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2017学年度第一学期二年级数学刘晶晶《7、8的乘法口诀解决问题》教学设计

分类: 数学教研组 |
《7、8的乘法口诀解决问题》教学设计及反思
【授课教师】刘晶晶
【授课时间】2016年11月3日
【教材理解】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78页表内乘法二例3解决问题本课例题是运用学生在学习并掌握7、8的乘法口诀后,初步建立“单价×数量=总价”这一数学模型。新课标中提出了学生能够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基本的数学活动经验”增加了发现和提出问题能力的要求。因此教材非常注重用学生熟悉的事例创设情境,为学生发现数学问题,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提供了生动的资源。
【设计理念】为学生创设发现数学问题的情景,组织学生用所学知识、方法与策略解决问题,不但关注学生解决问题的结果,更关注他们解决问题的过程。
【学情简介】在学习了7、8的乘法口诀基础上,其中建立“单价×数量=总价”这一数学模型是解决问题的关键,是学生感到比较困难的地方。
【教学目标】
1.学生能够初步学会根据乘法的意义,解决生活中有关求总价是多少的实际问题,学生能够初步建立“单价×数量=总价”这一数学模型。
2.学生从具体的生活情境中发现问题,根据问题筛选有用信息进而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初步的培养。
3.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能够感受到数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的联系,学生的应用意识得到培养。
【教学重难点】根据乘法的意义解决求总价是多少的实际问题,助学生初步建立“单价×数量=总价”这一数学模型。引导学生能根据问题筛选有用的信息,正确解决问题。
【教学方法】画图法、讲授法、讨论法
【教学准备】课件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出问题
教师活动 |
学生活动及达成目标 |
最近上课时,你们的表现特别棒,能认真倾听老师讲课,能耐心倾听同学们回答问题,所以老师要给你们发奖品,看,我为你们准备了小印章,买了这么多(出示图片)
1.
2.
3.
4. |
学生回答 达成目标:创设情境导入本课,唤起学生的悬念,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创造了一个良好轻松的学习氛围。 |
二、共同探索,总结方法
教师活动 |
学生活动及达成目标 |
1.找数学信息:谁愿意把自己找到的信息大声地告诉同学们?“文具盒8元”是什么意思? 2、提出问题:老师想买3个文具盒,一共要多少钱? 3、解决问题。 (1)要解决“买3个文具盒,一共要多少钱?”这个问题,你应该选择哪些信息呢? (2)练习纸上画图、列式 (3)展示 ①构建“单价×数量=总价”的数学模型。 提问:为什么用乘法计算?
根据学生的汇报出示填空:
②说算式中各数所表示的意义,构建模型。
指着算式8×3=24(元)问:这里的8表示什么?(板书:1个文具盒的价钱)这里的3表示什么?(板书:买的个数)24是指什么?(3个文具盒的总钱数)
小结:求3个文具盒的总钱数,可以用1个文具盒的价钱乘买的个数。 ③教师:回顾整个解决问题的过程,你看看自己的解答正确吗?怎样检验? 预设1(用加法检验):1个文具盒是8元,3个就是8+8+8=24(元) 预设2:(再算一遍)要求3个文具盒的总钱数,就用1个文具盒的价钱8元,乘买的个数,也就是8×3,三八二十四,一共是24元。 4.想一想:买7块橡皮,一共多少钱? |
学生读题,找数学信息。利用图,理解题意。 达成目标:学生能够独立找出数学信息,并且利用图理解题意,理解了物品单价的意思。 学生练习纸上完成相应内容。 达成目标:学生构建“单价×数量=总价”的数学模型 ,并且能够完整描述乘法算式含义。 |
三、运用方法,解决问题
教师活动 |
学生活动及达成目标 |
你还能提出其他用乘法解决的问题并解答吗?
1.
2.
3. |
学生小组合作,完成练习纸上内容 达成目标:学生自主解决问题能力得到了提高,学生能够熟练运用“单价×数量=总价”解决问题。 |
四、反馈巩固,分层练习
教师活动 |
学生活动及达成目标 |
练习十九1题、3题。 |
学生分析理解题意,运用“单价×数量=总价”解决问题。 达成目标:学生能够熟练运用“单价×数量=总价”解决问题。 |
五、课堂总结,提升认识
教师活动 |
学生活动及达成目标 |
教师:刚才我们解决的这些问题都是知道了某种文具的价钱,求买几个文具用多少钱,回忆一下我们是怎样解决这些问题的? 教师:像这样求买3个文具盒一共有多少钱、7块橡皮一共有多少钱、6支铅笔一共有多少钱等,都是求买几个物品的总钱数,也就是求几个几元的和是多少,我们都可以用一个物品的价钱乘买的个数,求出总钱数。 |
学生总结本节课的收获,并对自己或同伴表现作出评价。 |
【板书设计】
解决问题
单价×数量=总价
【教学反思】
本节课我以新课标倡导的理念为指导,在教学设计上主要体现以下几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