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春“新政”: 承包经营大观园(之二)

标签:
当代红学红楼梦经济学红楼梦研究深圳原创张麒先生 |
分类: 国学原创 |
1、探春的“物用价值”经济观。
贾府里,无论主子还是奴仆,个个都是实用主义者,他们懂得享受生活,知道格物所用。虽然从《红楼梦》中的描写里没有见到过多暴殄天物的行为,但其中人物吃的、喝的、玩的、鉴赏的,以及许多开心取乐之事,无时无刻不派上了“物”的用场,诠释着银两的神通。
大观园的一砖一瓦,一廊一亭要用多少人力和物力?
贾府的寿宴和年祭,需用得多少银两和物品?
芒种要饯花神,消寒要摆酒席,端午要打平安醮,中秋要大开夜宴。春日流觞,果馔纷呈;诗社既起,先筹银两……
还有伏苓霜和冷香丸,六足龟和千年的松根,天地之精华似乎只为贾府的儿女们早早预备着;栊翠庵的红梅,芦雪庵的鹿肉……贾府既铺排尘世,又染指佛国……
贾府的嬷嬷们见惯了这一切,她们尽管去市面上采购搜罗,然后烹调制作,再按成例、按尊卑地位,为大小主仆们小心翼翼地分派。她们见到了“物”就想到了钱,于是她们的眼睛就钻进了钱眼,眼珠子由年青时闪光的珍珠,变成了无光的死珠,再变成了“鱼眼珠”——这是宝玉的话。贾母也说,满府上上下下人人都长了一双“富贵眼”。小丫环们也抱怨那些老嬷嬷“如今越老了,越把钱看得真了”。
十个钱一枚鸡蛋,五分钱一斤螃蟹,一两八钱一个玉顶金豆雀儿,六钱银子外加三百钱就可弄来两盆白海棠…………贾府的主子将“物用”享受到极致,奴才们也一个个染上了拜物兼拜金的习气。
譬如,丫鬟们“补金裘、“纳鞋底”,但也绞荷包,撕扇子。
探春参透了贾府中的“物用之耗”和尾大不掉的消费人群,知道节流难,便在开源上动脑筋。
“天下没有不可用的东西,既可用,便值钱”,这是《红楼梦》第五十二回中探春与宝钗一段对话中的名言。虽然这话出于宝钗之口,但却是探春前面一番论述的延续,可以衍文互见为探春的观点。这个“物用价值观”,正是探春实施大观园园林承包责任制新政的理论基石。
探春是荣府的三小姐,身份尊贵的淑女。按照封建时代的礼教,只须读读《女儿经》之类的贤文,再做做针黹纺绩之类,方为正宗正道,大可不必言经济,谈治理,更不可僭越主事的男丁,在府里立规矩,启法度。但探春却是“老鸹窝里的凤凰”、“带刺的玫瑰”(兴儿语。笔者注),她不以女儿身而自弃,也不因姑娘小姐的身份而淡忘持家理财的立身根本。
《红楼梦》第五十六回中,探春与宝钗一起阐述《不自弃》文章,是她“不暴不弃”意志的表达,也是她在协理熙凤主持府中事务时敢于实施新政的思想源头。《不自弃》语出《朱子·庭训》,是宋代大理学家朱熹的一篇关于立身济世的好文章,全文如下:
夫天下之物,皆物也。而物有一节之可取,且不为世之所弃,可谓人而不如物乎!盖顽如石而有攻玉之用,毒如蝮而有和药之需。粪其污矣,施之发田,则五毂赖之以秀实;灰既冷矣,俾之洗瀚,则衣裳赖之以精洁。食龟之肉,甲可遗也,而人用之以占年;食鹅之肉,毛可弃也,峒民缝之以御蜡。推而举之,类而推之,则天下无弃物矣。今人而见弃焉,特其自弃尔。五行以性其性,五事以形其形,五典以教其教,五经以学其学。有格致体物以律其文章,有课式程试以梯其富贵。达则以是道为卿为相,穷则以是道为师为友。今人弃菜而怨天尤人,岂理也哉!故怨天者不勤,尤人者无志。反求诸己而自尤自罪、自怨自悔,卓然立其志,锐然策其功,视天下之物有一节之可取且不为世之所弃,岂以人而不如物乎!今名卿士大夫之子孙,华其身,甘其食,谀其言,傲其物,遨游燕乐,不知身之所以耀润者,皆乃祖乃父勤劳刻苦也。欲芳泉而不知其源,饭香黍而不知其由,一旦时异事殊,失其故态,士焉而学之不及,农焉而劳之不堪,工焉而巧之不素,商焉而资之不给。当是时也,窘之以寒暑,艰之以衣食,妻垢其面,子(置)其形,虽残杯冷炙,吃之而不惭;穿衣破履,服之而无耻,黯然而莫振者,皆昔日之所为有以致之而然也。吾见房杜平生勤苦,仅能立门户,遭不肖子弟荡覆殆尽,斯可鉴矣。又见河南马氏倚其富贵,骄奢淫佚,子孙为之燕乐而已,人间事业百不识一,当时号为酒囊饭袋。乃世变运衰,饿死于沟壑不可数计,此又其大戒也。为人孙者,当思祖德之勤劳;
为太子者,当念父功之刻苦,孜孜汲汲,以成其事;兢兢业业,以立其志。人皆趋彼,我独守此;人皆迁之,我独不移。士其业者,必至於登名;农其业者,必至於积粟:工其棠者,必至于作巧;商其业者,必至於盈资。若是,则于身不弃,于人无傀,祖父不失其贻谋,子孙不沦於困辱,永保其身,不亦宜乎!
此文劝诫世人不自弃,敢作为,有担当。论点鲜明,语辞庄严,文章举寻常之例,讲世间之理,所言“怨天者不勤,尤人者无志”,“视天下之物有一节之可取且不为世人所弃,岂以人而不如物乎?”实乃发人深省,启人心智。
在贾府经济暗显危机,家族时现悲兆的情形之下,探春、宝钗以及平儿、袭人等这批女辈后起之秀,能从《不自弃》中得出“天下没有不可用的东西”的结论,进而认定“东西”的实用价值,抱定“可用便值钱”的理念去开辟府中物用的来源,可谓贾府中有经济觉悟的智者、能者。
在这种思想支配下,一个小小的刺戳,竟激发了探春革除贾府旧弊,实施园林承包新政的灵感。
有一回,探春打宁府那边的下人赖大家的园子里经过。得知园子“除了他们(家人)带的花儿、吃的笋茶鱼虾之外,还有人包了去,年终足有二百两银子剩”,深受启发:“原来一个破荷叶,一根枯草根子都是值钱的。”联想到大观园,不知比赖大的园子要大多少,树木、土地、池塘、山场也不知比他家要多出许多,嬷嬷、佣人等吃闲饭的人更是成排成队,可大观园里却只有日复一日不见少的用度,变不来一文一串的钱来,这是为何?
是园子“自弃”了吗?当然不是,自弃的是人,是人的懒惰和无所用心、无所作为!贾府很多主子和奴才看惯了花开花落,一任它瓜熟果烂,他们的“心”早已荒芜不堪了!于是,探春决定将园子“包”出去,让嬷嬷及其家人们经营打理,让园子百物生长,由“物用”而生财源。
2、大观园承包经营责任制
大观园推行承包责任制经营,充分挖掘园林的物用价值,释放人的劳动价值,这是探春实施新政的重要内容。《红楼梦》自第十三回到第一百回探春远嫁,几十个章回里都对探春实施的新政作了不间断的记述,有些章回还进行浓墨重彩的翔实描写,这一现象在书中是不多见的,由此可见作者曹雪芹对探春及其持家理财思想及智慧的重视和推崇。
探春提出,在老嬷嬷当中挑出几个本分老成、能知园圃之事的人,对大观园进行收拾料理。这有五点好处:一、园子有专定之人打理,花木自然一年好似一年,用不着像现在这样突击剪修,平日里,施肥、除草、治虫等事务都由专人去做,避免“临时忙乱”;二、园内有许多值钱之物,不会一味让人作贱,以致暴殄天物;三、嬷嬷们可以通过经营园子从中得到一些额外收入,贴补家用;四、省去现在外请的花匠、山匠及清扫人员的工费;五、经济效益相当可观,初步估算一年能生出四百两银子的收入。这一设想得到了李纨、平儿、宝钗的一致赞同,当然也得到了熙凤的认可。
[选定承包人员]探春、宝钗、李纨三个临时当家执事的姑娘媳妇,在“议事厅”经认真研究,反复权衡,最终选定以下几位嬷嬷分片承包经营大观园:
●由老祝妈负责专门打理所有竹子林(老祝妈为人稳当,而且她的老伴及儿孙几代人一直是看管竹林的);
●老田妈负责稻香村一带所有田地和菜园地的耕种(老田妈本是种庄稼的能手);
●由叶妈负责专门打理和照看蘅芜苑和怡红院的所有名贵花木,并负责将玫瑰、蔷薇、月季、金银花等收摘、晾干,卖给市面上香料铺和药店(叶妈为人诚实,又与对花木十分内行的莺儿她妈极好);
●园内其他项目,也分别交由专人负责经营打理。
[规定收益分配] 探春们在“议事厅”决定的收益分配原则如下:
●上述承包人所承包的园地里长出来的东西,除留下府中定例所用的之外,剩余的由承包人自行买卖;
●所有承包人的经营收入均不交府中账房,直接归园里所有,由“议事厅”掌控;
●承包人得收入的大头,余下一部分由“议事厅”统一负责分给园中看门值夜以及其他没承包到经营责任的嬷嬷们,以便她们的收入也有所提高,从而不会生事。
3、承包经营责任制的收获
探春实施大观园园林管理承包经营责任制,既是她为贾府治家理财的新举措,也是她“开源节流” 、 “人尽其才,物尽所用”思想的具体体现,给大观园吹来了一股清新的风尚,得到了园内众嬷嬷的热烈响应,她们欢呼雀跃:“姑娘们说的(决策)很是。从此姑娘奶奶只管放心,姑娘奶奶这样疼顾我们,我们再要不体上情,天地也不容了。”
书中第五十八回,写清明这一天,病中的宝玉靸着鞋,到园中见到的是他从来没见过的欢快热烈的劳动场面:
因近日将园中分与众婆子料理,各司各业,皆在忙时,也有修竹的,也有树的,也有栽花的,也有种豆的,池中又有驾娘们行着船夹泥种藕。
从沁芳桥一带堤上走来。只见柳垂金线,桃吐丹霞,山石之后,一株大杏树,花已全落,叶稠阴翠,上面已结了豆子大小的许多小杏。宝玉因想道:“能病了几天,竟把杏花辜负了!不觉倒‘绿叶成荫子满枝’了!”因此仰望杏子不舍。
在第五十九回中,作者借何婆子女儿春燕之口说了园林管理承包经营责任制的效果:(园中柳叶堤)“一带地上的东西都是我姑娘管看,一得了这地方,比得了永远基业还厉害,每日早起晚睡,自己辛苦了还不算,每日逼着我们来照看,生恐有人糟蹋,又怕误了我的差使。如今进来了,老姑嫂两个照看得谨谨慎慎,一根草也不许人动。你还掐这些花儿,又折他的嫩树,他们即刻就来,仔细他们抱怨。”
同是第五十九回,作者借何婆的小女春燕所谓嘴,道出了何婆姊妹俩承包园子后经济上的收益:“别人不知道,只说我妈和姨妈,他老姊妹两个,如今越老了越把钱看的真了。先时老姐儿两个在家抱怨没个差使,没个进益,幸亏有了这园子,把我挑进来,可巧把我分到怡红院,家里省了我一个人的费用不算外,每月还有四五百钱的余剩……”何婆子姊妹俩具体承办大观园的哪一块、哪一项,不详,但她们的收益账却清楚明了,即每月四五百钱的进项,一年下来,起码有四五十两银子收入。这对一个靠租种薄田或给人家帮工作佣的家庭来说,简直就是暴富!
在第六十一回中,又写一个叫柳婶的看守杏子林特严,有一个小厮想混过去偷些杏子吃,被她劈头盖脸一顿臭骂:“发了昏的,今年不比往年,把这些东西都分给了众奶奶了。一个个的不像抓破了脸的,人打树底下一过,两眼就象那黧鸡似的,还动他的果子!昨儿我从李子树下一走,偏有一个蜜蜂儿往脸上一过,我一招手儿,偏你那好舅母就看见了。她离的远看不真,只当我摘李子呢!”
从春燕、柳婶的话中,我们不难体会过去大观园中看护管理之“疏漏”,如今大观园中果木花草看护管理之严整,更能体现承包这一个“包”字之灵。“包”字将集体的利益与个人的利益紧紧地联系在一起;“包”字使所有权和经营权实行了分离,使大观园的林木土地有了活力;“包”字使奴仆们有了主人般的责任心,也激发了她们的荣誉感。探春的这一招,在中国农耕文明时代一次次被用过,但都有反复,总不彻底。贾府如不破败,探春如不远嫁,想必这种分而治之,划小核算单位,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的“新政”将会得以延续,探春新政的内容也将会更多、更丰富。曹雪芹力图表达的“脂粉一二可齐家”思想也就会更加突出一些。不知曹雪芹是否因为贾府情势转折的原因而止笔,抑或因后四十回原书稿的残损而让后续书者不能忠实地续墨和传承,这些都不得而知了。
曹雪芹对探春和探春新政始终不忘褒奖和称颂,即便后文人物情节头绪繁杂,关回用笔惜墨如金,但仍不忘时时记述。
在第六十二回《憨湘云醉眠芍药裀呆香菱情解石榴裙》中,曹雪芹通过宝玉和黛玉的一番对话,又对探春的新政给予了积极的评价。
那是宝黛二人站在园里和一棵花树之下,先是黛玉说起探春会经营理事,人又不耍大牌拿架子,好生敬佩。宝玉接过话说:“你不知道呢。你病着时,他干了好几件事。这园子也分了人管,如今多掐一草也不能了。”还说:“又蠲了几件事,单拿我和凤姐姐作筏子禁别人。最是心里有算计的人……”
宝玉、黛玉是《红楼梦》的重要人物,这话倘出自黛玉之口尚不见得分量,但宝玉由衷的赞赏读来确有千钧之重,万乘之力。他可是贾府年轻一辈中最受年高位尊的贾母宠爱的人物,也将是贾府年轻一辈中最有话语权的主子,他身上寄托着贾府全部的希望啊!
再看第六十七回中,袭人要去“琏二奶奶家瞧瞧”,打园里过,见祝妈正在那儿赶蜜蜂儿,就问是什么缘故,祝妈说:“……今年三伏里雨水少,这果子树上都有虫子,把果子吃的疤瘌流星的掉了好些下来。姑娘还不知道呢,这马蜂最可恶的,一嘟噜上只咬破三两个儿,那破的水滴到好的上头,连这一嘟噜都是要烂的……”。
祝妈说这“一嘟噜”、“一嘟噜”的东西是葡萄,祝妈是承包竹子林的,她想增加些收入,便在竹子林的空地里又套种葡萄,可谓一举两得,其精明令人折服,其勤劳叫人感动。“人勤地不懒”,探春“新政”深入了园中泥土,也深入了园中人的心里。
曹雪芹写到了第八十三回,还不忘再次描述探春实施大观园园林承包经营责任制的“政策威力”,他通过一个看园子的婆子大声责骂进园子调皮捣蛋的自家的毛丫头的情节,重在写“包”字对奴佣们行为方式的改变。而且这个场面是探春本人亲眼所见,亲耳所闻。曹雪芹如此安排并非随意,而是精心设计的,因为探春即将远嫁,大观园的新气象,园中人精神风貌的改变,需要尽快呈现到探春面前来,使她心中有所慰藉。
探春不得不远嫁他乡,自贾母以下众人都舍不得,宝钗说“我们家的姑娘们就算她是个尖儿,如今又要远嫁”。这是宝钗一个人的评价,也代表了全府上下主子、奴婢的共同心声。这自然与探春平时周到、且有礼有节、既尊人又自尊的为人处世有关,也与她虽然是庶出却不自卑,虽然是女儿身却“不自弃”有关,更是她敢于除弊、善于兴利的良好结果。她不光是贾府女儿堆里的“尖儿”,还是贾府一门之“人望”!
脂砚斋有一段评探春新政的话:“噫!事有难易哉?探春以姑娘之尊、贾母之爱、以王夫人之付托、以凤姐之未谢事,暂代数月。而奸奴蜂起,内外欺辱,珠玑小事,突动风波,不亦难乎?以凤姐之聪明,以凤姐之才力,以凤姐之权术,以凤姐之贵宠,以凤姐之日夜焦劳,百般弥缝,犹不免骑虎难下,为移祸东兵之计,不亦难乎?况聪明才力不及凤姐,又无贾母之爱、姑娘之尊、太太之付托而欲左支右吾撑前达后,不更难乎?士方有志作一番事业,每读至此,不禁为之投书以起,三复流连而欲泣也!”笔者也为探春心头一热!
探春“有志作一番事业”却受了很多欺辱,经受过不少曲折风波,书中尽管没有过多描述,但脂砚斋主人一定是知道探春这个人物原型的,所以为之悲叹不已。想来,曹雪芹总是不遗余力地歌颂探春这位为贾府进行经济革新的女性人物,而且总是铺衬以鲜花和掌声,其为何要这样用心、用情、并浓墨重彩地用笔,这是非常值得我们悉心体味和深思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