拒绝囤积癖的捆绑---高晶老师接受心探索的采访片段

标签:
杂谈心理访谈囤积癖 |
分类: 晨帆随笔【畅谈-闲话-无题】 |
北京晨帆心理咨询中心 资深心理咨询师 高晶老师接受心探索的采访片段!(原创)
有没有这样的时刻?打开冰箱,一堆过期甚至发霉的食物;打开衣柜,一堆闲置已久的衣服,不穿也不丢,无法处置;或者你有独特的癖好,譬如囤积干果、香料、蜡烛、围巾、包包……总有一样,你在囤积,有木有?!
一般认为,老年人喜欢囤积物品,他们不舍得丢弃任何弃之不用的物品,总觉得未来会有用。但据统计,人群中大约至少有百分之十的人是囤积狂,与流行的观点相反的是,他们当中很多人都不太老。此外,囤积癖好发生的年龄阶段也日趋年轻化。
美国作家兰迪·弗罗斯特和盖尔·斯特凯蒂在他们合著的书籍《STUFF: 强迫囤积症和物品的意义》中写到:囤积癖的病理特征有很多,而且经常会因为过去的创伤而加重,其中包括OCD(强迫囤积行为的发生),缺乏注意力(阻碍思维的集中),过分的完美主义(标准设立过高,一旦达不到就完全抛弃),还有一种儿童似的逃避行为,不愿接受和丢东西有关的不适感。
当然,正常的存储和囤积癖好之间是有差别的。前者是以现实需要为前提,后者则是以心瘾为行为的标准。囤积症和强迫症也有差别。典型的强迫症症状与焦虑联系紧密,一连串行为由一个不必要的强迫性想法引起,比如:我摸了钥匙,手被弄脏了!接下来会出现由强迫性想法产生的强迫性行为来减轻痛苦,如:过度洗手或过度清洁。驱使强迫性行为产生的根源是减轻不安不适感的需要。然而,在囤积症中,驱动获取和保存物品的通常是积极情绪,当然其中也掺杂有焦虑、内疚、羞愧、悔恨等消极情绪,但这些情绪仅仅在病人尝试丢弃物品或其获取物品的欲望受到压制时才会出现。
囤积行为开始是心结,继而是毛病,最终有可能成为病态表现,若在停止不了的囤积过程中还出现“不能这样”“不该如此”的想法时,就成为强迫症了。囤积癖,本是无伤大雅的强迫症,但当它超越限度,给你造成强大压力时,或许你该思考这种行为背后更为深厚的根源了。
诊聊:安全感无法被囤积【心探索杂志访问实录】
囤积癖可以表现为多种形式,旧物囤积、怪异物品囤积、生活用品囤积、甚至猫狗宠物囤积等等。杂乱无章是囤积症患者的典型特征,他们的生活往往很混乱,造就难以居住的环境。因为尝试丢弃或清理物品会生成焦虑、内疚、羞愧、悔恨等大量负性情绪,所以还会造成行为上的拖延。囤积癖行为背后有多种原因,其中之一,便是缺乏对于生命本身的安全感。
近日,心探索杂志就囤积癖问题采访了晨帆心理咨询中心资深咨询师高晶,访谈记录如下。
心探索:有位朋友最近向我倾诉,说自己有囤积癖。她说,自己家的冰箱、柜子里屯满了东西,每每到最后,很多物品都过期浪费了,但是内心里还总觉得缺什么,老觉得不安全。她说,总是害怕没有备好食物和衣物,心里充满着担忧。怎么去理解她的这种情况?
高晶:如果严格的做心理疏导的话,是需要面对面的去互动的。但是根据你的描述,大致可以说,囤积的行为的这个表象。可以归结为缺乏安全感,尤其是缺乏对生命本身的安全感所致。但是,外物的囤积,是填满不了我们心里不安的这个空洞的。
心探索:怎么去理解生命的安全感本身?
高晶:拥有生命的安全感,宽泛的来说,可以从身心两个层面去看,一个良好、健康的身体,能确保你有一种扎根大地的安全和踏实感,再进一步说,它和脐轮能量的正常运行有关,所以,与其囤积物品,不如把它替代成健身运动,譬如练习瑜伽。瑜伽是能有效增加“土”能量的方式。从心理层面来看,安全感和对生命的信赖认同,和在成长过程中与父母的互动密不可分。举例来说,如果父母的教育方式偏向严厉,你可能无论如何,也总觉得自己不够好,不满足。所以,可以反观下自己的儿童时期和父母的关系,和父母有没有心结,以及在沟通等方面有诸多不顺畅的地方。
心探索:象我朋友这种,是偏好囤积食物和日用品的,在您的个案里,还有其他囤积行为的例子吗?能跟我们分享一下吗?
高晶:还有像囤积旧物、收藏怪异物品的,譬如收藏自己的指甲、毛发、牙齿,习惯性无目的购物,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购物狂”、大量收养流浪动物(多为猫、狗)等。
高晶:囤积旧物的以老年人居多,多是有某种情结起作用。他们惧怕“浪费”,惧怕失去记忆、情感寄托,很多时候他们囤积的不只是物,而是失去的岁月和心灵的安全感。心理学上讲,情结是一种潜意识的认知、情感、思维的定势。它会使人对周围的人与事形成特殊的偏见和偏好。对用过东西的眷恋,一定投射了早年生活的某种缺憾或需求。至于这是什么,则需要进一步的心理分析才能弄清楚。
心探索:收藏怪异物品的人的心理特质是什么样的?有什么内在根源?
高晶:有人会收藏自己的指甲、毛发、牙齿;也有女孩子小的时候没有过洋娃娃,长大后会不停地收集芭比娃娃;我曾经有个来访者和父亲关系不好,咨询过程中发现,这个来访者在行为上却对父亲高度认同,沿袭了他囤积书本的习惯,书未必看本未必用,但就是不停地买,后来干脆作为“收藏”将这一行为保留了下来。这些行为均投射了人们早年生活的缺憾或需求。
心探索:大量收养流浪动物的人呢?
高晶:囤积动物者40岁以上女性居多,她们要么单身要么丧偶或离婚。囤积的动物中出现最频繁的是猫和狗。绝大多数动物囤积者在童年时期遭人忽视,或过着混乱的生活,她们往往是一种依恋障碍,会以与动物之间产生的联系取代与他人之间的情感,动物成了家人的代替品。动物是他们安全感的来源、情感的依赖。
心探索:这些囤积症患者有什么共同的心理特质吗?
高晶:杂乱无章是囤积症患者的典型特征,他们的生活往往很混乱,造就难以居住的环境。因为尝试丢弃或清理物品会生成焦虑、内疚、羞愧、悔恨等大量负性情绪,所以还会造成行为上的拖延。囤积症患者家庭的孩子,较一般儿童更容易焦虑和身体不适,更多攻击行为,当别人触摸或移动其物品时,会触发孩子的激烈情感,如恐惧、恼恨、悲伤、沮丧及愧疚等。
停止囤积,学会清空!
囤积癖有各种表现形式,但就像一个塞满的杯子无法再使用一样,不断的获取和囤积,并不能使我们拥有更多,反而会限制和捆绑自己,变成一个不自由和没有能量的人。当你有所焦虑和不安而不断囤积物品的时候,告诉自己,停下来,学习清空。
就像一个塞满的杯子无法再使用一样,不断的获取和囤积,并不能使我们拥有更多,反而会限制和捆绑自己,变成一个不自由和没有能量的人。当你有所焦虑和不安而不断囤积物品的时候,告诉自己,停下来,学习清空。
建议清空步骤:
l
l
l
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