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单的排列》教学反思
“搭配”这一知识点是二年级的学生首次接触到,但是生活中的搭配现象随处可见。简单的说,搭配就是排列与组合。这样的思想方法不仅应用广泛,而且是以后学习概率统计知识的基础,同时也是发展学生抽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的好素材。今天的教学内容为第1课时“简单的排列”,根据低年级学生的特点,为了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学习,本堂课我设计了“对口令”、“用数字组两位数”、“给地图不同地域涂色"、“拍照"等一系列的活动,由浅入深,开展学习探究,实现了课堂教学生活化、生活知识数学化、探究过程趣味化,逐步把排列的思想方法渗透给学生,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去感知、深化方法。通过课堂教学,我觉得在本节课中以下两个方面处理得比较好:
一、注重数学与生活的结合,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
在教学设计中,为了进一步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在参与过程中感受数学知识的产生和应用,感受生活数学和数学生活,我设计了一系列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和年龄特点的教学活动。首先由“对口令'这个游戏引入,唤醒学生已有的知识,激发了学生解决问题的探究欲望。再通过去同学家做客引导学生用3个数字探索排列的规律。其次为了巩固这节课的重点,我又创设了给“涂色”、“拍照”等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相似的情境,唤起了学生合作探究解决问题的兴趣,引导学生在具体活动情境中进一步感知、领悟排列的方法。
二、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参与知识发生发展的全过程。
新课程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尝试采取多种手段引导每一个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过程。在这个理念的指引下,本节课教法上最大的特点是让学生合作学习,自主探究,把静态知识转化成动态知识,把抽象数学知识变为具体可操作的规律性知识。同时也注重动静结合,让学生经历:“猜想一独立思考-讨论一合作探究-验证”等一系列思维过程。特别在教学例题时,在让学生思考用1、2.3三张数字卡片能排列出几个不同的两位数时,我先引导学生理解题意,让学生思考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再安排学生合作学习,边想边摆数学卡片再记录,在巡视的过程中,发现不少学生写数顺序较为凌乱,接着安排了全班交流、验证。在此环节,我有意搜集几种不同的方案,并给它们编上号:重复的,有遗漏的顺序混乱的 4.12、21、13、31、23、32 12、13、21、23、31、3221、31、12、32、13、23。让学生代表介绍自己的方法,说说你最欣赏哪种方法。在观察比较中,很自然的让学生感受到“只要顺序地去思考问题,就可以做到不遗漏、不重复。"从而突破了难点。接着我适时引导,再通过比较交流让学生发现和归纳出“交换法”“固定十位”、"固定个位"等不同的顺序,孩子们体验到不同的排列顺序,找到了不同的排列方法,从而明白了只有按照规律有顺序地排一排,才能实现既不遗漏又不重复,突出了本课的重点。
这节课也存在许多不足之处,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自主探究的环节,我提出的学习要求有点多,学生不完全明白要做什么?比如拍照这一环节,这里我可以先举一个例子,再由此引入,效果会更好一些。
2.时间安排上还要再精准一些,在练习中解决给地图上的两个区域涂色”问题时.虽然注重了先让学生没有预设到学生涂得太慢,影响了课堂节凑,还有些同学动起来了就不能按老师的要求立即静下来。这是我今后组织低年级教学时应该注意的。
3.在本节数学实践,虽然学生意识到了要按规律有顺序地来排,但少部分学生在没有提示之前,不知道要按怎样的规律来排,如何促使更多的学生懂得按照怎样的规律来排,努力培养学生有顺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促进高效课堂,是我以后应该思考的地方。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