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孔鲤趋庭而过

(2017-06-15 09:29:45)
标签:

育儿

先看古人诗句——

既无三徙教,不闻过庭语。(曹操)

青丝络骢马,去府望梁城。节下趋庭处,秋来怀橘情。(钱起)

维先自邹鲁,家世重儒风。诗礼袭遗训,趋庭沾末躬。(孟浩然)

上面几组诗句中,包含着同一个典故,即庭训,说的是孔子在自家庭院里教导儿子孔鲤的故事。此典见于《论语》(第十六篇)。

陈亢问于伯鱼曰:子亦有异闻乎?对曰:未也。[吾父]尝独立,鲤趋而过庭。[吾父]曰:学诗乎?对曰:未也。’‘不学诗,无以言。鲤退而学诗。他日[吾父]又独立,鲤趋而过庭。[吾父]曰:学礼乎?对曰:未也。’‘不学礼,无以立。鲤退而学礼。闻斯二者。陈亢退而喜曰:问一得三,闻诗,闻礼,又闻君子之远其子也。

伯鱼是孔鲤的字,孔鲤是孔子的儿子。据说他降生时,鲁国国君差人送来一条鲤鱼表示祝贺,孔子便给儿子起名为。古人的名与字之间往往有内在联系,伯鱼即是。陈亢是孔子的学生,他以为孔子一定会偏心眼儿,私下里为孔鲤开小灶,多教给他一些高深奇异的知识,便问道:您听到不少我们听不到的教诲吧?孔鲤回答:没有。然后讲述了自己所听到的两条教诲,一是不学诗,无以言,二是不学礼,无以立。陈亢回去高兴地说:我询问一件事,有了三个方面的收获,——听到学诗、学礼的价值,还听到君子并不偏向自己的孩子。

文言词语中,今天说的(行)走可用字来表示,今天说的快步走可用字来表示,今天说的则用字来表示。趋而过庭,是说孔鲤小步快走,从庭院里经过。晚辈在长辈面前要谦恭温顺,这是古代的规矩,所以孔鲤快步而过,以免搅扰父亲大人。

不学诗,这个即后来的诗经,经过孔子的整理编辑,共三百零五篇,故有诗三百之称,包括从从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的民歌和朝堂乐章,可配乐演唱。那时,上层社会的政治舞台上,人们开口交谈,往往要引述诗三百里的诗句。若不将诗三百读得烂熟于心,则无法与人顺畅地交流思想。日常生活中,有知识的人也喜欢引用诗句来阐发自己的意见,这样的例子《论语》中便有,前面我们涉及过。——子曰:衣敝缊袍,与衣狐貉者立,而不耻者,其由也与!不忮不求,何用不臧?’”……“不忮不求,何用不臧?这两句就是诗三百里的,出自《诗经·邶风·雄雉》。

不学礼,这个指周代的礼仪制度、行为规范。孔子一生的政治理想是恢复周礼,结束春秋以来礼崩乐坏、天下诸侯相互征伐的混乱局面。他认为,这要从每一个人的自身修养做起,大家都遵守的规范,从家庭父子之间、兄弟之间的友爱(孝与悌),推广到国家臣子与君主之间、诸侯与天子之间的和谐,于是天下太平而归于一统,彻底铲除犯上作乱的恶行。若不学礼,则无法在社会上立足,所以叫无以立。孔子听儿子说,那天还没有去研习,有些不高兴了,督促他重视这项功课。

孔鲤闻斯二者,即听到了父亲关于学诗与学礼的教诲。这件事被后人称作庭训,指孔子当庭教育儿子。

曹操诗云:既无三徙教,不闻过庭语。三徙说的是孟母三迁的故事。孟子小时候,母亲为了使他能够专心读书求学,几次搬家(”“),躲开嘈杂混乱的生活环境,直至居住在学堂旁边,终于培养出一位旷古少有的儒学大家,后人尊称孟子为亚圣,即仅次于孔子的圣人。过庭语,指的是像孔子当庭教诲儿子孔鲤那样的金玉良言。曹操说他自己幼时缺少家教,既没有遇到能够三迁的母亲,也没有遇到能够庭训的父亲。

唐代诗人钱起诗云:青丝络骢马,去府望梁城。节下趋庭处,秋来怀橘情。这是一首送别诗,题目叫送田仓曹归觐归觐(音,这里指回家探望父母。后面接着还有四句:别筵寒日晚,归路碧云生。千里相思夜,愁看新月明。大意是说:老朋友啊,您和我喝过饯别之酒,就要骑马回家拜见父母了。小时候您接受过长辈的庭训,也懂得孝顺他们(用了汉代陆绩怀橘的典故)。您远去千里之外,我会望月而思念您的。趋庭,即孔鲤趋而过庭并接受父亲教诲的省略说法。

孟浩然诗云:维先自邹鲁,家世重儒风。诗礼袭遗训,趋庭沾末躬。这几句是自况语,叙说自己的家世渊源和所受的早期教育。诗礼袭遗训,学习诗书礼乐这些古代文化遗产,沿袭了儒家的古训。趋庭沾末躬,用了趋庭的典故,并谦逊地说自己仅仅濡染了一点点父辈的言传身教。

孔鲤趋庭而过。今天,若潜心凝望,透过两千多年的历史风云,或许你还能够依稀望见泰山近旁,那两个高贵的身影。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