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学年度第一学期四年级数学周志文《认识条形统计图》教学设计
(2018-12-26 11:29:56)| 分类: 数学教研组 |
《认识条形统计图》教学设计及反思
【授课教师】周志文
【授课时间】2018年12月6日
【教学内容】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第七单元1格表示1个单位的条形统计图。(教材第94、第95页)
【教材分析】本单元集中认识条形统计图,是在学生通过前期学习,对数据统计过程有所体验,在掌握了一些简单的收集、整理和描述数据的方法基础上进行学习的。本单元要进一步学习用1格表示1个单位和1个格表示多个单位的条形统计图。例题在选材上都注意了生活现实,一是学习生活现实,二是日常生活现实;在呈现方式上都采用了表图结合,统计表提供统计数据,通过统计图反映其直观优势;在引导学生学习方式上,都通过对话框的形式,引导学生经历为什么要用1格表示多个单位,怎样确定1格表示多少个单位以及如何制作统计图等过程。例1侧重于1格表示1个单位。整个单元的知识属于数学教材中新课标比较看重的统计与概率领域,也是培养学生统计意识和能力,发散思维、应用数学的重要阵地。
【设计理念】儿童思维发展的一般规律是从具体操作开始的,再逐步形成抽象的思维。教学设计时,充分考虑学生原有认知水平及儿童心理发展水平,从统计表和象形统计图入手,让学生自主探究,注重让学生在观察、操作、合作交流、比较等数学活动中,找出二者各自的优缺点,产生设计使用兼具二者优点的统计图的思维碰撞,从而对新知学习达到水到渠成的效果。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得数学学习方法。在对学习过程与结果的反思中,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目标】1.初步了解条形统计图的意义,学会看纵向的条形统计图。
2.初步学会制作纵向的条形统计图。
3.能正确地分析条形统计图,培养观察、分析和操作的能力。
【教学重点】初步学会制作条形统计图
【教学难点】根据条形统计图解决实际问题
【数学思想】分类、统计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出问题
|
教师活动 |
学生活动及达成目标 |
|
1.说一说: 组织学生阅读统计表并回答问题。 2.看一看: 老师出示2012年8月北京市天气情况月历,引领生认识各种天气符号。 3.组织学生小组合作:用学过的统计 知识统计北京市2012年8月的天气情况。 揭示课题并板书:认识条形统计图 |
认真阅读思考回答问题 认识天气符号 小组汇报展示统计表和象形统计图 |
二.共同探索,总结方法
|
教师活动 |
学生活动及达成目标 |
|
组织学生借助课件进行对比学习,认识了解条形统计图的绘制 师生共同分析条形统计图 |
将统计表与条形统计图进行对比,体会统计图直观的优点。 将象形统计图与条形统计图进行对比,体会条形统计图具体的优点。 能够对条形统计图反应的信息进行有效的处理和分析 |
三.运用方法,解决问题
|
教师活动 |
学生活动及达成目标 |
|
统计全班同学出生月份,并绘制条形统计图 |
说一说统计的方法,参与统计,绘制统计图。 |
四.反馈巩固,分层练习
|
教师活动 |
学生活动及达成目标 |
|
独立绘制条形统计图 |
学生借助稿纸绘制统计图,个别学生未能处理好稿纸的使用。 |
五.课堂总结,提升认识
|
教师活动 |
学生活动及达成目标 |
|
通过这一节课的学习,同学们有什么收获?你认为自己的表现怎样?哪位同学表现的最好?有哪些不明白的地方? |
把自己的收获讲给大家听,认识到这也是是对新知记忆和理解的又一次升华。 |
【板书设计】
以一当十
直观具体
【教学反思】
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指出:“要注重所学内容与日常生活、社会环境和其他学科的密切联系,通过创设现实情境,使抽象的统计图表生活化、情趣化、使学生乐于接受。”在设计这节教学时,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引导学生发现并提出问题,用适当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现将本课教学情况反思如下:
3、应先让学生先画条形统计图,通过感知、实践操作,再让学生总结得出制条形统计图的步骤,然后借助ppt的直观演示制条形统计图的步骤,这样课堂效果会好。而在教学“制条形统计图”这环节时,我却直接借助ppt的直观演示,然后让学生理一理条形统计图的制作方法和注意点,既没有给学生先画条形统计图,也没有给充分的时间让学生在分析、反思学习过程中,总结出制作条形统计图的一般步骤和方法,进一步加深对新知识的理解。从而显得教学方式单一,没有发展学生个性化的、独立的思维能力。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