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2019-2020学年度第一学期二年级语文张倩组内研讨课《一封信》教学设计

(2019-12-18 14:43:54)
标签:

教学设计

教学反思

分类: 语文教研组

《一封信》教学设计及反思

【研究团队】二年级十名语文教师

授课教师】张倩

授课时间2019.10.12

授课内容】《一封信》第一课时

授课之前的集体研讨在教学中,应注重学生朗读,让学生在读中知文、读中质疑、读中感悟、读中积累,并使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培养语感;通过欣赏、扩展练习等增加信息量,让学生受到情感熏陶,产生对亲情的共鸣。本课时贯穿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把课文真正交给学生,组织他们在读中发现,在自学互动中交流识字的方法,丰富识字经验,激发识字兴趣,提高识字能力,进而提高自主读书的能力。

【教材理解】本课记叙的是主人公露西想念在国外工作的爸爸,给爸爸写信的故事,字里行间透露真挚,温暖的亲情。

【设计理念】在教学中,应以表演朗读为主,使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进行说话,培养语感;通过欣赏、扩展练习等增加信息量,让学生受到情感熏陶,产生亲情的共鸣。

【学情简介】二年级学生具有好奇、爱探索、易感染的心理特点,容易被新鲜的事物,活动的东西所吸引。在教学这一课时,学生已经能说一段较完整的话,并能在教师创设的情境中体验、感受,达到情感的共鸣。另外,学生掌握了不少的识字方法,而且自学识字能力很强。通过课前的预习,多数已经解决识字问题,只个别学生个别字有障碍。这都是学习本课的有利因素。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

2、理解课文内容,对比露西的前后两封信,想想你更喜欢哪封信呢? 了解语言的运用技巧。

3、培养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懂得凡事都往好处想,这样生活才能过得更美好。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多种方法识字,规范书写生字,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

1、初步体会当说话人在话语后面时的标点符号的使用方法。

2、懂得在亲人面前要报喜不报忧的道理。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2.直观教学法;3.以读代讲法;4.游戏教学法。

【教学准备】课件、生字卡片

【课时安排】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谜语激趣导入。

1、师:今天早上,老师遇到了一个小谜语,谁能来帮老师答疑解惑呢?(引出谜语及答案)

风送千里远,

拆开如见人,

见人如见面,

闻语不闻声?

2、揭示课题:一封信。

二、初读课文,识写生字。

1、根据自读提示,学生自读课文。

 1)自由大声地朗读课文,努力把课文读通顺。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把我会认的字在课文里画上圆圈,难读的地方多读几次。

 2)再读,想一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师: 有一个叫露西的女孩,她就给她爸爸写了一封信,请你读课本第 33 页, 找找露西信里都写了什么.读之前看看老师给大家的小提示。

(3) 请孩子们汇报课文讲的是一件什么事?

2、 随文识字。

封、削、锅、朝、叠、刮、胡、灯、修、肩、团、重、完、期、束、鲜

1)带拼音认读生字。 大家看,这里有这么多信封,只要孩子们能将上面的生字读正确,我们就能顺利地将信封打开。你能叫出它们的名字吗?借助拼音读一读吧!

2)去掉拼音认读生字。 调皮的生字丢掉了它的帽子,你们还认识他们吗?给你的同桌读一读吧!

3)开火车读生字。

4)交流识字方法。 有什么好办法能记住他们吗?老师现在想和你们分享一下。再请你跟同桌交流交流!

5)认读词语。刚刚同学们互相交流了计生字的办法,老师要考考大家,看看你们的方法好不好!

三、再读课文,理解感悟。

1、师:刚刚我们认识了生字,也概括了课文的主要内容。老师像再听一遍课文内容写了什么。

2、那么,请你找一找,看看哪些自然段写的是露西给爸爸写第一封信? 哪些自然段写的是露西给爸爸写的第二封信?

3、范读:露西第一封信的内容,体会一下这封信给你带来的感觉。

师:同学们找得真快,下面请大家坐端正,听仔细,体会这第一封信给你带来什么感觉。

四、写字指导。

1、观察要求写的生字,说说在写的时候应该注意些什么?

2、全班交流,互相提醒。

3、观察“珠、圆、笔” ,在写的时候应该注意些什么?

4、教师在田字格中范写。

5、学生描红、练写。

6、教师点评。

五、总结全文。

1.读课文214自然段,想想露西是怎么给爸爸写信的。      

2.学生自由读课文,教师相机引导。 

些自然段时写露西第一次写信的,哪些自然段是描写第二次写信的。      

3.同座互相议一议,读一读。教师巡回辅导,了解学生的自学情况。      

用心读书,用心思考,用心体会,用心倾听学习就有收获。这两位同学做得很好,在交流的过程中边朗读,边圈画。     

三、交流感悟,品味语言。      

围绕“露西是怎么给爸爸写信的”开展教学。根据学生的发言,相机指导学生学习、朗读、理解课文。

1.  哪些自然段时写露西第一次写信的?写了些什么?谁愿意起来把你的学习体会和大家交流交流。 

(1)第一次写信,我是从课文的第23自然段中读到的。     

(2)请同学们自由读23自然段,找出描写第一次写信的句子,读一读。      

(3)指名学生起来读句子。学生读句子时,教师相机出示下面句子,指导朗读。      

A.“亲爱的爸爸,你不在我们很不开心。” 

B.“以前每天早晨你一边刮胡子,一边逗我玩。” 

C.“还有,家里的台灯坏了,我们总是修不好。”     

D.“从早到晚,家里总是很冷清。”     

(4)露西的爸爸不在家,露西多么不开心呀!谁还想读。(板书:不开心 冷清)     

(5)读得好!读出露西对爸爸的思念之情。全班女生一起读。     

(6)谁会用下面的句式说话,教师着重指出“一边一边”表示两个动作同时进行。    

(9)自由练习。然后指名说句子。      

2.哪些自然段时写露西第二次写信的?写了些什么?     

(1)我是从课文的第7--14自然段中读到的。      

(2)指名学生起来读句子。学生读,教师出示下面的句子。       

A.亲爱的爸爸,我们过得挺好。       

B.太阳闪闪发光,我们的希比希在阳光下又蹦又跳。      

C.请爸爸告诉我们,螺丝刀在哪儿,这样,我们就能自己修台灯了。       

D.下星期天我们要去看电影。      

E.爸爸,我们天天都向你。 

大家自由读读这几句话,看看你读懂了什么?     

(3)学生自由读句子。 

(4)教师根据学生回答进行评价,指导读好句子。      

读得好!看谁读得好。         

师生读。男女生读。 

3.比较露西前后两封信,你更喜欢那一封,为什么? 

我喜欢第一封信,因为读后让人感到心情很好。 

我也喜欢第二封信,内容上虽然和第一封是一致的,但是第二封信更充满乐观、阳光、坚强。(板书:乐观、阳光、坚强)     

指名朗读4——14自然段。读出对露西对爸爸的思念之情,读出露西的坚强、乐观和自信。 

四、小结全文。           

通过前后两封信的比较,我们懂得了生活中无论遇到什么困难都要乐观面对,学会独立、坚强和自信地面对眼前的一切。

【板书设计】                  6一封信

第一封信 难过

第二封信 开心

【教学反思】

 

 

《一封信》教学反思

一小  张倩
   《一封信》是一篇记叙文,主要写了露西给出国的爸爸写信的事,让我们明白了露西是个很懂事的孩子。我在设计过程中,指导学生进行有层次地朗读,透过露西对爸爸的思念,让学生感受一家人在一起的欢乐。
  
在导入时,我从孩子们的生活实际入手,谜语导入,从他们认识的“信”开始谈起,这样贴近生活,孩子们会更能容易理解。接下来设置有趣的情境,寓文于境。在学习本课的生字时,我用小猴摘桃子、小猴子过河等丰富多样的巩固形式,进行二类字的识字巩固练习。
这样的方式吸引了孩子们的注意,让孩子积极参与,读对字的小朋友就可以帮小猴子摘下桃子、过河啦,孩子们踊跃举手,积极读字。在书写指导方面,为了落实语文课中的听说读写,同时要求书写的生字也比较的多,所以我采用了归类书写,先让学生观察,老师再范写,学生再练习,最后进行评价。

本课的实施存在很多不足之处。首先,时间把握上,由于二类字的识字教学部分环节设计的过多,导致后面写字部分的时间剩了很少。另外,本课设计的内容过多,导致重点突出不明显。还有,集中识字的方法过于机械,以后会尝试更多的进行随文识字。并且在日常教学中,会注意,放手,更多的让学生去说,去做,去表达,突出他们的主体性。

同组教师的意见:

丹丹主任:教师提出的要求要有层次,多给学生机会,多思考。识字建议随文识字、随文写字。建议设计小组展示环节,可以任意分配任务,给每一个孩子展示的机会。

海英组长:自由读书时设计的问题,不要太长。课前阅读时,可提前让学生圈画出来。课中设计的问题要有层次。小组合作的前期,老师要予以扶持,小组合作建议先自由勾画,再进行交流,效果会更好!

李菲:讲解词语的时候,可以先出示图片,再呈现词语,进行解释、学习。本节课句子的处理方法过于单一,课文的脉络的处理,讲义可以用方法支撑,还有最好联系生活实际。

杨芳媛:教师要先做范读,再让学生自由读书,且自由读时,问题不宜设置过长。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