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孩子的信念

(2011-04-21 11:39:19)
标签:

杂谈

孩子的信念

选自《家庭会伤人》 (美)约翰.布雷萧著

    

    亲子间有一种很微妙的关系,就是孩子对父母的看法,是由父母教出来的。在生命的最初十年,父母是孩子生活中最重要的人物,他们教导孩子周围事物的种种意义。如果孩子学到的是要不顾一切的爱父母,对父母忠诚,孩子怎么可能去反对呢?
     在所有的生物中,人类的婴儿最为依赖。根据认知心理学家皮亚杰(Jean Paul Piager)的观点,8岁以前,孩子的思考方式是充满神奇魔力、不合逻辑且以自我为中心的。.......
    他的思想尚未成熟,还不能完全分辨自己和周围事物的不同。他会把自己的观点投射在一切事物上,并以为自己的观点是唯一正确的。在他眼中,一只玩具熊和他一样有感情。这种以自我为中心的观点很有价值,有助于孩子的生存。
    所谓有助于孩子的生存,指得是这种自我中心的观念有自我保护的效果,就像儿童们常“神化”父母,认为他们是全能的,只要有父母在,就不必担心。
    这种视父母为神的信念能帮助孩子免于黑暗,亦免于死亡和被抛弃的恐惧。然而,这种自我保护的代价是:孩子将父母神化和理想化的同时,也为自己建造了一个培育羞愧感的困境。
    比如,当孩子受到父母虐待时,无论是身体或情绪上的伤害,孩子都会压抑自己,承担所有来自父母的指责和要求,因为唯有如此才能继续拥有父母全能的保护,对这个年龄的孩子来说,面对父母的缺陷,会让他们产生无法忍受的焦虑,唯有顺服才能免于恐惧。
    基本上,孩子们对于所意识到的威胁和无法忍受的情境,具有心理防卫的能力。弗洛伊德称之为“自我防卫”,包括否认、压抑、解离、理想化等。这些自我防卫出现在生命早期而且自动运作。正因为它们是在潜意识中运作,故其危机也是潜藏而不易发现的。
    幻想是人类心灵世界一个重要的活动,无论是精神病还是正常人,都能在幻想中与人联系。当我们的情绪需求得不到满足时,会在幻想中创造出与他人的亲密关系。这种幻想犹如沙漠中的海市蜃楼一样,使人有勇气继续支撑着走下去。
    世上没有完美的父母,也没有不犯错的照顾者,因此,每个人或多或少都会发展出一些幻想中的亲密关系。事实上。长大离家的意义就是要克服这种幻想,接受我们基本上是孤独的事实,它也意味着我们要独立面对黑夜的恐惧和死亡的真实性。成长要求我们放弃在幻想中的理想化的父母形象。
    一个孩子越是在情感上被剥夺、有缺憾,他与父母在幻想中的联系就越紧密。也就是说,一个人越是被无情的遗弃过,他对家庭的依恋和理想化就越强烈。所谓把父母理想化,也包括相信父母的抚育方式完全正确无误。除了幻想以外,我们还有其他的心理防卫。

1. 梦幻枷锁 否定事实,幻想美好; “我的家庭很幸福,父母慈祥,手足友爱”;活在幻想中。
2. 遗弃之后:“我很差劲,一无是处”;否定,防卫;意识脱离,情绪倒置;
3. 假我形成:在家庭系统中迷失自己;我只能按照脚本演出固定而僵化的角色;失落真我,否定真实感受;
4. 内射与外射:把父母的态度外射,再投射到别人身上(包括陌生人); 用控制、求全、暴怒、挑剔来抵制心中羞愧的感觉;
5. 内化羞愧为自贬:内在的羞愧如漩涡般自动运转;所有的情绪、欲望、需求,都很丢脸; 退缩起来,隐藏自己。
6. 沉溺成习:找到一帖止痛剂;我在上瘾的事情上,忘了痛苦;形成强迫性沉溺行为。

     任何一个孩子都无法接受父母亲的缺陷和不正常,因为未成年的孩子十分的无助,充满依赖感,无法再面对父母不完美的事实。因此,大自然会给孩子一种保护方式,是让他们拥有一段以自我为中心的岁月。在这段孩童的岁月中,他们具有许多神奇而不合逻辑的思考方式。这些方式是孩子们将父母理想化,而把错误及缺陷归于自己,这样他们才能得到安全感而继续生存下去。在这些不合理的童稚思想中,孩子一方面把父母理想化,另一方面却内化了父母对他们的批判。其实,在那些批判中,常常充满了父母对他们本身不能接受自己的部分。而后,孩子又把这些缺陷及难以接受的部分,投射到别人的眼光中。于是,孩子仿佛在心中重复收听、收看那些引起他们羞愧的眼光和批评。
     孩子会依照父母对待他的方式来对待自我。如果他经常因为发怒、悲伤或好奇而被父母羞辱,那么,每当他有这些感受,他就会觉得羞耻,到最后对自己所具有的一切情绪、需求和欲望都感到羞耻。由于这些内心挣扎和分裂的过程太过痛苦,孩子被迫发展出一个假我-----一个按照文化或家庭需求而塑造成功的面具,或是一些僵硬的角色。认同假我久了之后,就会忘记自己真正的感觉和需求,与真我逐渐分离;真我退缩到意识层面之外,不容易再接触到,而由内化的假我部分形成自我概念,即使度过充满幻想的时期,开始拥有逻辑思考能力之后,仍然会一厢情愿地将父母理想化。
     不过,8岁以后的孩子开始会进行一系列的逻辑思考,也能够参考到别人的眼光,以较为客观的角度看待事物。他开始明白圣诞老人只是童话人物;他开始在游戏中跟别人合作;他的神奇幻想减少,能够了解规则并遵守规则。
     即使如此,这个时期的孩子仍以自我为中心,无法区分人我之间的差别,直到青春期初期,才开始有能力设身处地地了解别人和爱,才会形成假设并加以验证。当有一些新的数据证明他的假设是个错误时,他会愿意加以修正。
     孩子心中有一项假设,因为早就有人这么告诉他:“成人都是对的”,“天下无不是的父母”,他找不到任何让自己不如此相信的反证。而且,孩子这一假设的原因是因为他们爱父母,与他们在感情上深深相连。被虐待的孩子对父母的依恋尤其强烈,因为被虐待的时他们有较低的自我价值感,也不太相信生命具有选择性。一个人越是觉得自己没有价值,越是对改变感到无力;越感到无力,则越觉得自己无可选择。此外,越是在心中接受不合理的假设,就越对父母的话深信不疑,并将它合理化,以免和父母产生距离。
     换句话说,如果我们希望孩子能够思考父母所定的规则是否合理,以及能真正的爱自己,他必须能在心里上与父母分开以及独立。对于8岁的孩子来说,这是他们不愿做也做不到的。
     进入青春期后,大部分的孩子会花较多的时间和精力在家庭以外的活动上,表面看起来像是在反抗父母的命令,事实上,对家庭越存有幻想的青少年,越会投靠同侪团体。对他来说,同侪是另一个父母。然而,一旦过了认同危机,大多数青年又会重燃对家庭的依恋,特别是在他们安定下来建立小家庭时,过去熟悉的一切,包括父母教养他们时所用的那些规矩,又会令人很心安的回来,于是毒性教条这样代代相传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