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是家长的问题还是孩子的问题

(2010-11-18 13:24:01)
标签:

杂谈

分类: 两性关系【婚姻-情感-爱情】

    孩子的问题本质上都是家长的问题, 我们面对孩子的行为时,必须自我反思自我审视多思考,搞清楚问题的所有权到底是谁。

 

    一、到底是孩子的问题,还是你的问题
     

  ◎父母内心感到困扰、挫败、愤怒、无法接受孩子的行为。

  ◎父母对于孩子的表现行为感到紧张、不安。


    许宜铭也举过例,孩子在客厅踢球,他玩的很高兴,你很郁闷,这是谁的问题。是你的嘛,因为他没有觉得有问题呀。(问题之所以为问题,是个人心的问题。心不认为是问题,不觉得郁闷,就不是问题了。)
    我们明白了问题在自己,才不会去责骂孩子,把责任归究为孩子,相反,我们还需要孩子来帮助我们来解决问题:我明白你喜欢踢球,可是爸爸要看电视,请你换个地方踢球行吗?
    许宜铭还举例,四岁的孩子说一句王八蛋,他屁颠颠地跑了,你郁闷着,是谁的问题。是你陈旧的经验中给你带来的问题。事情完全不是你想的那样。

    

    父母效能训练”的创始人哥顿博士说明其原则如下:

   1.当孩子的需要不能获得满足时,孩子有问题。由于孩子的行为没有妨碍到大人,所以不是家长的问题,是孩子的问题。

    2.孩子使自己的需要获得满足,他的行为也不妨碍大人,所以在亲子关系上没问题。

    3.孩子使自己的需要获得满足,但是同时也妨碍到大人时,是大人的问题。

    父母有时候似乎太多管闲事了,孩子的问题应该由孩子自己去处理,(当问题拥有者是孩子时,倾听的效果才能凸显)把问题的所有权分清楚,什么是自己该管的,什么是不该管的。

 

    二、到底是孩子的需要,还是你的需要
     

    孩子早上吃饼干,妈妈看了很心急,她觉得这对孩子不好,孩子需要营养,而营养就是她辛苦煮了的粥。
    到底是谁的需要,事实上,孩子需要的仅仅是食物,让孩子吃上粥不是孩子的需要,而是她的需要了,因为她在意的是粥,而不是孩子本身。
    很多家长习惯催促孩子吃饭。潜意识里,到底是孩子需要呢,还是你自己的需要呢。心理学家证实,家长怕孩子挨饿,逼孩子吃饭,其实是满足自己的需要。家长需要饭菜空空后的满足感,他们的需要盯住的是自已付出“心血”的饭菜,而不是那个吃饭的孩子本身。
    有些家长把好鱼好肉往孩子碗里放,孩子却不想吃,于是恼羞成怒时而有之,这满足的,更多是自已心灵深处缺失的那份关爱,是一种自爱的需要。

    三、到底是为孩子好,还是为你好

    都是为你好,这个台词现在饱受批评。说为孩子好,为孩子健康着想,不让孩子玩水,不让孩子出汗,不让孩子和别人交往,不让孩子做家务,等等。而事实呢,孩子缺乏运动,甚至影响到了学习注意力的方面,怕孩子感冒不敢让孩子松衣服,却导致孩子丧失了冷热感知的能力了,孩子缺乏人际交流,就变得自顾自怜,孩子缺乏体验,就缺失了学习的可能。

    都是为你好,其实不见得,有些保护是家长怕麻烦,有些是出于我们心理受到过伤害,为了避免孩子的行为后果会刺激到心理阴影,潜意识里做出的限制行为,还冠 以“都是为你好”的名。
    过度保护的对立面,就是过分责斥。都是为你的将来好,于是打骂教育横行而且心安理得。
    事实呢,都是为自己好,都是满足自私的欲望。现实里这类家长普遍缺乏价值认可,没有权威性。所以潜意识里,他需要被服从,而孩子成为他释放情绪的对象而不知,还被贴上都是为你好的标签。

    四、到底是孩子的事,还是你的事

    这里讲的主要还是要求家长放手让孩子自主的理念。生活上,学习上的事,都是孩子的事,这些事,应该让孩子自已承担起应有的责任。
    从早上叫孩子起床,帮孩子抄作业题,帮孩子整理书包,太多的父母连孩子的学习都要插一手,急着把答案告诉孩子,无不是家长抢占了孩子的成长空间的表现,学习到底是你的事,还是孩子的事,为什么你比他还急?
    吃饭也是一样,饿不饿是他的事,饿了他自然会吃饭,但这么简单的道理,却有多少家长看不开,总担心会饿坏?
    很多家庭的互动里发现,爸妈做得越少,孩子会的就越多。如果舍不得让孩子去尝试、劳动,那就必须长久为孩子做,直到做不动。因此,聪明的父母,何不轻轻松松地把责任还给孩子,并让孩子知道即使决定错了也没有关系,有错误才有改进,有改进才有机会。

    孩子的成长,应该是他亲身经历的过程,这样孩子的成长才算是一个完整的生命体验。父母退一步,孩子才能进一步,这才叫成长。


    五、到底是孩子的错,还是你的错

    一位妈妈把装了水的杯子挪了位置,孩子不小心碰倒,张口却说,都是你,谁叫你把杯子放在我这边的,而妈妈呢,接话就开始承认错误,这到底是谁错了?许多父母说孩子没有责任心,不知道心疼人,这又是谁的错?
    从小家长就在孩子摔跤的时候拍着地板教孩子说,都是你,害我家宝宝摔倒了。这个错,还有多少家庭将继续错下去?
    4岁多的孩子很喜欢帮爸爸妈妈做家务,第一次洗碗摔坏了两个,家长嚷嚷,怎么搞的,讲了不要你来瞎捣乱嘛。这个错又是谁的错?

    骂人的孩子, 身边一定有喜欢骂人的榜样,喜欢打人的孩子,身边一定有打过他的示范呢。

    孩子其实是没错的,但凡孩子的错,都是家长的错误引发的。在孩子生命中最初的几年里,有多少家长能正确地认识孩子行为背后的动机,很多家长眼中的错误全然不是错,它只是孩子成长过程中的一些体验而已,有错的是我们,我们时常用过时的经验误解了孩子的行为。

    六、到底是孩子陪你玩,还是你陪孩子玩

    亲子关系是家庭教育的头等大事,大家都认可了,好的关系胜过许多教育。亲子关系的培养,亲子游戏占有一大份额。
    可是到底是你陪他玩呢,还是孩子陪你玩呢,这需要反思反思。玩什么呢,玩多久呢,怎么玩呢,孩子有选择权吗,孩子说玩捉迷藏吧,太幼稚了,为什么不能陪他玩一次呢,你说还是玩五子棋好,提升智力。于是孩子不得不陪你玩,勉强的东西都不长久,于是孩子乱下,家长开始耐心,可是最后终于爆发甚至还恶意批评骂笨蠢等等。这又是谁的错,正因为家长没有弄明白,到底是谁陪谁玩!

    七、到底是孩子期待的人生,还是你期待的人生

    这一点与家长的教育目标有着很深的联系,与家长的价值观有必然的联系。从孩子出生一开始,你有没有想法,你想让孩子过怎样的人生?
    孩子有孩子的性格,孩子有孩子的喜好,所以孩子将有孩子的人生,为什么我们要以自己的经验来度量孩子未知的人生呢?

    我们自认为幸福的,所以就可以要求孩子像你一样。我们自认为不幸福着,所以就一定要求孩子别像你一样?孩子的感受始终是孩子自己的,它需要很多感知来体验,才能找到终属于他自己的梦想与追求。而这一切,需要家长的我们给孩子一个尽可能自然的环境,自由而充满爱的环境。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