随时等待着呼之即出。
最早看到上面的诗是在张承志的《北方的河》。记得当时捧着书打开房门,一口气读完才发现自己竟然还在倚门站立着,椅子就在一步之遥却完全没想到去坐下来。小说的内容早已模糊,奇怪的是只迅速地看了一遍小说,却一直可以完整地背诵这首诗,并时隔20年至今犹然。
直到现在才知道,张承志是翻译的冈林信康的歌词。且名字叫《你究竟是我的谁》。
同样记忆深刻的有电影《牧马人》里的对白和画外音,脑子会不停回放,每个字句,每声气息都能捕捉清楚;还有第一次试听班得瑞的音乐,尽管隔了几张风格不同的CD,依然当即分辨出是谁的碟。音像店的老板非常惊诧地说“你长了一双很毒的耳朵,我做了这么多年,没见过有人只听几秒就能说出是谁的音乐的。”只所以如此,是因为心灵受到了震动吧!这就是每一种艺术形式最成功的地方。让你过目不忘,过耳不忘!
日本的作品我看得很少,不知道是不是与小时候受的教育有关,虽然是无意识的,但内心里是抵触的。可见,很多根深蒂固的观念,有时只是一种没毫无理由的偏见,如果没有任何契机去打破它,大概就那么理所当然的持续一生了吧!
这首歌词是否触及了所谓“爱情”的本质:男性和女性能真正地相互理解和沟通吗?就算是理解了,能用语言(或别的什么)来表达吗?作为个体的生命所必须承受的苦难、磨练能够相互代替吗?当我们决定去“爱”,或承诺这份爱的时候,我们可以真正地互相从属于对方,而且永远地身心融为一体吗?当时空变幻,岁月流逝,曾经有过的“爱情”减退了,消逝了。是当初我们迷失了本性?还是现在我们迷失了自己?是我们在变?世界在变?还是“爱情”本身在变?
可能每个人都有不同的体会,我说不出为什么迷恋这首词如此之久?张承志引用它至少让我铭记了《北方的河》。歌词的内涵丰富、复杂,与小说融为一体,彰显着爱情与生命的激越、深沉、厚重、宽广。让人无法抗拒被打动!
情到深处,必有揣摩——要猜度自己在对方心中的分量,要思虑对方对自己一生的意义。带着深情的体贴和审视,是成熟的异性之间最动人心弦的体验!
我觉得,它说的是孤独,人与人的隔绝。但是,是勇敢的、决绝的孤独。
“你的疼痛的深切,我当然不能理解,为什么我们离得远了?其实一直是近在眼前。”
没有人能真正感受到对方疼痛的深切,人与人的这种隔绝是与生俱来的。两个人可以无限接近,共同经历着心疼和心跳,即使爱的程度一样,也绝不可能有不差分毫的同等体验,你依然会不时地拥抱孤独。望着眼前的人,却犹如远在天边。
因着有了爱的情愫,就连缺点也会放大成优点,也许并不是刻意的改变,只是基于本能,想展示一个完美的身影。双方的眼睛看到的只是想看到的,听到的也只是想听到的。当热情过后,光环离逝,“为什么我们离得远了?其实一直是近在眼前。”便是理所当然的真实回归而已!
“是啊!我就是我,我不能变成你,就连你在那里独自苦斗,我也只能默默注视。”
保持你自己,你就是你,用不着变成谁。谁都没有权利介入别人的人生,你的一切都必须自己承受,正如我的一切也要自己担当一样,谁都代替不了谁。就算是相爱的关系,如果独自苦斗是你必须经历的,有份默默注视的关切已然足够。
可叹的是,爱情中的人都会不自觉地去投其所好,若是爱了就变成你认为对方想要看到的模样,变成不是自己的自己。
每个人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倘要你为谁改变,那实质上已不再是你。你不是你,我也不是我,那你又是谁?对方爱的就是本质的真实的不加修饰的原味的你,假如以“爱”的名义而改变自我,那是虚伪的。这“爱”究竟是要给予谁?当回复本我的时候,究竟是人变了还是爱情变了?
世界上没有无缘无故的交集,能在你生命中出现并曾一度融合的人,只要那不是一场貌似认真的表演,都是人生长剧中值得感动和珍藏的宝贵片断。你究竟是我的谁,又何必追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