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千里江山图》上的题跋和钤印

(2017-12-12 03:06:26)
标签:

千里江山图

分类: 中国艺术
王希孟仅凭一张《千里江山图》屹立于世,堪称画史绝无仅有之奇观,被元代著名的书法家和慧眼独具的鉴赏家溥光形容为“独步千载、殆众星之孤月耳”。据传王希孟生于1096年,即北宋绍圣三年。关于他的生平资料不见于史书记载。现在对于王希孟的大致轮廓基本来自于《千里江山图》上蔡京题跋的77个字:“政和三年,闰四月八日赐。希孟年十八,昔在画学为生徒,召入禁中文书库,数以画献,未甚工。上知其性可教,就诲谕之、亲授其法,不逾半年,乃以此画进。上嘉之,因以赐臣京,谓天下士在作之而已”。

http://s13/mw690/00211RTOzy7gvvI6sMIac&690

由此提拔可知,1113年,王希孟呈献的《千里江山图》被宋徽宗赏赐给了宠臣蔡京。蔡京在前隔水写了题记。蔡京在跋文里记下了徽宗的圣旨:“天下士在作之而已”,意即应当将天下的能人启用起来,令其干大事。徽宗一方面称颂王希孟,另一方面要蔡京去“作之”,即推广该图的画法,要求宫里年轻画家学仿该图的青绿画法。此跋文据研究应该是在后来重新装裱时从前隔水的位置被移到了后托尾,变成了跋文。

“缉熙殿宝”,被三希堂精鉴玺覆盖。1127年,金灭宋,《千里江山图》落入金代尚书右丞相高汝砺手中。高汝砺在1224年离世之后,该图传到了南宋,被理宗赵昀收藏,理宗敕令重裱和修复这幅超长卷,在卷首钤印“缉熙殿宝”(朱文),这么一来,在卷首和卷尾分别钤有宋金藏印,该卷的两头基本上是完整的,不太会出现大段被切割的现象。

http://s3/mw690/00211RTOzy7gvvei4AG22&690
“寿国公图书印”(白文),据研究是金代尚书右丞相高汝砺的收藏印,他于1220年被赐予“寿国公”,死于1224年,该印一定是在这4年之间加钤到《千里江山图》卷上的,显然当时他是该图的主人。1126年,钦宗废黜蔡京,意味着其财产要被查抄,《千里江山图》又回到了内府。1127年,金灭北宋,劫走了北宋御府所藏的书画、图籍和珍玩等,其中也包括该图。高汝砺在1224年离世之后,该图传到了南宋,被理宗赵昀收藏。
http://s6/mw690/00211RTOzy7gvyezuHr45&690
溥光款署:““予自志学之岁获观此卷,迄今已僅百过。其功夫巧密处心目尚有不能周遍者,所谓一回拈出一回新也。又其设色鲜明,布置宏远,使王晋卿,赵千里见之亦当短气。在古今丹青小景中自可独步千载。殆众星之孤月耳。具眼知音之士必以予言为不妄云。大德七年冬十二月,才生魄昭文馆大学士雪庵溥光谨题。”,钤印“雪庵”(朱文)和“溥光”(白文),另有两个印痕似花押。蒙古人灭南宋后,该卷被大都(今北京)高僧溥光收藏了。溥光,俗姓李,字玄晖,号雪庵,大同人。早年出家为僧,主要活动于至元到皇庆年间(1264—1313),擅长书法,尤其是牌匾大字,经赵孟頫推荐,大概于1298年入宫。溥跋是书写在两张信札上,最后落款在第二张纸上,其字迹均为一人所书,笔迹有明显的渗化现象,这在裱好的拖尾上是不可能出现的,溥跋原来多半是夹在画卷里面,明末梁清标重裱时,将它裱在蔡题之后,并裁去溥跋余纸,因此留下了两张纸之间的接缝。

直到明末清初,该图为收藏家梁清标所有,梁清标自题了外签,又在本幅及前后隔水、接纸上盖有梁氏收藏印多方。关于梁清标,曹星原写到:“在书画收藏史上太有名了,一向被认为是收藏家中的收藏家。随便举几个例子,就知道他的收藏是什么级别的:晋代陆机《平复帖》,王羲之《兰亭序》(张金界奴本),隋代展子虔《游春图》、唐代阎立本《步辇图》、周昉《簪花仕女图》、五代顾闳中《韩熙载夜宴图》、后梁荆浩《匡庐图》、宋代范宽《溪山行旅图》、李唐《万壑松风图》、元代赵孟頫《鹊华秋色图》,他经过手的晋唐、宋元书画不但是清朝内府的主要藏品来源,还是今天世界各大博物馆中国书画藏品中的镇馆之宝。

虽然收藏界的共识是只要有梁清标的印,基本都是宝贝,但是当我对《千里江山图》加以细细推敲琢磨后,发现这件作品的精彩之处在于可能梁清标的这双几乎是点石成金的神手亲手制作了一件国宝,而不是简单地过手一件作品。如果是这样的话,他不但能收到国宝级别的作品,也能够把历史遗落的文化碎片经过华丽“修复”,转身而变成价值连城的作品。通过对这件作品上的各种痕迹和存在来看《千里江山图》就是梁清标的“华丽修复”作品;他在这件作品中以超乎常人的文史和美术时知识以及鉴藏能力,将几个毫不相干的碎片重新拼接组装,并进一步杜撰了天才俊少画家王希孟和悲惨的人生故事,又让比他年轻但也相当有影响力的同时代收藏家、吏部尚书宋荦为他背书传播这个伪托的年轻画家励志故事。不但顺利进入美术记录,更是使得这件组装的作品成为乾隆一朝的珍藏纳入《石渠宝笈》初编,四十年后,乾隆再次观览这件作品,突然灵感大发,提笔在卷首书写跋诗一阕,国宝的身份从此确立。 与他经手过的其他史上流传有序的传世精品相比,这张《千里江山图》本身根本不算上档次的、但是蔡京的跋使这件作品立刻身家百倍。 因此当发现《千里江山图》有如此多而此无法解说的问题出现了时我们必须回到梁清标,叩问他这张画上究竟埋下了什么秘密。 这些机密原来都在画中。我们来看看《石渠宝笈.御书房》初编载《千里江山图》上梁清标的全部印章所留下的痕迹: “画卷的前隔水、后隔水、画心等各处留下了许多梁清标的书画收藏印:“跋中卷前‘缉煕殿宝’一玺,又‘梁清标印’、‘蕉林’二印。卷后一印漫漶不可识。前隔水有‘蕉林书屋’、‘苍岩子’、‘蕉林鉴定’、三印。” ‘河北棠村’二印。押缝有‘安定’、‘冶溪渔隐’二印。引首有‘蕉林收藏’一印。溥光的跋上有‘梁清标印’、‘玉立氏’二印,后有‘苍岩子’、‘蕉林秘玩’、‘观其大略’三印。” 除了跋中卷前“缉煕殿宝”和后面一方不可识的印以外,所记录的收藏印全部都出于梁清标,而“缉熙殿宝”一玺,现在是真正漫漶不可识。不但不可识,乾隆帝的“三希堂精鉴玺”居然正正地戳在这方漫漶难识的印章下部正中间。这种故意毁坏画中收藏印记的情形不常见,乾隆或无论什么人以三希印压覆缉煕殿印未必不是深思熟虑的结果。大家知道“缉熙殿宝”是南宋皇家图书书画收藏常常使用的印玺,约55毫米见方。”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