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没看过前面的可以点击:晚清往事第2季:天国咏叹(1-8)
包围,炮火,断粮。
赤岗岭内弥漫着绝望,除了等待死亡这些太平军战士不知道还有什么。
英王一去不回,那种对着自己主将的信念一天天开始消逝。
炮火忽止,清军大营来了使者,太平军将领有些迟疑了,没有人愿意拒绝希望,他们想听听对方会说些什么。
这是个熟人。
来人是程学启,他是安庆城守将叶芸来的妹夫,也是城内镇守北门的大将。

不过他也曾是安徽的一个难民,没有饭吃跟随了太平军。据说湘军找来了他的养母强迫他投降,于是某个夜晚他带着三百人就降了曾国荃。
程学启投降得很认真,开始一心一意做起清朝的官来了。
程将军带来的条件也很实在,首先可以活命,其次可以马上开饭。
很快第四垒的太平军投降了,紧接着第三垒,第二垒也被攻破了,陈玉成的王牌部队或死或降后再死。
为了天国他们背井离乡舍弃一切,他们此时心中大概觉得自己被舍弃了。丧失了斗志,一下子他们变成了希望求生的凡人。
曾国荃下令把这些缴械投降的士兵聚拢起来,每十人一组去吃饭。

于是十个人,十个人,十个人离开了大营。
他们临死都没吃上那一顿饭,整整杀了一天。
河水为之堵塞,曾国荃自己都心惊的难以安睡。
事已至此刘仓琳依旧坚守了三十天。他决定突围,残军不过两百人,逃到踏石河。天降暴雨,河水暴涨,太平军拆下门板为强行渡河,“挈民间木板门扇,缚以长绳,巳乘桴欲渡矣”。然而湘军水师早就在河上游弋,后面鲍超也是死咬不放,枪炮箭雨之下战士悉数丧命,刘仓琳受伤遭擒。
曾国藩得知此消息大为高兴,他写信给此时已经准备回归的弟子李鸿章,“赤岗岭四贼垒,我师围攻两旬,伤亡至三千余人之多,内鲍军占千八百,成军占千三百。然四垒之贼全数就戮,生擒逆首刘仓林,肢解示于菱湖,其数亦在三千以外,差为快意。”
是的,虽然尊称为“老先生”,但湘军对于被俘的刘仓琳没有客气,活活肢解。
紧跟着程学启又用同样手段劝降了菱湖北岸十三垒的太平军,这些昔日同袍,跟程启学在一个城垛子后头奋战的将士。
湘军也是用同样手段将他们悉数杀死。
程学启此役后官拜游击将军,这顶子真是拿血染出来的。
陈玉成部简直被断一臂,安庆城内也是损失惨重。
胡林翼在信中说道,“悍鸷著名,四眼狗所依赖。此次就擒,老贼诛戮殆尽,功抵塔齐布岳州、李续宾九江矣。”
据说此役之后胡林翼大为高兴,策马沿江登山,俯瞰安庆,志得意满,“此处俯视安庆,如在釜底,贼不足平也!”
但当他下山的时候猛然看见江中两艘西洋新式军舰,鼓轮逆流而上,飞快游弋,中国船舶难以望其项背。胡林翼立即变色不语,勒马回营途中忽大口呕血,几乎坠马。
再当有人问及洋人洋务,他总是闭目摇头,“此非吾辈所能知也”。
中兴名臣之首的胡林翼少年得意,领兵湖北于危难之际,他善用兵,懂权术,最善笼络人心。左宗棠心高比天却也服他,多隆阿鲍超水火难容也就他能调和,李续宾,李续宜兄弟桀骜不驯却肯听他差遣。
就是年轻的李鸿章忿忿然离开曾国藩大营,也是胡林翼两边说和。
湖广总督满族人官文在胡林翼面前也是被驾驭的服服帖帖,看到胡林翼的奏折从来都是签一个“诺”,并无多问,据说胡林翼每月给官文大人三千两银子的孝敬,还让自己的母亲认了官文的如夫人做了干女儿。
这么会做官的胡林翼却又是至廉的大清官,除了爱流连烟花之地外没有其他问题(唯大英雄能本色,是真名士自风流嘛,这也是可以理解的),可以说是圣人一般的人物。
问题是假如救国需要指望着出这么个圣人一样的人物若干,那这国家救得了一次又一次吗?青天大老爷的模式是不是可以换一换呢,这样的故事我等升斗小民跟狼外婆的故事一样实在是不想听了。
林子里有狼,就让猎人去打,猎人不行就换一个猎人,千万别再让垂垂老矣的外婆住在这黑暗森林里,别再让人家的子女独自在这森林里前行了。
再说安庆之战,若不是胡林翼出谋划策在先,整合诸将在后,能不能取得这么大的胜利实在难说。湘军占尽天时,地利,人和,这最后一项人和绝对是他一手缔造。
而他此时终于病倒,退守武昌,在这里他将等待着安庆之战的最后终局。
不过至少他觉得有一点是安心的,通过恭亲王的总理衙门照会,外国商船将停止给安庆提供粮食。
就算有个别走私船依旧往安庆开去,曾国藩命水师将这些商人引入大帐,礼数周全再出高价把这些粮食悉数买下。
至此安庆彻底成为孤城,粮食很快就见底了,随之而来的是鸟类,鼠类,一切生灵的消失。
在安庆城内的市集始终都有肉类出售,很快只有一个品种了。
1861年8月陈玉成再次汇集了杨辅清,林绍章,吴汝孝,黄文金各部第三次增援安庆。
不知道英王在这次出发的时候,有没有看到一颗暗淡的星星,那将是他的死兆星(用个漫画的梗吧,暴露年龄的北斗神拳)。

英王带齐了除去李秀成,李世贤兄弟以外,太平天国能给的出所有人马。但他并没有改变战法,依旧是出桐城战多隆阿,所以他也改变不了战局。
失去了本部精锐的英王这一次还是无法战胜多隆阿,只得再次退回桐城。
此时安庆城北门三垒也已经失守,安庆城可说是危在旦夕,情急之下陈玉成,杨辅清再次冲到集贤关下,第四次增援安庆。
这也将是最后的安庆之战了。
赵烈文在《能静居日记》记叙如下:“二十二日巳刻,大股扑西北长壕,人持束草,蜂拥而至,掷草填壕,顷刻即满。我开炮轰击,每,血衢一道,贼进如故,前者僵仆,后者乘之。壕墙旧列之炮,装放不及,更密排轮放,增调抬、鸟枪八百杆,殷訇之声,如连珠不绝,贼死无算而进不已,积产如山。路断,贼分股曳去一层,复冒死冲突,直攻至二十三日寅刻,连扑一十二次。”
这扑面的血腥之气透过纸笔而来,一面是湘军密集的炮火,另一面是舍死忘生的太平军战士,两股力量在互相绞杀,仗打到这时候比拼的就是铁和血,就是钢铁意志的磨炼和血肉之躯的堆砌。

如此惨烈的恶战,太平军未能前进一步。
8月27日,陈玉成亲自督军,太平军再次出击。每人背负一束茅草,分十路挺进,冲到清军挖掘的壕沟前,一面砍杀,冒死越壕,一面用茅草将壕沟填平,尸体与茅草混在一起,每一脚下去不是踩到死去的同袍尸体,就是踩到犹在哀嚎的受伤士兵。
于此同时安庆城内守军吴定彩开西门,带领无粮之兵拼死杀出,里应外合杀将出来,一时间湘军第一道战壕被攻破。
曾国荃也亲自到了一线,督战队将任何退却的湘军斩杀当场,这时候谁还管你是湖南老乡。
当晚曾国荃又通过水师急调三十门西洋开花大炮,在第二天炮火不断,这炮弹打到太平军阵中,一炮下去血雨如注,死伤无数,造成极大杀伤。
太平军依旧不顾生死,这一日一夜冲锋十二次,却始终未能突破湘军的第二天壕沟。
还是赵烈文的记载,“凡苦战一日一夜,贼死者万数千人,我军死者百余人,用火药十七万斤,铅子五十万斤。”
在这之后太平军从8月28日到9月3日,继续攻打最后的湘军防线,同时用小船不停往城内传递粮食。
但小船尽被湘军水师截获,再加上源源不断的补给弹药,太平军死伤惨重却难有寸进。
到了9月4日,通过程启学得知城内虚实的湘军终于将地雷准备好了。
轰鸣声中,北门塌陷。

湘军如潮水般杀进安庆,叶芸来,吴定彩犹自拼死抵抗,这些饥肠辘辘的垂死之兵再难阻挡。
我们还是引赵烈文的原话,“城破,全地道而發,我師蜂擁而入,守城賊皆餓倒不能抵禦,城上砲架以鐵鍊鎖砲手其上,以防其逸,見我軍皆跪地乞死而已。”
此时大多太平军早无战斗力不过等死而已。
”殺賊凡一萬餘人,男子髫齔以上者皆死,各偽官眷屬婦女自盡者數十人,餘婦女萬餘人俱為兵掠出,房屋賊俱未毀,金銀衣物之富,不可勝計。兵士有一人得赤金七百兩者。城中凡可取之物,掃地而盡,不可取者皆毀之,壞垣剷地,至剖棺以求財。“
还记得我在本系列最开始说的话吗?
史密斯杀了张三李四是莫大的耻辱,王二麻子杀了就不过是”历史的更替“吗?
后人哀之而不鉴之,才是最大的悲哀。
满清王朝下的屈辱,是爱新觉罗的屈辱,于我们数万万同胞而言,我们不过是他们那腐朽王权的受害者。
实话说那个革命意识觉醒,改革洪流汹涌的时代里面,爱新觉罗一族比起同时代的很多末代帝王还幸运得多呢。
再回到安庆城内,我们跟随赵烈文的记叙:
”賊絕糧已久,通城惟偽目張朝爵私藏米五石餘於屋頂,餘處俱無顆粒。人肉價至五十文一兩,割新死者肉亦四十文一兩。城破入賊居,釜中皆煮人手足,有碗盛嚼餘人指,其慘至此。“
鲁迅先生说,翻开历史书字缝里都是两个字吃人,其实历史书里不用字缝也都随处可见吃人。
南北朝的两脚羊,张巡的小妾,黄巢的舂磨砦,安庆城的肉铺,还有那“人相食”。
”死於砲火者一萬數千人,今賊陷復殺及萬共死三萬餘人,軍與以來,蕩滌未有如是之酷者矣。聞收城之日,五鼓攻陷,殺戮至辰巳,時城中昏昧,行路尚須用燭,至今陰慘之氣,猶凝結不散。“
至此安庆城破。
陈玉成看着这一切发生却无能为力,他和杨辅清引兵退走。
曾国藩下令,“大索三日”。所谓大索就是搜索残敌,实则就是劫掠全城。
因为杀人实在太多,曾国荃心里惴惴不安,害怕报应,曾国藩于是写信给他,说“既已带兵,自以杀贼为志,何必以多杀人为悔?既谋诛灭,断无以多杀为悔之理。”
安庆城破的消息终于传到胡林翼处,虽然还不是指日可定天下,但战乱终将结束的曙光已经来临。可是赢得和平不过是第一步,如何在世界之林自处,如何保全这风雨飘摇的帝国,还有无数个难题。
胡林翼已无需再担心这些,这位湘军军魂,混世佳公子,一己撑半壁的一流人物病逝武昌。已经无法再守护这个他挚爱的国家,而此时第二次鸦片战争刚刚结束,洪杨叛乱还在持续,再其后是八国联军侵华,甲午战争……大清帝国四万万百姓身不由己的灾难才不过是刚刚开始,历史远未结束。

“以湖北瘠区养兵六万,月费至四十万之多,而商民不敝,吏治日懋,皆其精心默运之所致也。”
时人评价,“老谋深识,烛照不遗,固中兴第一流人”。
最伤心的当属左宗棠,“交公弱年,哭公暮齒。自公病亡,無與為善。孰拯我窮,孰救我褊。我憂何訴,我喜何告,我苦何憐,我死何弔。追維疇昔歷三十年,一言 一笑,愈思愈妍。”
人生一知己足矣,孤傲如左,高山流水也需要胡林翼这个级别的人来聆听。
在晚清“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外有西洋入侵,内有洪杨之乱,大清帝国大厦将倾未倾,若不是曾国藩、胡林翼、左宗棠一干人等勉强支撑,早已经一败涂地,万劫不复。
以至于很多年后,胡林翼的一个湖南小老乡因为仰慕其功绩和为人,而把字改成了润之
顺便一提在胡林翼病逝之前,神州还有一位能力未见的出色,地位上却重要的多的人也死了。
咸丰皇帝驾崩。
帝国名义上的主宰,只有31岁的年轻皇帝突然死了。
一说他死于肺结核,一说他死于纵欲过度。
堂堂帝王他活着的时候举足轻重都是牵动万民。真到他死了再立碑立像都是虚妄了。咸丰只留下一位皇子这使得大统继承人毫无悬念,名义上的继承人省却很多勾心斗角。
可是皇子年幼不能理政,于是谁来辅政就成了关键。
而在这一点上,咸丰如同他的朝政,外交做得一样的失败,从生到死他都不是个让人省心的皇帝。
咸丰留下八位顾命大臣由肃顺、载垣、端华、景寿、穆荫、匡源、杜翰、焦祐瀛为顾命八大臣。
这里面肃顺才是挑大梁的,但肃顺地位太低,需要后面载垣

咸丰又担心这八人无人掣肘,主少国疑,给了自己的两位皇后一人一枚印章。
一枚“御赏”给了慈安皇后,一枚“同道堂”赐给皇子载淳,也就是给了载淳的生母慈禧掌管。
八个人有权拟旨,再有两个人审核盖章。
这个十人工作小组本身就有些政出多头,而且这是一个权力不平衡的结构。
更糟糕的是咸丰完全把自己的弟弟恭亲王奕再次放在了权力中心之外。
好好地一个正统顺位继承,就这样被咸丰帝玩成了权力游戏的局面。
一旦权力真空,就会有人觊觎神器。
据说咸丰身前就很不放心自己的懿贵妃,也就是皇子的亲娘,据说他给皇后慈安留过密诏,又说他跟肃顺商量过”钩戈夫人“故事,也就是把杀了懿贵妃以绝后患。而肃顺不敢回答。
你说你连自己老婆都管不好,给别人留烂摊子算是怎么回事?你要杀你老婆问别人意见,肃顺难道不考虑将来的皇帝要是知道这事了,他还活不活?
就这样大行皇帝初崩,很快中国历史上上演了无数次的宫廷斗争立刻开演。
这一次胜利的是领袖夫人。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