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专家不是“全民超人”

(2012-06-01 08:58:10)
标签:

心理专家

全民超人

育儿

父母必读

家庭教育

心理咨询

杂谈

分类: 坐井关天【经典-观点-言论】

【晨帆心理咨询中心主任 阿达丽】

一直以来都想写一些文字,来说说专家和求助者之间的关系,在这里专家我专门指的是那些没有所谓“专家光环”的,而是真正在做一些事的“专业人士”。“求助者”自然是定位在“有问题和困惑求助于这些专业人士”的人。别的领域我是无从谈起的,所以在这里的“专家”就是我们这样一些从事着心理工作的咨询人员,那么对我而言,求助者自然就是在养育孩子第一线的爸爸妈妈了。

 专家不是“全民超人”

 想写这些文字的感慨来自最近两年来的感受。这几年来妈妈们的育儿需求越来越多,我为此欣慰,因为我们爸爸妈妈的素质在提高,责任感在增强。每一对父母都非常想尽职尽责、想做到“完美”,不愿意在培养孩子的过程中,犯下错误或者是留有一丝一毫的遗憾。这些从那一封封充满期盼的来信中,从讲座结束后不惜“厚着脸皮”(这是妈妈们的原话,说明明知道我上课或讲座那么长时间已经很累了,该休息了但是还是想问,呵呵~)围绕在我身边要问很多困惑的焦灼的身影中,我就能感觉得到。有时面对着泪流满面的母亲,我真的也想流泪,因为同样作为母亲,她们的无奈和焦灼,我感同身受。

 

 我严重鄙视那些高高作态,不情愿回答问题,不愿“走下来”的专家,因为他们忘记了,如果没有妈妈们如此多的困惑和问题,他们的价值感又何从体现?他们如今高高在上的位置,又从何而来?

 

同时我也讨厌那些喜欢训斥和指责型的专家,认为问问题的人自己不动脑子、自己不思考,要么就是嫌问的问题太幼稚,要么就是嫌这个问题的重复性太大,已经懒的再解释。他们也忘了,就像我们说每个孩子的问题都是不同的一样,每个家长都会认为自己孩子的问题是独一无二的,就拿孩子吃手的问题来说,可能你刚回答完,就会有妈妈再问个类似的问题,但是她会强调:老师,我的孩子也吃手,但和她的吃的时间不一样,她的孩子白天也吃,但我的孩子就睡觉前吃,不吃不行,怎么办?

 

 我们的爸爸妈妈,是这样的求助心切,是想从专家那里获得什么呢?

 

 第一种想要的,可能是专业人士的“关注”和同理心(俗称的理解)。

我相信,每个妈妈的问题,都是他们最困惑、最焦虑的问题,更是她们自己想尽了办法没有解决的问题,更是她们向身边的人(丈夫、婆婆、友人等)求助后,得到的或不屑、或无奈的问题。所以,在某一种机遇下,遇到了一个“专家”,对她们而言,就像是“稻草”,在问的过程中,“专家”对她这个问题的关注度,对她说“哦,是这样啊,你是很难做”,就算专家什么都没给她解答,但是这样一种“人性化”的态度,也会让妈妈们感到温暖,从而心情好转一些,让自己有力量去继续想办法。

 

 第二种想要的,可能是从专业人士那里获得“这不是个问题”的希望。

很多的爸爸妈妈,因为对孩子发展过程中特点的不了解,会把一些孩子在发展中的正常问题当作是“孩子可能有了什么问题”,然后根据自己上网的搜索,或者是一些好心妈妈的指点,把孩子的问题归类为“孤独症”“暴躁症”“多动症”“攻击行为”等等。当她焦灼的给专家描述完孩子的情况,有丰富经验和判断力的专家告诉她:“孩子出现的这个问题是发展过程中的必须经历的,很正常”。那么妈妈们就会感激涕零,充满期望而去。那可能有人会问,那如果妈妈从此不把它当问题了,以后万一真的是个问题呢?呵呵,在这里专家是要判断的,因为很多时候,爸爸妈妈当成“重大问题”的,都是父母内心自己的投射。当他们摘下“有色眼镜”的时候,“被问题”的孩子大都会趋于正常发展。

 

 第三种想要的,可能是从专业人士那里得到具体的指导和方法

其实妈妈们想得到具体的方法也无可厚非。因为她们不是这方面的专业人员,加上人遇到困难时的本能,再加上每个人都希望做最直接、最有效的事情。尤其是被问题折磨了这么久的妈妈们,更何况问题的解决直接牵扯到自己最爱的孩子。所以,每个爸爸妈妈都希望专家能告诉他最直接、最有效的方法,就像感冒了,那就“去吃白加黑,一天两次,一次一片”一样,强烈期待专家支的招,回去用以后,能三下五除二,就解决了孩子的问题,孩子的情绪和行为迅速得到好转。

 

 回去后,结果会怎样?呵呵,这也是我们这样的人接下来要面对的最无奈的、最常出现的一种结果:“老师,您的方法我试过了,可是没什么用啊,怎么办,拜托您再帮帮我~”。

 

或者是,碰巧这个方法还凑合,但过了几天,又会收到这位妈妈的邮件:“老师,非常感谢,孩子现在好多了。真的非常感谢您。但是,现在又出现了一个问题。。。”如果专家很配合,这样的邮件可能会发到孩子18岁......

 

于是,每当这样的时候我还是会尽量回复,但是真的想说一句话:亲爱的,我不是超人汉考克,呵呵~

 

感谢爸爸妈妈把专家抬高到“全民超人”的位置,这是一份怎样的信任,尤其是在“全民信任危机”的今天,能有人无条件信任你,本身就是一种感动和责任。但是,爸爸妈妈,就像“全民超人汉考克”都有自身的局限性一样,每一个专家也是如此,他们不是超人,只是平凡人,是专业人士而已,所以,不要给他们赋予太多的光环,压力太大,他们也会发挥失常,很简单,因为不是超人。

 

 亲爱的爸爸妈妈,如果一个专家,能给你的问题一些具体的指导,那么你知道吗,这也是专家对你的极度信任。因为说实话,在我们行业里,我们是轻易不给人具体指导的,因为每个孩子的环境不同,爸爸妈妈的素质和心理差异的不同,家庭成员的不同,都会影响具体方法对这个孩子的作用。所以我们不会轻易去说要怎么做,因为一旦方法无效,耽误了孩子不说,自然也会影响专业人士自身的“专业信任度”,同时也会拷打有良知的专业人士的良心。所以,一旦专业人士真的给了你一种方法,说明这位专家是非常信任你的,信任你的悟性和学习能力,信任你会从这个方法中看到某一规律或者是接受到某种理念,相信这一方法对你只是“投石问路”,相信你会从这个方法中得到借鉴,从而找到适合自己孩子的最有效的方法!

 

比如妈妈问孩子不愿意爬,该怎么办?

专业人士回答:爬对这个年龄的孩子很重要,所以要想办法做到,爬是个体力活,对孩子而言会感到累,从而不情愿,所以一定要在孩子精神状态好,不疲惫的时候进行。可以用孩子喜欢的玩具引导,妈妈可以也和她一起爬。。。等等。

 

在这个回答中,很多妈妈看到的是后面具体的行为,比如用玩具引导,妈妈做出榜样等,于是当她发现都不管用时,又会陷入焦虑,于是又硬着头皮给专家再发封邮件,陷入等待的焦灼中。

 

如果是善于学习的妈妈,她一定会把握专家回答中的重点在哪里,自然是“爬是个体力活,对孩子而言会感到累,从而不情愿,所以一定要在孩子精神状态好,不疲惫的时候进行”,所以,她会理解孩子的不爬属于正常,她会接纳孩子,心态会变得要慢慢来,然后找恰当的时间练习,而不是像原来一样在折腾宝宝洗完澡后,让他去练习。至于专家说的玩具、榜样等,只起“投石问路”的作用,每个孩子都会不同,什么能引起孩子的兴趣,只有妈妈自己认真观察后才能找到。这就是“学习型妈妈”和“依赖焦虑型妈妈”的区别。

 

 在“要想培养孩子,必须先培养爸爸妈妈”这一理念上,我最欣赏的是李跃儿,她的教育理念中,很大一部分就是想让爸爸妈妈变成学习型的,而不是依赖型。如果我们教育和心理一线上的专业人士,能考虑到爸爸妈妈这些最朴素的需求,能给与她们想要的关注,再加上一些理念的引导;如果我们的爸爸妈妈们,也能知道“专家指点”的苦衷,能不断学习和提高自己,学会抓住问题的关键,那么,专家和爸爸妈妈之间的关系,就不再是“超人”和“遇难者”之间的关系,而是会发展成非常有建设性和发展性的“亲民关系”。

 

 唠叨了这么多,相信爸爸妈妈都会知道我说的意思呵呵,别不敢问问题了哦,继续问,但是要思考和总结。相信我们每一个专业人士都很愿意站在爸爸妈妈的身后,在需要的时候给与你们一些力量,这不仅会增强我们存在的幸福感,更是一种我们的责任和使命。

 

 最后,让我们和爸爸妈妈、和孩子一起快乐、健康的成长吧http://b.bst.126.net/common/portrait/face/preview/face0.gif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