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学年度第二学期五年级语文李荣华“群文阅读——《送别组诗》”教学设计
(2019-05-28 11:25:16)分类: 语文教研组 |
教学目标:
1.通过了解送别诗中的景物,帮助学生读懂送别诗。
2.通过对比的方式来学习送别组诗,了解送别诗不同的内涵。
教学过程:
一、
师:同学们,你们平日里积累了不少古诗词,今天老师想考考大家,给你们一个关键词,你能联想到相关的诗句吗?(出示关键词:思乡)
生诵相关诗句
预设: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
师:再来一个关键词:送别
预设: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二、
师:同学们,送别诗在古代非常流行。因为当时交通、通信很不发达,因此离别容易,详见却难。于是,人们借送别诗表达内心的离别之情,今天我们就走进一组送别诗,感受诗人们的离愁别绪。(板书:送别诗)
出示古诗:《送元二使安西》(唐)王维
师:王维的这首诗同学们不陌生,自己读读。(生自由朗读,指名学生读)
师:同学们,王维送别自己的朋友元二,在临行之时,他举起了手中的酒杯,“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他喝了几杯酒?
生:很多杯。因为“更进”就说明他们喝了很多杯。
师:对,一个“更”字,让我们感受到他们一杯接一杯地喝,杯杯皆是不舍情啊!同学们,这首诗的尾句是千古名句,当时的人给这首诗配上了音乐,而且要反复吟唱三遍,把不舍之情渲染到极致,所以我们今天也试着用朗读来表达,也读上三遍体会诗人的不舍之情。(生读)
师:同学们发现了吗?诗人其实早就将自己对朋友的不舍之情藏在写景中了。
生:老师,我觉得可能是“柳”,“柳”就是“留”的意思。
师:非常棒,“柳”和“留”是谐音,“柳”其实就是留。我国古代,亲朋好友分离之时,常常折柳相送,以表达自己不舍之情。所以折柳送别便成了送别诗中的经典画面,而“柳”也就成了送别诗中的经典景物。(板书:柳)
师:其实用“柳”表达送别之情,最早出现在《诗经 采薇》篇中。
出示: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学生自读,指名读)
师:这句话是说,当年你我分别的时候,杨柳正青青啊,如今回来途中,大雪纷纷满天飞。同学们,诗经中的“杨柳”意象不仅影响了一千多年后的唐朝,还影响了两千多年后的今天,它跨越了时空,这就是经典的力量。(生齐读诗句)
三、“水”“草”皆情,深悟送别
师:在送别诗中,作者不仅仅借“杨柳”寄托诗人的情感,还会借助哪些景物呢?又寄托着诗人怎样的离别之情呢?我们进行小组探究学习。出示要求:
1.小组合作探究读两组诗。
第一组:《赠汪伦》《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第二组:《赋得古原草送别》《山中送别》
2.你们觉得诗中哪些景物与离别之情有关,画出来,并说说你们的理由。
交流《赠汪伦》《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小组汇报:我们小组觉得“舟”与离别之情有关,因为“乘舟”说明要离开了,看到小舟载着自己的朋友离开,心里很不舍。
师:那也就是说“舟”来人去,看到这“舟”便联想到——离别。其实第一组的第二首也写到了“船”。
生:(齐)孤帆
小组汇报:我们小组找到的是桃花潭水,桃花潭的水很深,就像汪伦对我的情意很深。
师:是呀,写的水深,表达的却是情深。
生:我们小组发现《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中也提到了水——长江,李白和孟浩然的情谊就像长江水那样深。
师:这水长,怎么跟情意深有关联呢?
生:长江之水连绵不绝,就如同我对孟浩然的情意连绵不绝。
师:这两首诗作者都是借“水”来表达离别之情的,有什么不同吗?(板书:水)
生:一个水深就像情意深,一个水长就如情意绵长,思念绵长。
师:水寄托着离愁,有时深深几许,有时情意绵长。其实,借“水”来表达离愁,在送别诗中非常常见。
出示:猿啼客散暮江头,人自伤心水自流。——刘长卿《重送裴郎中贬吉州》
交流《赋得古原草送别》《山中送别》
预设:这两首诗都是用“草”来表达离别之情。
师:芳草萋萋,满是别情。王维也发出这样的感叹: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离别,让最普通的小草也有了别样的色彩。我们一起来诵读。
师:“草”也是送别诗中常见的景物之一。
出示:江春不肯留行客,草色青青送马蹄。——刘长卿《送李判官之润州行营》
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李煜《清平乐》
四、
师:同学们,其实在送别诗中,诗人不仅会借景物来写自己的离愁别绪,还会借送别的地点,与送别有关的事物等。给大家推荐李叔同的《送别》,这首词是对古典送别诗的致敬,因为它将送别诗中常用的景、事、物都包含了进去。你们会发现,今天我们交流的三种景物都在这首词都有体现。课后同学们可以继续探究更多的送别诗(配乐吟唱《送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