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器物纹饰看明代各朝梅瓶的变化发展

来源:瓷库中国
瓷 库中国讯 明代各朝梅瓶除以白釉、蓝釉、红釉、青釉、绿釉等作饰外,主要采用青花绘画的技法而成,个别的也采用刻划工艺。其构图主要承袭传统的二种形式,一种自上至 下以排列整齐的多层图案组成,另一种则在器身随意绘画纹样,由此可知明代各朝梅瓶装饰的变化不在纹样的构图上,而在图案的具体绘画上。
明 代洪武梅瓶在承袭元代图案排列满密、布局却井然有序的风格的同时,在具体绘画上则有了明显的变化,纹样一改元代大花大叶的特点,而趋向写实,画笔硬朗,画 风洒脱,线条活泼流畅而不失刚劲有力之感,图案以花草树木、云龙、松竹梅及扁菊纹为典型。其中扁菊纹的花芯内有斜直纹,复合菊瓣的外层,一侧留白,另一侧 填彩。胫部所绘变体仰莲瓣纹,也由元代各花瓣的独立成体,改变为合用一条公共边,由于节省了空间,所以洪武梅瓶的变体莲瓣纹瓣数较元代增多。
http://www.gogochina.cn/uploadPic/news/2011/8/15/201181513584135214.jpg
图:明代白釉褐龙内府梅瓶
永 乐梅瓶画风较洪武有了明显的变化,画面布局疏朗,纹样由洪武的多层改变为三层(中间一组主纹,上下二组辅纹,其间用弦纹间隔),纹样中间的空白较洪武增 多,画面绘画精细,线条生动活泼,主题纹样以缠枝莲花、折枝花果及桃树等纹为主。肩部辅助纹样则为缠枝、如意云头、折枝花果纹等,胫部流行缠枝灵芝、折枝 花、朵花及蕉叶纹等。元代、洪武常见的胎部变体莲瓣纹在永乐朝并不流行。
宣 德梅瓶纹样和永乐相比,龙纹明显增多,以海水龙、云龙及螭龙为典型,龙纹形态变化多端,矫健而又凶猛。除龙纹外缠枝花亦颇为流行,但宣德梅瓶上的缠枝花较 永乐的布局满密,朵花变小,一件瓶上往往由牡丹、菊花等多种花卉组合在一起。胫部辅助纹样又以变体莲瓣纹为常见,但较以往的莲瓣瘦长,而且多为复合莲瓣 纹,第二层莲瓣一般只见尖端,有的两莲瓣间还留出一条空边,以示第二层莲瓣,变体莲瓣内的花纹亦各有变化。肩部辅助纹样除与胫部呼应的变体莲瓣纹外,还流 行如意云头及兽面纹等,其中如意云头纹虽是元以来的流行纹样,但宣德的如意云头较小,一周如意云头的数量增多。肩部与胫部的纹样往往上下呼应,如肩部是变 体莲瓣纹,胫部也是,肩部是如意云头,胫部也相同,只有个别是例外的。器身三组纹样一般多自然分层,不用弦纹间隔。
正 统、景泰、天顺三朝梅瓶的纹样在宣德的基础上又有明显的变化,就目前已发表的资料看,此三朝梅瓶的主题纹样主要有折枝花卉、缠枝莲花、孔雀牡丹、文人高 士、莲池鸳鸯纹等等,其中文人高士往往与山水景物、云纹等组合在一起,云纹作为一种陪衬纹样在画面上占有相当大的位置,这种繁复的云纹日本人称之为云堂 手,尽管这种纹样在永乐朝已经出现,但像空白期那样绘在较大形的瓶腹上作辅助纹样的则甚为少见。此三朝梅瓶肩部的辅助纹样亦变化多样,常见的图案有凤穿缠 枝花卉、折枝花卉、锦地开光花卉、变体覆莲瓣、如意云头折枝花卉、云纹飞马、海水飞马纹等等。一部分梅瓶的肩部纹样一直延至上腹部,从而使腹部主题纹样的 位置下移,形成了三朝部分梅瓶装饰的特有风格。这一时期梅瓶胫部的图案主要有复合蕉叶、海水波涛、变化仰莲瓣纹等,此时的变体仰莲瓣又出现了元代不合公共 边的构图。尤值得一提的是宣德朝一度不流行的在各组纹样中以弦纹间隔的画法在三朝又恢复了,而且打破了以往不在瓶颈部及与颈部相连的肩上部不饰花纹的习 惯,开始在颈部流行弦纹、回纹、锦纹、朵花纹等纹样,形成了三朝特征强烈的装饰风格。
明 代中期梅瓶传世甚少,所见纹样的内容题材上与三朝的相似。如上述广东省博物馆藏匿梅瓶腹部所绘文人高士图是正统、景泰、天顺三朝的流行纹样,连人物旁点缀 的山石小景、祥云等都与三朝的如出一辙,只是绘画较三朝的精细,肩部与胫部呼应的瘦长蕉叶纹及近底部所绘的一周回纹则显示了成化梅瓶装饰的风格。
嘉 靖梅瓶的纹样在承袭前朝的基础上又有了些许变化,如尽管空白期三朝已在瓶颈部装饰纹样,但唇口外侧多无纹,嘉靖器开始在唇口处饰弦纹,出现了不易被人觉察 的区别。此外在嘉靖之前分隔纹样的弦纹多以二道弦纹为一组,而嘉靖的弦纹除以二道为一单元外,一件器物上的分隔线已不再一致,如上腹的分隔线由二道弦纹组 成,弦纹内还绘有细小的朵花,下腹分隔线则由中间一条宽边,上下二条细弦组成,尤明显的特点是部分嘉靖梅瓶胫部的辅助纹样由传统的一组变化为二组(其中一 组为辅一组为主)。流行的主题纹样主要有凤穿花卉、缠枝花、折枝花、莲池与云螭纹等。肩部流行如意云头纹,并承袭了前朝云头内饰折枝等纹的装饰。在传世器 皿中,官窑器的绘画比较精细,一部分民窑器的绘画则相当草率,部分器皿恢复了明初梅瓶口颈部不饰纹样的特征。
万 历梅瓶的装饰官民窑区别较大,其中一部分民窑的装饰完全承袭嘉靖器而来,另一部分则在此基础上又有变化,器身主要突出主题纹样,图案写意,胫部辅助纹样较 以往的明显变短。如上海博物馆青花锦鸡牡丹纹梅瓶就是这样的代表作,主题纹样虽为锦鸡,但将其置身于远山近石、花草丛中,胫部装饰的图案与腹部一致,画面 较短,肩部为锦地开光图,颈部饰蕉叶纹,两蕉叶间有一条直线,似复合蕉叶,又似分隔线,唇口有弦纹,画工略草,时代特征鲜明。
P.S.---------------------------------------
1972年从桂林明代靖江安肃王墓出土的青花携琴访友(携酒寻芳)梅瓶,除了其制作工艺的无比精湛外,让人难忘的还有高士马后担食的仆人。仆人肩上所担一 头为一只竹编的三层食箪,另一头则是装满美酒的带盖梅瓶。可以说,这幅瓷画比任何一件写有酒意文字的梅瓶更直观地反映了梅瓶的实用性。因此,携琴访友(携 酒寻芳)瓶不仅以其完美的工艺反映了明代制瓷巅峰时期的高超成就,同时也以其独特的表现手法再现了中国悠久历史文化的源流。
1983年5月,温裕王墓出土青花高腰双龙抢珠带盖梅瓶时,其瓶盖被拌有糯米浆的石灰膏严严实实地封住,打开后发现,里面竟是一瓶香沁浓醇的乳鼠药酒。酒 中泡有三只未长毛的乳鼠,还有各种滋补的中药材,酒色晶莹红艳。历经400余年,这瓶酒竟然还保存得这样完好,可谓弥足珍贵。据考证,这是用明代桂林三花 酒制作的特产补酒乳鼠酒,对产妇产后有大补之功。广西名酒桂林三花酒已有1000多年历史,宋代时曾以“瑞露”之名进贡朝廷。因此,这瓶酒的出土不仅对研 究古代桂林酒文化源流是极为难得的实物资料,同时也从另一侧面直接反映了梅瓶的储酒功能。此外,在墓穴中安放酒瓶,不外乎希望死者在冥冥之中“久久(酒) 平(瓶)安”。
-------------------------------------------------
一、
高安出土的6件元代青花梅瓶均带盖,且器型大小基本一致,造型、胎质、釉色与制作工艺基本相同,只是装饰图案分成两类:
青
花云龙纹带盖梅瓶(共4件),通高48、口径3.2、底径14.1厘米。小口,凸唇,短颈,丰肩,圆鼓腹下收,近底足部稍外扬,矮圈足,沙底无釉。配覆杯
型盖,中置莲苞钮,盖内中心置空心圆柱形直管,合盖时不易脱落。盖钮饰苞瓣纹,盖面盖壁绘卷草和变体莲纹,器身饰纹三组,以二空白带相隔,腹部主题纹绘双
云龙,肩部绘凤穿牡丹纹,胫部饰变体仰莲纹。全器由五节组成。器底另接。有明显同心圆和跳刀痕。露胎处见火石红斑。全器器型魁梧颀长。丰满挺拔,胎体坚实
厚重,胎质较为细腻,釉质晶莹,青料浓艳青翠,料浓处有深色铁锈斑,具有明显凹陷。
青花缠枝牡丹纹带盖梅瓶(共2件),通高48.7、口径
3.5、底径13.4厘米。造型、胎质、釉色及制作工艺与上面介绍的云龙纹梅瓶基本一致,但绘饰题材属植物类。此梅瓶纹饰满布多达九层,腹部主题纹饰缠枝
牡丹,其余部位分别配以卷草、仰覆莲、格锦、灵芝、弦纹、云肩等辅助纹,云肩内填水浪,衬以荷莲纹。
二、南京博物院馆藏梅瓶
元青花萧何追
韩信纹梅瓶,高44.1厘米。画面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表现头戴展角幞头,身着官服的汉将萧何扬鞭策马追友,于奔马之上身离坐骑的一瞬间;第二部分刻画了
落魄之人韩信牵马驻足,面对大河踌躇不前的神态;第三部分描绘一位貌似外族人的梢公,持浆等客。三部分画面相互呼应。梅瓶白釉洁净润泽,青花发色浓艳明
丽。层次非常鲜明,加之纹饰怡人,使画面有丹青之妙,堪称“天下第一梅瓶”。于1994年被评为“国宝”。
明洪武釉里红岁寒三友纹梅瓶,带盖,盖
内有管以固定,通高44.1、口径6.4厘米。用铜料釉下绘花,红色不鲜。纹饰繁缛,以弦纹相隔绘七组图案,依次为蕉叶纹、如意云纹、卷草纹、卷草纹、缠
枝菊花纹、岁寒三友纹———腹部主题纹饰、波涛纹,覆莲内绘如意云。沙底,底部见火红石。于1994年被评为国宝级文物。
三、
明永乐青花桃竹纹梅瓶,高36.7、口径6.7、足径14厘米。小唇口,细短颈,丰肩,肩以下渐敛,矮圈足。
通体青花绘纹饰三层,肩部绘六个连续如意云头纹,云头内各绘折枝莲花一朵。如意云头纹之间各有一卷枝纹。瓶身绘两组碧桃修竹,胫部绘缠枝灵芝六朵。造型稳
重,胎质细腻,釉质莹润,青花浓艳,纹饰简练清晰,是永乐青花瓷的代表作品。
明宣德缠枝花卉纹梅瓶,高53.1、口径8、足径16.5厘米。唇口
外卷,短颈,丰肩,腹以下渐敛。肩部、底部均绘莲瓣纹,腹部为缠枝牡丹菊花纹,瓶肩自右至左横排“大明宣德年制”楷书款,青花呈色稳定,图案舒展,花瓣及
叶片脉络间均留有白边,使花叶具有立体感,代表了这一时期瓷绘艺术的风格,具有宣德梅瓶的典型特征。
可以看出,明早期的梅瓶受其时代风格的影响,整体造型古朴,器型规整,制作精美。肩部线条丰满圆润,腹下较元代的开阔、稳重;图案秀丽、典雅,一改元代繁复的格调,纹饰疏朗秀丽,笔意自然,其器底为细砂底宽圈足,腹部接痕不明显。
明
景泰一天顺青花携琴访友人物纹梅瓶,高32.5、口径5.4、足径10.5厘米。唇口,梯形颈,圆肩,敛腹、撇足。糊米底,肩部绘海马、海水纹,腹部为携
琴访友图,人物冠带、衣衫随风飘扬,红日当空,灵芝形云气纹下掩映着远山近草,柳、竹、山石清晰可见。其造型、纹饰均具有明显的时代特征。
明正统青花孔雀牡丹纹梅瓶,高36.5、口径5、足径12.6厘米。小唇口,梯形颈,丰肩,腹以下渐敛,圈足。肩部绘缠枝莲纹一周,腹部为孔雀牡丹纹,二孔雀立于折枝牡丹之中,低首回望,形态逼真,胫部为莲瓣纹一周,勾画草率。青花用料为国产料,色泛灰暗。
明万历青花八仙祝寿纹梅瓶,高32.4、口径5.7、足径9.5厘米。盘口,长颈,硬折肩,腹以下渐收,近底直下,瓶身所绘纹饰为五层,颈、肩部为卷枝小莲花纹。腹部为八仙祝寿图。胫部纹饰为莲花、莲蓬、菊花、洞石。近底部为海水中拖出海象、海马纹。
明嘉靖青花缠枝花纹梅瓶,高32.4、口径6.5、足径12.2厘米。盘口,细颈,圆肩,腹下渐敛,圈足。肩上部书“大明嘉靖年制”六字楷款,下部为云头纹一周,云纹内绘折枝莲,间以缨络纹,腹部绘缠枝花纹一周,胫部为朵花装饰,纹饰之间以双弦纹相隔。
四、广西桂林市博物馆馆藏梅瓶
桂林博物馆的梅瓶共三百余件,其中各式陶梅瓶67件,以青花梅瓶为主的各色瓷梅瓶252件。从其器型、釉色、
纹饰等诸多方面认定,这些瓷梅瓶来自瓷都江西景德镇。明代各地藩王都有在景德镇定烧瓷器的情况。靖江王陵所用各类瓷梅瓶就是从江西景德镇经水路运到桂林
的。250多件梅瓶主要有以下几种型式:
大型梅瓶。这类梅瓶共有10件,其器型相对较大,一般瓶高在四十余厘米以上,最高者为65厘米。典型器有青花岁寒三友仙人故事带盖大梅瓶,青花"大明万历年制"款四爱图梅瓶,青花双龙抢珠梅瓶。
厚胎唇口梅瓶。此类梅瓶时代较早,共有8件,胎体厚重浑圆,工整秀雅,唇口,丰肩圆腹。其典型器为青花携酒寻芳(携琴访友)图梅瓶与青花“富贵有余”鱼藻图梅瓶。
高腰粗胫带盖梅瓶。此类瓶共有5件,宽口,丰肩短腹,高腰粗长胫,器型挺拔,配一笠形盖,盖内有止口,器形较少见。典型器为靖江温裕王朱履焘墓出土青花双龙抢珠高腰带盖梅瓶及康僖王次妃赵氏墓出土青花双凤穿莲高腰带盖梅瓶。
长腹梅瓶。此类梅瓶共有90件,器型较挺拔,丰肩圆长腹或斜长腹,腹以下至足渐收。典型器有青花双龙赶珠梅瓶及青花花蝶梅瓶。
斜长腹宽口梅瓶。此类梅瓶共有16件,腹部较粗大,腹以下至足渐向内斜收,直劲盘口,口较宽大,劲较长,一般口径有6厘米以上。典型器有青花缠枝莲梅瓶。
圆腹宽口梅瓶。此类瓶共有4件,直颈,宽盘口,腹部浑圆,器身较短,浅圈足,沙底。典型器有青花仙人梅瓶。
圆腹敛腰梅瓶。此类瓶共有82件,短颈小盘口,腹部浑圆,腰部内敛,胫部稍外扬,矮圈足。典型器有哥釉赭云鹤梅瓶,明代名相吕调阳墓出土青花双龙抢珠梅瓶及青花婴戏图梅瓶。
圆腹细腰梅瓶。此类瓶有15件,与圆腹敛腰梅瓶相似,所不同者为腰部内敛程度更甚,腰部细小,胫部外扬明显。典型器为青花应龙赶珠梅瓶。
圆腹圆台颈梅瓶。此类瓶仅青花携琴访友图梅瓶1件,其造型为丰肩圆腹,胫略直,平沙底,颈部呈圆台状,上窄下宽,别致典雅。
圆腹直口梅瓶。此类瓶共有4件,典型器为青花卷草双凤带盖梅瓶2件,其特点为直颈外卷口,肩部较宽,腹部略粗短,胫略外扬,整器庄重稳当。
鸡腿形梅瓶。此类瓶仅2件,其造型亦特少见。直口,丰肩小圆腹,腹以下至足渐收,腹径仅11.9厘米,底径6.5厘米。整器呈一鸡腿形,细小玲珑。
圆腹长颈梅瓶。此类瓶共有6件,造型工整别致,丰肩圆腹,胫略直。颈稍长且口外撇,略呈喇叭状。典型器为青花龙凤呈祥梅瓶。
钟形盖梅瓶。此类瓶共有10件,梅瓶配一倒扣佛钟形盖(亦称铃铛盖),盖壁稍直者略显呆板,盖壁略外扬者显得活泼生动。典型器有青花卷草双凤梅瓶。
五、上海博物馆馆藏梅瓶
元青花缠枝牡丹纹梅瓶,高42.1、口径5.5、足径12.7厘米。唇口,颈部呈梯形,溜肩鼓腹,胫部内收,足部微外撇,底部内挖成圈足。梅瓶以青花装饰,纹饰分为四层,腹部主题纹样是缠枝牡丹花纹。
明洪武云龙纹“春寿”梅瓶,高37、口径6.2、足径16.1厘米。唇口短颈,丰肩,肩部显得丰满圆润,胫部内收较大,足部外张,圈足较高。瓶身以青花绘画云龙纹,肩部篆书“春寿”二字。
明永乐青花花果纹梅瓶,高34.8、口径5.1、足径12.4厘米。唇口,直短颈,肩部丰满,自肩部以下逐渐内敛至胫部,底部略微撇出,圈足,造型线条柔顺秀美,给人以端庄清丽的美感。梅瓶以青花折枝花果纹为装饰。
十五世纪中期青花携琴访友图梅瓶,高22.1、口径6.2、足径10.7厘米。直口短颈,丰肩长腹,胫部内敛,圈足无釉。梅瓶以青花绘高士携琴访友图。
明万历青花龙纹梅瓶,高62.9、口径10.4、底径17.5厘米。梅瓶形制较大,盘口,颈部略长,丰肩,肩部较平,腹部修长而且较为平直,胫部略收。瓶腹中间以青花绘画四爪灵芝龙。
明代永乐朝以后,梅瓶的制作工艺基本上相同,一般梅瓶的制作都是由口、肩、腹、胫和底五部分接胎制成,且大部分的梅瓶器内都有釉。
永乐以后的梅瓶尺寸普遍变小,梅瓶的底径增大,显得非常秀丽典雅,给人稳重的感觉。万历时期又出现了器型高大的梅瓶,有的高达六十多厘米,其他时期都是在三十厘米左右。
六、天津市历史博物馆馆藏梅瓶
明宣德青花缠枝牡丹纹梅瓶,高33.5、口径6、最大腹径19.2、底径11.5厘米。口微侈,圆唇,短颈,
溜肩,圆腹下收到足部微外撇。底有凹凸不平的浅宽足圈,露胎无釉。口内施部分白釉。口沿外是双弦纹。颈部有卷草纹一周。肩部是三组折枝桃纹。肩下部是格子
锦朵花纹边饰。腹部是主题纹饰,缠枝牡丹。胫部饰双弦纹,近足部以实笔绘双层仰莲纹一周。
明早期青花缠枝牡丹纹梅瓶,高28.5、口径5.9、最
大腹径28.3底径10.7厘米。口微侈,圆唇,丰肩,圆腹下收至足部微外撇。底部为浅平宽圈足,露胎无釉。口内施青白釉,口沿外和颈下部,各有弦纹一
道。肩部弦纹间一周流畅的卷草纹边饰。腹部是繁密的青花缠枝牡丹纹。胫部双弦纹间,是一周变形的仰莲纹。
清乾隆青花缠枝莲纹梅瓶,高35.7、口
径6.9、最大腹径23.2、足径13.2厘米。小口,圆唇,短颈,丰肩,圆腹下收至足部微外撇,窄圈足,平底露胎无釉。口内施白釉,颈部双弦纹间是一周
花朵纹边饰。颈部一周边草纹,肩部是一周覆莲,莲瓣里还有石榴纹。腹部是各种各样的缠枝莲纹,形成四方连续图案。胫部饰一周长长的蕉叶纹边饰。
清
乾隆款青花折枝花果纹梅瓶,高33.1、口径7.2、最大腹径22.1、足径13.2厘米。小口,圆唇,短颈,丰肩,圆腹下收至足部微外撇,圈足滚圆,平
底。口内施白釉,口沿外有双弦纹,颈部有一周十字朵花纹边饰。肩部是变形的覆莲纹,莲瓣芯有石榴纹。腹部是主题纹饰折枝花果。近足部弦纹间,是长蕉叶纹边
饰一周。底心是青花方体篆书“大清乾隆年制”六字三行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