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晨帆心理咨询
晨帆心理咨询 新浪机构认证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29,924
  • 关注人气:409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了解我们的无聊感(附无聊指数测试)

(2011-08-15 12:46:47)
标签:

心理学

情绪

无聊

杂谈

分类: 坐井关天【经典-观点-言论】

坐在安静而昏暗的学术报告厅里,你和疲乏的拉锯战又开始了。脑袋上方的投影仪嗡嗡作响,你却心不在焉,神游于那些幻灯片之外,漫无目的地信手涂鸦。台上 那位教授仿佛离你十万八千里。这时可以用两个字来形容你,那就是——无聊。

 

事实上,每个人都会偶尔觉得无聊。特别是在沉闷的环境中,无聊感会油然而生。美国西佛罗里达大学的心理学家史蒂文· 沃丹洛维奇(Stephen Vodanovich)指出:西方文化通常将无聊定义为无所事事事实上,对无聊的早期研究主要集中在从事单调工作的人群,诸如在工厂流水线上忙碌的工人。

 

研究者称,无聊感并不是单纯由客观环境引起的,而是意识层面一种主观的个人感受。无聊的程度因人而异:一些人似乎与无聊绝缘;而另一些人,如性格外向的人,却更容易感到无聊。 

 

新一代的科学家一直试图找到这种沉闷情绪的心理学基础。他们发现,这种情感远比我们知道的复杂。研究者指出,无聊尚无统一的定义,就像一个口味众多的拼盘。作为人意识的一方面,注意力水平对无聊感的产生至关重要。它可以提高人们的专注程度,从而减少无聊感。此外,情绪波动也对无聊有推波助澜的效果。不清楚自己内心的感受、陷于情感无法自拔的人,更容易感到无聊。

 

想摆脱无聊并不容易。抑郁症及嗜药成瘾之类的病症,常常会找上容易无聊的人;他们在社交、学习和工作中也表现欠佳。找到无聊的根源,将有助于我们预防和治疗这些疾病。

 

了解我们的无聊感(附无聊指数测试)



千篇一律 

研究者与无聊已经纠缠了近一个世纪。早期,工作表现较差的工人给了科学家启发,这些工人对工作表现出的厌烦情绪促使他们开始研究,单调乏味的工作对人的影响。

 

1926 年,英国国家工业心理学研究院的心理学家 赫德森· 戴维斯在《英国医学杂志》(British Medical Journal)上发表论文称,无聊类似于精神疲劳,是由于工人对流水线上精细而重复的作业缺乏兴趣所致。他还指出,工人对无聊的易感性存在个体差异:很多从事单调工作的人并不感到无聊。而有一些人,即便从事经常变化的工作,却还是牢骚满腹,抱怨生活单调。

 

美国纽约城市学院的心理学家约瑟夫· 巴尔马克(Joseph Barmack),是最早在实验室环境下研究无聊感产生基础的科学家之一。他指出无聊感是一种类似于睡眠的感觉,是刺激和动力不足的一种复合产物。

 

澳大利亚籍精神分析学家奥托·费尼谢尔指出无聊感只有在我们不能做我们想做的事情,或者必须去做我们不想做的事情时,才会产生。

 

此后30年,对无聊感的研究一直断断续续。直到1986年,心理学家诺曼·D·森德伯尔与他的学生理查德·F·法默对无聊进行了最公认的研究。他们共同发明了由28个问题组成的无聊倾向量表(Boredom Proneness Scale,简称BPS),这是用于研究无聊的最早的完整心理测量表。

 

BPS 测试人们在不同境况下产生无聊感的倾向性,结果显示,几乎每个人在身处重复、单调、压抑的环境却无法摆脱的时候(如排队等候时),都有过短暂的厌烦情绪。但是,有些人却更加频繁地感到无聊。他们需要在生活中寻求更多的刺激;或者由于不具备自娱自乐的能力而闲得无聊;抑或找不到生活的意义和目标,对生存本身产生厌弃。

 

过去20 年,沃丹洛维奇和同事的研究显示,常常无聊的人患焦虑症、抑郁症、嗜药及酒精成瘾的风险更高。他们易怒、好斗,缺乏人际交往的技巧,在工作和学习中也表现较差。 

 

猎奇心理

 无聊感的产生主要归咎于两个因素:一是外部的刺激,二是自身的调节能力。

 

 2005 年,沃丹洛维奇和美国俄克拉何马州立大学的心理学家 克雷格· 华莱士以及西佛罗里达州的史蒂文· 卡斯BPS 分析中指出,从宏观来看,无聊感的产生主要归咎于两个因素。一是外部刺激,或者说是对新鲜感、兴奋感以及变化的渴望。沃丹洛维奇认为,男性普遍比女性更容易无聊,他们在BPS 测试中的得分也更高。他直言道:男性更爱抱怨说,周围没什么事可做,所以我才会无聊。’”

 

 由于渴望外部的刺激,性格外向的人更容易陷入无聊之中。英国伦敦精神病学研究所的人格研究先驱汉斯· 艾森克指出,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在于,性格外向的人需要持续变换的刺激,才能达到最佳的唤醒水平

 

 但也并非所有的研究都一致认为,外向型性格与无聊感有关联。给沉闷的工作增添一些小趣味后,性格外向的人也能成功地克服无聊感。英国基尔大学的心理学家A·B·希尔1975 年进行了一项研究,让32 名大学生从事拾捡和安放图钉的工作。这是一件无聊到让人头脑麻木的任务。相比16 名内向型学生,另外16名外向型学生在工作中表现出更多的变化。他们采用精细而有趣的各种方式,在工作中提高自己的兴奋水平。

 

 换言之,尽管性格外向的人通常需要更多的外部刺激,但他们的自我调节能力却各不相同。这是沃丹洛维奇从BPS测试中总结出的第二个因素。爱好广泛且富有创造力的人,以及在各种环境中都能有所作为的人,并不容易陷入无聊的泥淖。森德伯尔称:我相信有人即便像佛教僧侣那样安静打坐,也不会感到无聊。他们依然能用心感悟生活、发现快乐并不断成长。 如果内心世界不充实,外部刺激和新鲜感也会转瞬即逝。沃丹洛维奇认为:大脑会不断寻求刺激,久而久之,大脑对刺激的需求便欲壑难填。这是一场注定失败的战斗。你永远也不会感到满足。

 

为了摆脱无聊,人们沉湎于吸烟、搞破坏、赌博以及嗜药之类的有害行为,追求感官的刺激。2005年, 92名苏格兰青少年的调查发现,无聊是青少年嗜药的最主要原因之一。美国社会研究新学院的临床心理学家麦克韦琳· 托德曼(McWelling Todman),主要从事精神病患者及嗜药康复病人的无聊感研究。他指出,嗜药者总是在停工期间,利用休息时间吃药。” 

 

集中注意力

无聊感与注意力密切相关,毕竟,当你无法集中注意力时,很难对什么东西产生兴趣。注意力高度集中,或者注意力涣散都会引起无聊。

 

1989 年的一项著名实验中, 美国克拉克大学的心理学家詹姆斯·莱尔德和罗宾·达姆拉德-弗赖伊发现,就连在隔壁房间打开一台静音的电视之类的微小干扰,都会让受试者觉得听力理解练习很无聊。受试者无法察觉干扰,也就不知道自己为什么心不在焉。一旦打开电视的音量,受试者随即指出是这电视的声音让他们无法集中注意力。然而,在没有干扰的情况下,一些受试学生却认为他们听到的理解练习很刺激。这一结果支持了作者的假设:努力保持注意力高度集中是导致无聊的主要原因。

 

从病理学角度看,注意力涣散也可能激发无聊感。注意力下降会让人张冠李戴,错把牛奶放进橱柜而将谷类食物放入冰箱。研究者发现,记忆力衰退、注意力涣散的学生在BPS 中的得分都相对较高。不仅如此,根据统计学结果还显示出,注意力涣散提高了无聊和抑郁的指数。有研究文献显示,抑郁症与无聊有很多相似的症状,包括沉浸于消极的情绪,找不到生活的意义等。研究者推测,长时间注意力无法集中,会让人觉得从事的活动毫无意义。

同时,也有研究者将无聊概括为心流的对立物。心流是指人在全身心投入或者完全沉迷于某件事时所处的忘我状态。该理论的创立者,美国克莱尔蒙特研究大学的心理学家米哈伊· 奇克森特米哈伊指出,当一个人的技能恰好能够应对挑战时,以及在接受目标清晰、反馈及时的任务时,心流便会发生。他还提到,小菜一碟的任务会使人无聊,而任务过于艰巨则会引起焦虑。2003年,奇克森特米哈伊和同事发表的一项研究称,在526 名受试中学生中,心流多发生在挑战难度与学生的认知水平相当的时候。 

 

 情绪波动 

情绪对注意力、心流及无聊感的产生也有影响,拥有积极自我意识的人很少会觉得无聊;相反,不清楚自己的需要和愿望,找不到生活的目标和意义,就会深陷在无聊的深渊中。 

 

研究发现,情绪控制者在BPS 中得分较高,经历心流的次数较少。密切注意自己的情绪的人不太关注周围的情形,也不容易经历心流。对严重的情绪受控者来说,越是努力关注参与的活动,越会频繁地感到无聊。另一方面,情绪分类者却很少因为无聊而困扰。他们能准确地评估自己的情绪,并且很快摆脱干扰,专注于手头的工作。

 

如果不考虑无聊情绪对注意力的影响,无聊感产生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个体对自己内心状态的了解程度。1951 年,费尼谢尔在对无聊情绪的精神分析中解释说,由于不清楚自己想干什么,个体的需要和愿望受到压抑,就会找不到生活的目标和意义。实验数据也在一定程度上证实了这一说法——如果不能找到快乐和满足的源泉,人便会觉得无聊。

 

在极端情况下,如果个体不知道如何找乐子,被无意义感包围,就会产生一种更复杂的无聊感,直指生存问题本身。而当个体出于现实考虑或迫于其他压力,放弃了至关重要的生活目标和梦想,这样的无聊感也会产生。2000 年,就职于美国圣弗朗西斯大学的临床心理学家理查德· 巴尔迪尔描述了6 例被他称之为生活无聊感的案例。这些案例显示,失去生活目标会使人产生矛盾情绪和深刻的无聊感。其中,有一位女性在放弃生物学家的梦想后,后悔嫁了个不喜欢的丈夫,生活在一个空巢一般的家里;另一位男性放弃了天文学家的理想,转而投身宗教事业,也出现了同样的症状。伊斯特伍德总结说:所谓无聊就是与现实世界脱节。” 


    向无聊开战

 战胜无聊的方法很多:换一个工作环境,培养新的兴趣爱好和参加内观训练都可以帮助我们摆脱无聊。只要用心感悟生活,无聊感也可以变成我们前进的动力。

 

无聊感各有不同,治疗无聊的方法也多种多样。奇克森特米哈伊建议,如果无聊源于乏味的工作,那么可以尝试换个工作,或者通过增加工作的强度和难度来改善工作环境。超市收银员们可以与顾客诚恳地聊聊天,来提高服务质量。

 

如果一个人的业余时间总是被无聊感占据,就应该尝试培养新的兴趣爱好,或者学习一些新的技能。例如每天都努力给日常事物增添点佐料,从改变上班的行车路线,到转变一下观察周围的视角。通过自我训练,你会发现周围的环境其实很丰富多彩。树叶不单有绿色的,也有五颜六色、形状各异的树叶。只要用心去体会和发现周围的美,就不会感到无聊。

 

鼓励孩子参加激发思维和想象力的活动,避免消极、图一时之快的娱乐方式,也能够减少无聊感。参加体育和游戏类的积极活动,可以有效增加心流的发生。

 

一些应对无聊的方法有时还会无心插柳,帮助我们治疗其他疾病。一些研究显示,如果戒毒之后能有效应对无聊,复发的可能性就微乎其微。

 

当然,无聊并非一无是处。许多研究人员发现,无聊是人思考和反省的好机会。此外,无聊也是判断工作有无价值的标志,对没有价值的工作就不必再浪费时间。伊斯特伍德说:我们应当适时停止与无聊的无谓抗争,并从这一经历中吸取教训。

 

实际上,许多学者已将无聊感视为一种催化剂。诺贝尔奖获得主、著名诗人约瑟夫·布罗德斯基在他1995 年发表的《无聊礼赞》(In Praise of Boredom)中就曾写道:当无聊的大潮来袭,请伴它而去。让自己随波逐流,浸没于其中,慢慢沉底。总的说来,处理讨嫌之物的规律是,你越快沉底,便越快上浮。 沃丹洛维奇补充说:如果能够完全摆脱无聊的消极影响,它便可以化腐朽为神奇,成为一股巨大的动力。”  

 

无聊指数测试 

你属于容易无聊的人群吗?做完下面的测试就知道答案了。在每个问题后给自己打分,分值在1~7 之间。强烈反对记1 分,完全赞成记7 分,中立记4 分。请注意用“*”标记的句子的分数正好相反:完全赞成记1 分,强烈反对记7 分。

 

下列问题来自无聊感倾向量表(BPS),该表由俄勒冈大学心理学家诺曼·D· 森德伯尔和俄勒冈州研究院的理查德·F· 法曼共同设计。在回答完所有问题之后,请将28 道题的得分相加。总分越高,说明你越容易无聊,总分偏低,则说明你不容易无聊。

 

多伦多约克大学临床心理学家约翰·D· 伊斯特伍德和他的同事进行了一项群体测试,这项测试的平均分为99分,正常人群大约占总人数的2/3,分数分布在81 分到117 分之间;其余有2.3% 的人得分高于135 分或低于63 分。

 

1. 对我来说,全神贯注是件易如反掌的事情。*

2. 工作时,我常为其他事情忧心忡忡。

3. 时间似乎总是过得很慢。

4. 我经常觉得自己闲得发慌,但又不知道该干点儿什么。

5. 在必须做一些毫无意义的事情时,我常常感到困扰。

6. 被迫观看别人的家庭电影或旅行幻灯片,这让我倍感无聊。

7. 我脑海里始终有许多计划和任务需要去做。*

8. 对我而言,自娱自乐是件很容易的事儿。*

9. 我需要做的都是些重复单调的事情。

10. 与大多数人相比,我需要更多的刺激才能促使我前进。

11. 我能从自己做的大多数事情中寻找到刺激。*

12. 我很少因为我的工作而兴奋。

13. 任何情况下我总能找到事情做,而且能够找到并保持自己的兴趣。*

14. 大多数时候我总是无所事事。

15. 我可以很耐心地等待。*

16. 我常常觉得自己无事可做,很闲。

17. 在一些不得不等待的场合,比如排队时,我会变得坐立不安。

18. 我常常一觉醒来就有个新点子。*

19. 我很难找到一个让我十分兴奋的工作。

20. 我需要在生活中找到更多充满挑战的事情来做。

21. 我大多数时候都觉得自己的能力应付工作所需实在是绰绰有余。

22. 许多人会说我是一个有创造力、想象力丰富的人。*

23. 我的兴趣太广泛了,没有时间把这些事情一一做完。*

24. 在朋友圈中,我是最有恒心的一个。*

25. 除非是做一些令人激动甚至危险的事情,我总觉得自己无聊得像行尸走肉。

26. 丰富的变化和多样性才能让我真的开心。

27. 电视和电影都千篇一律,太过时了。

28. 年轻的时候,我总是感到周围的环境既单调又无聊。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