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厦门与海澄的城隍庙简说

(2010-11-10 01:03:28)
标签:

厦门

城隍

海澄

行政区划

杂谈

分类: 佛儒道
吴天发
厦门市是经济特区,海澄(原为海澄县,现属龙海县)是闽南金三角地区之一,这两个地方都建有城址,也同样都建有城隍庙,成为当地重要的民间信仰之一。
  (有城才有城隍,凡有水的护城壕称“城池”;没有水的护城壕称“城隍”。
   城隍成为城市的保护神,多由已逝世的英雄或名臣充任。人们希望他们的英灵能同生前一样,保佑百姓,驱除邪恶。各地城隍的人物不同,虽然他们都是人鬼,已逝世的英雄或名臣。例如会嵇城隍庞王为唐初大将,南宁、桂林城隍苏  乃宋仁宗时的进士;杭州城隍周新。为明永乐间浙江巡按使;上海有三城隍,即汉大将军霍光、河北省大名府人秦裕伯、清末爱国将领陈北成;北京城隍先为文天祥,后为杨淑山,即杨继盛;镇江、宁冈、襄阳等郡华亭、芜湖两邑、兰州等,均是纪信;此外,,苏州为春申君,济南为杨景文,福州、江阴为周苛,和州为范增,襄阳为肖何,昭江、南康为灌婴,鄂州为焦明,台州为庄坦。
朱元璋建国后,即在洪武二年(1369)正月封京都及天下域隍。即封各府城隍为“监察司民城隍威灵公”,官为正二品;各州城隍为“娄佑侯”,秩三品;各县城隍为“显佑伯”,秩四品。民间视城隍与官署为阴阳两个衙门。城隍出巡,凡府城隍十六人抬的大轿,县城隍八人抬的大轿。一般府城隍轿为兰色,县城隍为青色,城隍夫人为彩色。
城隍庙除祀奉城隍外,还陪祀有文武侍官,大哥爷(白无常),二哥爷(黑无常)等。使城隍让人更畏信为阴间主宰。
一、厦门城和厦门城隍
厦门城,早在《鹭江志》中(乾隆31-----34年成书,即1766—1769年)附图,及周凯《厦门志》(道光八年,1882年修)中就已绘出并注明。但前者       ”写在岛中,后者写在岛上。在《厦门志》卷二《官署· 城寨》中载:“厦门城,在嘉禾屿。洪武二十七年江夏侯吉德兴造。周四百二十五丈,高连女墙一丈九尺,穷铺二十有二,门四,东曰启明,西曰怀音,南曰洽德,北曰潢枢。各建楼其上,徒永宁卫中左千户所官军守御”。
在厦门城南有城隍庙,据《鹭江志》载:“城隍庙与武庙相连,祀城隍之神。”据《厦门图》,城隍庙在城内西南隔。据道士陈登峰之妻刘瑞支(85岁)介绍:有正殿及大厅,正殿祀城隍泥塑大象(玻璃内),前桌上有二金身(一米高),三金身(0.8米高),二旁有青石雕十二司象,文武判二,大哥爷二哥爷象,陪祀有注生娘娘,抱子:“姊母”外,城隍生日为三月初一日。大厅排大桌为供祭天公,尤其六月初六日祭从更热闹,因初七日天门天。现城隍已拆毁,遗址即今思明医院和厦门邮电局处,据说原庙址很大,有泥塑和木雕的城隍像。
现在厦门市南普陀两过的南华路11号之二建有“厦门城隍庙”。庙有泥塑的城隍及文武官神像,高达二米七0左右、二米五十多,是根据厦门旧城隍庙样式重塑。另壁上绘有双龙和大哥爷(白无常)和二哥爷(黑无常)像。该庙原为私人奉祀,但闻名者络绎不绝,香火日盛。该庙抽签有80支签诗和一支罚油签。据调查,该处厦门城隍是三月初一日为生日。
二、海澄城和海澄城隍
在明嘉靖四十五年十二月(15671月)割龙溪县东部及漳浦县小部乐地方,设置海澄县。后合并龙溪、海澄县为龙海县,县治在海澄,后再  县建立龙海市。
在《海澄县志》卷二《规制忘》记载:“先是明嘉靖三十六年,澄马寇乱,大中函院公  令民  土堡,议众八九二都共围一城,委别驾汪公铨董其事。跨溪为桥,筑垣其上,内有厚一丈有余,高丈八尺…上未完而次年倭至缀。……隆庆元年(1567年)议县,……始工于五年十一月,讫工于六月八日。城周围第五百二十二丈,高二丈一尺,   门四,东曰清波,西曰环桥,南曰杨威,北曰拱极。月城二,窝铺一十有二,垛口二千四十有五,又于新亭辟一小东门,往来便之。万历二年,邑令周公祚改题西为通津,南为耀德,北为冰思。……十年,邑令崔公寅于县治东北,跨城筑晏海楼,以漳海谷之虚。……四十一年,邑令节公世仪经晏海楼久环,即旧基重建。乾隆二年,楼复倾圯,邑令已严公嘹扩而高大之一,崇二太八尺,周围一十六丈。”现城墙已拆平,但晏海楼(俗称八卦楼)尚存,可依稀看出当年城址。
又据《海澄县志》卷之十七《名绩志·祠庙》载:城隍庙,在县治东南。凡郡邑城隍,皆与风去雷雨山川并坛而祭,而得崇之,庙貌者祀以人道也。隆庆五年(1571年)建,崇祯六年(1633年)知县梁公兆阳重修,后为风雨所坏。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知县王公手霖集绅士耆民再修,“
海澄城隍庙于1994年重修。尚存三殿三进,一殿原挂一在算盘与屏风,左有马像,右有普渡公画像,殿外左右有烧金炉。二殿为正殿,中祀镇殿城隍泥塑大像,前有软身城隍,供出巡用。左右有6个判班大像,后壁上有“威灵公”大匾。左陪祀观音佛祖,右陪祀注生娘娘。在二殿前左右各有一列四间的书室,前三间各祀十二司中的二司,最后一间,左祀土地公(福德正神),右祀先生公。二殿后原有二方井栏水井,现在两井已堵塞。三殿中间祀城隍妈,在城隍妈前左右桌上,立有一尺多高的“姊母”、“姊头”右手牵一小孩,“姊头”右手抱婴儿吸乳。左右两间为庙内和尚的宿舍,另外,左右两边还有厨房、膳厅,已拆毁。
在庙内,现尚存有清代石碑6件。在庙前35米处,在城隍河上建有水  戏台,二台柱树立于河中,二台柱在南岸上,戏台面对城隍庙。城隍河下段叫扁担河,在十月初一至初十日城隍诞辰时,要立彩棚和演戏,这时城隍已出巡回来,暂时安置在临时搭建的木屋上看戏。戏台分为前后两部分,前为演员化妆处,后面左右为乐队所用。
海澄城隍,民间都说灵验,远至厦门、同安、马巷、金门、漳州所属各地,均有信徒前来进香。在农历每月初一、十五日,尤其是十月初一至初十日的祝诞活动,城隍神像要抬出宫巡游,因而最为热闹,巡游队伍一般是先绕城一周,然后到港口、港尾、豆巷、五社、华瑶、枋桥、外楼、内楼、许前,再向东到东林、河福、新亭,然后由东门街入城内,到扁担河,这时已是下午三、四时,这时,扁担河上要结彩楼,城隍巡游后停庙前临时搭建的木屋中看戏。巡游时,队伍很长,经常是头尾相接。
巡游的次序:先由锣鼓开道。由两个人抬着一面大锣,一人持棒棍敲之;随后有乐队,包括4人以上吹喷呐者;又有持凉伞和木牌者,木牌上写“海澄”、“城隍”、“肃静”、“回避”、字样;后有鼓手击鼓。再来是各村各社的北管乐队,锣鼓齐鸣,声势震人。第二为马队。金门、厦门、漳州、漳浦等地。都有人拉马来出租给信徒的小孩骑坐。由马夫拉马,小孩的家长常持竹篮装着茶水、点心跟随,以供小孩饥渴时用。因有编号,故也秩序井然。第三为蜈蚣艺,又称“桌仔艺”,由两人抬着十三、四岁未所年儿岁未所年儿童,装扮成戏剧中的情节游行,在他们身边,也有人带着茶水、点心随行,以便他们喝水点心。第四是各社的歌仔阵、锣鼓阵,在阵一后面,也常有人挑着茶水、点心同行。接着是众多由两人抬着老妇人的乌轿,以及各地的香客。男的穿汉装、中山装,女的青衣乌裙。第五是城隍爷乘坐的神轿,轿前有手持长香的和尚,又有一些手持长拂的老年男女,以拂去空中的蜘蛛网。最后是城隍妈和城隍爷的神轿。城隍爷的神轿由八人扛抬,二人扶轿。另有20人跟随着,以便随时替换。神轿边摆动边前进。
由天巡游队伍很长,早上出发,要到下午三、四时才到城内扁担河上,从新搭建的彩楼下。回到城隍庙河的戏台边,停在临时建盖的木屋中,以观看戏台上演出的京剧、乡剧等。剧目有“关公走麦城”等。一般都是剧团的拿手好戏、传统戏。从十月初一到初九日看戏发天。初十城隍神轿才抬回宫内过生日。这时,宫门敞开,宫前35米处的戏台上正演出两台戏,相互竞赛。
在十月初一至初十日中,除在庙前戏台上演戏外,善信们还手持长香,入庙祭拜城隍爷镇殿神像,供奉祭品。有人许愿,也有人答谢神恩。在城隍庙里,有问事签100支、药签60支,供信徒祈求。
三、几个需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第一,闽台城隍信仰是重要的民间信仰之一,福建如福州等地还有城隍庙,有的如惠安有县城和崇武城二城隍庙,估计全省有近百处城隍庙;台湾也有十几处。这些城隍,各有特色,内容则一,需进行调查、比较。
第二,福州、海澄的城隍皆为周苛,厦门城隍为何人,尚不知道,还需进一步进调查研究,以克服过去“    拜“的错误做法,引导善信们发杨他们的优点。
第三,城隍属于阴神、鬼神,基于轮回观念才去信仰,应该克服迷信观念,引导善们平生做好事,有利社会公益事业,而不能采取单纯压制的行政措施。
第四、提高警惕人民文化教育教育素质,是针对民间信仰的良策。只有文教水平提高,人们对错误的民间信仰就会抵制也才会有用正确的观点去对待。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