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借助积极心理学对付“现代病”

(2011-01-22 09:24:53)
标签:

健康

生活

压力

心理

情绪

自我

杂谈

分类: 伴你同行【体验-咨询-成长】
一份最新的中国城市压力调查结果显示,90%的受访者觉得越来越孤独,近半数的人对生活满意度不高。压力来自哪里?参与调查的6.9万人中,40%选择了购房、养育、家庭负担等组成的经济问题。对此,清华大学心理系主任、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终身教授彭凯平说,压力不是不幸福的借口,但大家需要泰然处之,因为这是全世界都经历过的现代病,这时,多讲一点积极心理学,就能创造属于自己的幸福。

在清华大学主办的首届中国国际积极心理学大会上,彭凯平详细阐述了自己的这一观点。他说,一个社会就像一个人,不可能总不得病,经济发展这么多年,到了该得病的时候了。这种现代病,就是一个国家从后工业化社会进入消费社会之后,普遍产生的个人心理、生理消费等的冲突,是一种正常现象。

如何判断何时该“得病”。有研究表明,标志就是人均GDP达到3000美元。翻过那个门槛后,人们的心态、行为都会出现更多元化、更复杂的变化,经济增长对于增进国民幸福感的作用逐渐降低。这既是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黄金时期,也是各类矛盾凸显的时期,不管是社会、企业,还是个人,都很容易遭遇“成长的烦恼”。

步入现代社会,美国是1962年。因此,上世纪60年代,美国社会问题接踵而至:嬉皮士运动、性滥交、吸毒等。英国是1970年,法国是1978年。而中国人均GDP登上3000美元新台阶,是在2008年。也就是说,中国和欧美国家在现代化发展水平上的差距是30-40年。

“得病”虽在情理之中,彭凯平建议借助心理学,尤其是积极心理学来治疗现代病。

第一,年青一代的心理素质值得关注,个别人的心理抗压能力很低,缺乏基本的心理训练,有的甚至不具备起码的人生教育。一些孩子根本不知道世界是什么样,以为像家里一样,会有妈妈继续照顾。不少大学生,到了大学还都不知道如何自己照顾自己。一位学生到美国访问,常给老师打电话,询问怎样才能给国内打电话。他不知道,其实自己正在打电话吗?很多情况下,中国的孩子没有适应社会变化发展的生存能力,一点不懂人情世故。

第二,中国的传统管理风格需要改变。在中国,传统的管理风格强调效率,强调给予,强调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事实是,拼命工作的诸葛亮精神在现时代是不值得提倡的,我们需要倡导快乐工作。当工作不是一种享受的时候,个体很容易产生消极情绪,不仅影响工作质量,还可能出现严重的心理问题。

第三,社会得多提倡正面而积极的需求。大部分中国心理学家的研究课题都是自杀等负面问题。研究负面心理的文章和积极心理的文章比例大致是22∶1。这样一来,大众很容易形成这样的印象:心理学是专门治疗精神疾病的,涉及的词汇是病态、焦虑、狂躁,看心理医生的人通常是有病的人。其实,心理学关心所有人,特别是健康的人,也涉及健康、勇气和爱。

来自美国密歇根大学的克里斯多夫·彼得森教授也提倡积极心理学。他说,快乐和不快乐之间有11年的差距,所以人人都得努力争取美好的生活。在彼得森看来,赢得幸福生活有3个重要步骤。首先是积极的情绪。觉得生活还是很美好的,认识到自己的天赋和性格中的优点,积极地参与到社会活动中。其次是积极的人际关系,多为社会、社区做贡献。最后是,别只关注自己,还要关注人生的意义,过有意义的生活。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