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学年度第一学期三年级数学孙静怡《有关0的乘法》教学设计
(2018-10-11 09:49:42)分类: 数学教研组 |
《有关0的乘法》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本课是在前面两位数乘一位数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内容包括0和任何数相乘都得0和一个因数中间及末尾有0的笔算乘法。这一课是乘法的特殊情形,教材把它安排在独立的一段,旨在让学生集中学习在乘的过程中处理“0”的方法。教学时,学生运用迁移类推的方法,借助前面笔算乘法学习中积累的数学活动经验(如竖式的写法,满十向前进位等)进行自主学习,从而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1、知道0和任何数相乘都得0的结论,掌握一个因数中间及末尾有0的
笔算乘法。
3、学生类推迁移的数学思想,分析、比较和概括的能力能有所提高,同时学生的计算能力也将有所提高。
【教学重点】掌握一个因数中间或末尾有0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算理、掌握算法,能正确的进行计算。
【数学思想】迁移类推的数学思想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出问题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及达成目标
1.请看(出示主题图)。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的是哪一段小故事呢?
2.简单讲孙悟空偷吃桃子的故事。
3.提问:七个仙女一共摘了多少个仙桃呢?可以用什么方法计算?
4.你是怎样想的?0乘7为什么等于0呢?(因为7个0相加等于0)
5.反馈练习。你能说出下面几个算式的结果吗?
0×3=
9×0=
0×0=
6.观察上面这些算式,你发现了什么规律?(板书:0和任何数相乘都得0)
7.反馈练习。做一做第1题
8.观察5×0和5+0你有什么发现?0和一个数相加与0和一个数相乘结果有什么不同?
9.揭示课题。“0和任何数相乘都等于0”这是0在乘法计算中的特点,在计算中经常要遇到,这节课我们就要用这方面的知识来学习“一个因数中间或末尾有0的乘法”(板书课题)
学生思考交流
加法:0+0+0+0+0+0+0=0
乘法: 0×7=0 7×0=0
学生口答,并说一说是怎样想的?
学生独立完成后交流
学生讨论后交流,教师引导得出0和任何数相加都得原数,0和任何数相乘都得0
达成目标:学生通过创设的情境,小猴摘桃,得出0和任何数相乘都得0的结论,学生理解和掌握算法,学习兴趣浓厚,为下面的学习打下基础。
二、共同探索,总结方法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及达成目标
1.课件呈现:67页例5,运动场的看台分为8个区,每个区有604个座位。运动场共有多少个座位?
604×8
2.教师要求同学们讨论一下,这题应该怎样计算?请一名同学到黑板上进行计算,并说说计算过程,集体订正计算结果
3.追问:积的4、8、3、2分别是怎么来的?表示什么意思?
积的十位上写几?为什么?
4.提问:这题在计算中运用到了哪些学过的知识?
教师强调指出:乘数中间不管有几个0,都要一个一个地乘,所得的0也不能省略,如果有进上来的数,必须加上,不能漏掉。
让学生先估算一下结果,再独立思考,尝试列式,小组交流
请一名同学到黑板上做,其余同学在练习本上试做.(完成后交流)
学生讨论交流
学生讨论交流,最后得出这题在计算中运用了0和任何数相乘都得0,以及一位数乘法的计算法则
达成目标:学生通过自主探索,在比较、理解、迁移中掌握了计算方法,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形成。
三、运用方法,解决问题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及达成目标
1.出示主题图
学校图书室买了3套《小小科学家》丛书,每套280元。一共需要多少元?
2.提问学生:这道题怎样列竖式?
再提问:还有更简便的算法吗?:
3.比较:两种算法得数一样,你喜欢哪一种算法:
4.如果用第二种算法,笔算时,你想提醒大家注意什么?
5.小结:第一个因数末尾的0可以先不计算,只用乘法去乘0前面的数,最后再把第一个因数末尾的0落下来.然后让学生列竖式用简便算法计算.
学生自主尝试计算280×3
算完和同桌的同学交流自己的法。
学生汇报,展示不同的算法,说出算理。 小组交流
小组讨论,全班交流
(1)列竖式时要怎样对齐?
(第二个因数要和第一个因数0前面的数对齐)
(2)怎样相乘?(先把0前面的数相乘)
(3)乘完后怎样写0?(看因数的末尾有几个0,就在乘得的数的末尾添写几个0)
达成目标:学生通过合作学习,自己小结、概括,加深对简便算法的认识和理解,同时学生能多发表自己的想法,促进思维的发展
四、反馈巩固,分层练习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及达成目标
1.完成P67 做一做1、2题
2.完成P69 8题
教师注意行间巡视,了解学生竖式写得对不对,有什么问题.然后集体订正,结合学生出现的问题加以说明。
学生板演,集体订正
让学生独立做,
目标达成:学生通过各种形式的练习,学习兴趣得以激发,加深了对新知识的理解掌握
五、课堂总结,提升认识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及达成目标
1.今天你有什么收获?
2.例5和例6在算法上有什么异同? 学生自由交流各自的收获
学生讨论交流
目标达成: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归纳概括的能力得到锻炼,加深学生对本课所学知识的掌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