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张庆云
《微光处处:28位社会工作者的心路历程》一书由中国社会出版社出版,主编是曾家达、高鉴国、游达裕、梁玉麒四位先生。该书共分为四篇,即大陆篇、港澳篇、台湾篇和海外篇,通过身处各地社工的个人经历,讲述了个人在以往的社会工作中所经历的一些往事,对社会工作在当地发展的一些感悟,以及对社会工作的反思和自省。虽然每个人的处境、关注和体会各不相同,但是几乎所有的人都会有一种热爱社工、坚持正义、推动发展、关怀弱势、献身服务的价值观,或者说是精神在里面。
在花了一段时间读完这本书后,心中对于28位社工达人的心路历程深感佩服和敬仰,有些许体会,一吐为快。
虽不如愿,仍需坚持。也许你是在不知情的情况下选择了社工,那么如果爱它就坚持下去。从书中可以看出,香港社会工作发展的路与今天大陆走的路有点相似,至少在我所知的社工这个圈子里,很多都似香港那样,一开始更多的是学社会学出身的,与社工结缘,也是意料之外,政策推动的结果,很多人选择离去,但是也有人选择了坚持。一开始的路,大家都在摸索着走,很多事情的走向并不是特别明朗,这个时候,答案需要我们自己找,这个找的过程,应该是踏踏实实做点与社工有关的事情,在做这些事情的过程中,去领悟,去学习,去体会社工的真谛所在。记得以前上班的时候,遇到一个某高校社工专业毕业的学生,来到我的办公室,跟我聊了很多,一开始的时候我很愿意跟他聊天,尽管他说的很多东西也许在我看来是那么的不切实际,但是他身上的锐气,让我感到一种青春逼人的感觉。后来,他直言能不能让我给他找工作,说实话,这不在我能力范围之内,当把这样的想法告诉他时,他有点激动了,觉得这个社会在没有准备好岗位的时候,就允许他们就读这个专业并把他们推向社会,也就在那么一瞬间,我强压着怒火,送走了他,并认为,他也许今后不会成为一个社工的。
为什么这么说呢?我个人觉得社工专业的毕业生,不该认为自己是精英教育的产物,更何况现在大学生已经不再那么抢手的情况下,如果还一味的认为自己是这个社会的精英,毕业理应得到相应的、准备好的岗位,并认为自己比那么没有接受过教育的人更值得别人去尊敬,甚至是高人一等的想法,那么,这样的社工毕业生,应该是个不合格产品吧!
道路艰辛,着手眼前。大陆的社工发展还在起步阶段,那么甘肃的社工发展就还在学步之中,也许我们目前的很多工作与社工相去甚远,甚至根本不搭界。我们也许会考这个证就完了,也许就随着大流参加个培训等等,但是每次培训的时候,我们总是对知识充满饥渴之情,可是我们是否也应该静坐下来反思一下,我们是不是知道的太少了,我们是不是真的太忙了,没有时间去看书,没有时间去充实自己,也许我们在工作之余,是不是可以在自己单位或者一个圈子里互相交流一下体会,当然,这样的体会是建立在学习的基础之上。我们总是在等待一些目前来看不切实际的政策时,是否可以先把自己武装的足够强大呢?我们走的道路也许很是艰辛,是否可以着手眼前,让自己变成那一处微光,照亮自己的同时也照亮别人!
心存感激,爱洒大地。作为一个志在从事社会工作的人,也许我们是兼职,我想,应该是一个心存感激之情的人,我一直认为,一个好的社工,除了有专业技术之外,不可或缺的是爱心,没有爱心或者缺少爱心的社工,顶多是一个服务机器。爱心是可以培养的,也是需要后天驯化的,尤其是在校的社工学生,要时刻谨记保持一颗爱人爱己的心,常怀感恩之心,才可在具体的助人活动中达到“助人自助”的效果。
在文章的最后,想提出一个问题和分享一段文章摘要:
问题:现在实行的是职业水平考试制度,某种意义上来说,只有通过考试并获得证书后,才能称之为社工,这是不是就会把一些长期在一线从事社会工作,尤其是在社区从事预防性社会工作的人员,因为学历和时间等原因,直接改排斥在这个群体之外了,我们是不是应该就这种制度安排作出调整或者寻求一种变通的办法呢?
摘要:
本我所知 尽我所能 竭诚服务人群
恕宽厚 无私无我 善待服务对象
勤劳节俭 质朴坚毅 工作实事求是
激发动力 号召参与 处处推展服务
尊重人权 严守秘密 谨慎处理资料
庄敬独立 谨言慎行 保持职业尊严
协调联系 兼容并蓄 尊重有关专业
敬爱同人 互助合作 检讨语诚意挚
切磋技能 钻研新知 时时充实自我
贫贱不移 威武不屈 终生奉献工作
------摘自梁玉麒先生《冉冉光阴
荧光处处》一文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