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2018--2019第二学期三年级语文李鸽《6.陶罐和铁罐》教学设计及反思

(2019-06-19 16:33:38)
标签:

教学设计

教学反思

分类: 语文教研组

6.陶罐和铁罐

导学目标

1.会认陶、罐等10个生字。会写骄、傲等11个生字。直到书写傲、虚两个字,提示傲是“攵”而不是“夂”,虚字第三笔是横钩,能正确读写 谦虚 傲慢 懦弱 代价等词语.

2.读懂课文内容,能找出表现陶罐和铁罐神态与动作的语句,并用自己的话复述故事,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了解铁罐的傲慢无礼和陶罐的谦虚而不软弱,懂得每个人都有长处和短处,要善于看到别人的长处,正规自己的短处的道理。

导学重点

指导朗读,通过陶罐和铁罐的对话、神态描写,了解铁罐的傲慢无理和陶罐的谦虚而不软弱。

导学重点

有感情朗读课文2-9节,理解课文讲的道理,不能用自己的长处去和别人的短处比。

导学准备

陶罐和铁罐的头饰、学生熟读课文画出对话、教师准备课件。

导学时数

1课时

导学过程:

一、预习检测,导入新课

(一)师板书“缶”字。(出示缶的图片)

1.大家想一想,这节课中哪几个字带有缶?

2.教师随机板书。

(二)大家见过陶罐吗?

1.(屏幕出示陶罐图片)陶罐就是——用陶制作的,口小肚子大的罐子。

2.(屏幕出示铁罐图片)手指屏幕,这是?

3.这节课讲的是谁和谁之间发生的故事?

1)陶罐和铁罐。

2)生随教师板书课题(补充缶)。师指导“罐”的写法

二、课堂探究,解决生字

(一)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将难读的词语画出来,多读几遍。

1.生自由读课文,圈画生字。

2.出示词语,个别检查。

争辩 恼怒 御厨 羞耻 懦弱 陶罐 奚落 轻蔑

掘开 朴素 流逝 宫殿 相提并论  和睦相处

预设点:

1)重点指导懦弱、 轻蔑、 奚落、朴素的读音

2)虚,陶、罐的缶字书写要窄一些。

3)出示和睦相处:

[ ch ]

1.居住

2.存在

3.跟别人一起生活

4.决定,决断

[ chù ]

1.地方

2.点、部分

3.机关部门

 师提问:在和睦相处中“处”读哪个音?

3.生齐读、小老师领读、同桌互查。

4.思考: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后小组讨论。

2)出示课件,补充课文内容

国王的御厨里有两个罐子,铁罐仗着坚硬,常常(      )陶罐。若干年后,陶罐从废墟里挖出来依旧(    ),而铁罐却(     )。

三、当堂检测,整体感悟

(一)出示对话

“何必这样说呢?” “我们还是和睦相处吧,有什么可吵的呢!”

“和你在一起,我感到羞耻!”“走着瞧吧,总有一天,我要把你碰成碎片!”

1.这里并没有写出陶罐和铁罐的神态,你能不能想象一下陶罐和铁罐当时说话的神态?

出示:“陶罐(  )地说”

“铁罐(   )地说”

2.在书本上写写,读读

指名同学分别说说铁罐和陶罐的神态,说好后读一读。

同桌两人,也分别加上神态,再来练习一遍。

(二)出示完整对话 整体感悟

1.同桌自由练习对话

2.全班男女生分角色朗读

3.个别展示朗读(戴头饰)

四、当堂检测,总结寓意

(一)课件显示第10自然段,“时间在流逝,世界上发生了许多事情。”

1.齐读后点红“流逝”,

学生利用近义词来理解。教师引导学生联系课文句子来理解。

2.许多年过去了,陶罐和铁罐发生了什么变化?

(二)生快速默读课文11-17自然段,找出有关的内容。

1.陶罐依旧和以前一样光洁、朴素、美观。

2.连铁罐的影子都没见到。

(三)你想对陶罐和铁罐说些什么呢?

1.陶罐,我想对你说

2.铁罐,我想对你说

五、拓展延伸,链接阅读

1.读通课本20页《北风和太阳》

2.说说故事中的北风和课文中的铁罐有什么相似之处。

小结:人们都说,寓言是现实生活的投影,联系生活中的人和事,可以帮助我们更深入的理解故事中的道理。《陶罐和铁罐》以及《太阳和北风》两篇寓言故事都告诉我们在生活中要多发现别人的(     ),正视自己的(       )。这两篇寓言故事都出自于《伊索寓言》,下课多读一读,相信你们收获更多。

板书设计:

6.陶罐和铁罐

陶罐   铁罐

谦虚而不懦弱    骄傲自大

教学反思:

《陶罐和铁罐》是一篇童话故事,课文生动搞笑,情节富有变化,它讲述了国王御厨里铁罐自恃坚硬,瞧不起陶罐。许多年代后,陶罐出土成了文物,铁罐却不复存在的故事。全文可分为两部分:第一主要讲骄傲的铁罐看不起陶罐,常常奚落它,即他们的对话;第二部分主要讲许多年代过去后,人们发现了陶罐,铁罐却早已消失。作者告诉人们不能只看到自已的长处,而看不到自已的短处,也不能只看到别人的短处,而看不到别人的长处这样一个道理。这则寓言故事语言朴素却富有童趣。初读教材时,我感觉对话就应是重点,以对话贯穿全文,给学生呈现一个傲慢自大的铁罐和一个谦虚善良的陶罐。但多读几遍后才发现,作者的这篇童话目的不是给我们呈现两个罐子,而是以两个罐子的形象来说明人无完人,金无足赤的道理,我们应如何正确的看待人和事物。找到了人文价值,以何种形式来贯穿全文呢?经过深深思索与课堂实验,我找到了以提示语贯穿对话的朗读,从而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透过这节课的教学,我有了些许的感悟与想法。

  感悟一:放手有益。

  每次拿过课文,我都会急着去思考如何进行教学设计,如何才能想出新点子,让大家看到我精彩的设计,但每次都没有预想的效果。仔细想想,我忽略了课堂上最主要的人物——学生,他们才是课堂的主体,他们的兴趣才是课堂的源泉。因此,我试着在课堂上放手,让学生随便谈,随便说,随着学生的兴趣爱好走。没想到真的有效果了,学生的表达完全出乎我的意外,而且与我的预设也完全一样。仔细想想,原先站在学生的立场,想想他们对什么感兴趣,他们最想了解什么?会给我带来那么多的惊喜。

  感悟二:走进文本,走进学生,到达师生、文本对话之效。

  记不起在哪读过这样一句话:语文就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正如淳淳小溪流淌在课堂上。因此,以学生文本、关注学生才是我们上课的最终目的。课堂伊始,我可能没有走进学生、走进课文,因此不知其功效。当我投入的与学生一齐挖掘陶罐和铁罐的性格,探究其价值时,我和学生全身心投入其中,完全以学生为本,和他们同感悟、同体验。这时我们的思想相互碰撞,心灵相互交流,让我真正体会到了真正的课堂。

  感悟三:抛开设计,以生为本。

  每次讲课前,我都会把教案备得滚瓜乱熟,甚至评价语我都会仔细琢磨。但是透过这节课,让我深深领悟到:课堂是随机的,课堂也是学生的,教案不是一成不变的。要随着学生的发言进行教学。处处体现学生自主性,当然,这也需要教师自身有深厚的文化功底。因此,透过这节课也让我深深地明白:知识的储备对一个教师来讲是多么的重要。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