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二年级下册数学《万以内数的认识》教学设计及反思
(2011-05-19 14:11:13)
标签:
杂谈 |
分类: 数学教研组 |
《万以内数的认识》教学设计及反思
【授课教师】郭建平
【授课时间】2011年5月4日
【教材理解】
本课内容是万以内数的认识,数的概念是学生学习数学的基础,学生已经学习了1000以内数的认识,本课将认数的范围扩展到万以内。在这一阶段,学生将认识更大的自然数。它不仅是大数计算的基础,而且在日常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必须让学生切实学好。新课标也指出要在教学中感受数的意义,体会数用来表示和交流的作用,初步建立数感。因此这部分教材是小学生开始学习数学的最基础的课题之一。在这一阶段给学生打好基础,对进一步学习数学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设计理念】
1、将教学内容活动化,引导探索,发现规律。
2、寓学于乐,逐步提高。
【学情简介】
学生已经学习了“千以内数的读写”,基本上已经掌握了数的读写法则,同时对数位也有了初步的了解。根据知识的迁移,学生对于没有零的万以内数的读写,基本上已经掌握。鉴于学生学习的情况,在教学读写法的过程中,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得出结论。
【教学目标】
1、通过具体的实例让学生感受到万以内的数在生活中的应用,建立形象的感性认识,发展学生的数感,了解大数的价值。
2、掌握万以内数各个数位的十进制关系,数位顺序以及简单的数的读写。
3、联系生活实际,体验数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学习数学的必要性,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4、在合作探究活动中发展分析,推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能认识万以内的数,掌握万以内数各个数位的十进制关系及数位顺序,能正确读写万以内的数。
【教学方法】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因此,本节课我主要采用以动手、动口、动脑相结合,寓情境于活动的教学方法。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计数器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
1、
27、37、47、57、(
110 、210、310、410、(
2、读出下面的数。
375 309 420 200
谁能说说读数时要从哪位读起?怎样读?
3、想一想,999是几位数?再添1是多少?它是几位数?
[设计意图]通过准备练习复习旧知,为学生迁移性的学习新知做好准备。
二、
师:同学们,昨天老师让你们调查了芜湖长江大桥的公路桥和铁路桥的长度,下面请你们来汇报一下调查的结果。
学生汇报调查的数据,教师板书,并让全班同学认读。接着老师问同学们,有谁知道南京长江大桥的公路桥和铁路桥的长度呢?
1、出示南京长江大桥的图。
(1)请学生说一说对南京长江大桥的认识。
教师补充说明,南京长江大桥是我国在长江上最早建立的公路、铁路两用桥。
(2)请学生认读公路桥、铁路桥的长度。
2、板书:万以内数的认识。齐读
3、教学例4。
(1)观察例4中的立方体。
数一数:一个大立方体中有多少个小立方体?
(请学生说一说是怎么数的。)
(2)一个大立方体中有1000个小立方体,这儿有10个大立方体,共有多少个立方体呢?
根据学生所说,师生共同数一数。(一千一千地数。)
(3)小结并板书。
一千一千地数,10个一千是一万。
“万”也是一个计数单位,它和千是相邻的计数单位,千位在左起第四位,万位在左起第五位。
① 请学生指出计数器上的千位、万位。
② 教师拨一千,学生数一千,直到拨10个一千,学生数一万。
4、教学列5。
(1)教师拨出2356,请学生认出读。
根据学生认读板书:读作:三千三百五十六。
如何写出这个数?请一名学生板书。(写作:2356。)
(2)师:这个数是由(
(3)有关这个数你还知道什么?
(多请几名学生说,学生可能说出它是几位数,最高位是什么数位……。)
[设计意图]通过自主探究,掌握数位的顺序,同时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5、课堂练习。
(1)课本第75页的“做一做”第1题。
先写出各数,再读一读,最后说出这些数的组成。
(2)用计数器数数,一个一个地数。
①从994-1000;②从9995-10000。(男、女生分组数数,每组数一题。)
6、数位顺序表。
(1)说一说到目前为止,你已学过哪些计数单位?哪些数位?
(2)你通从左往左分别说出它们的顺序吗?
(3)教师拿出数位顺序表格问:有谁会填出这张表?
(教师请一名学生填写,其他学生在本子上自己制作。)
(4)记这个表格。(同桌互说。)
[设计意图]通过活动学习,掌握万以内数的读写和组成,同时培养学生的推理、分析能力和知识的迁移的能力。
三、巩固练习
四、课堂小结说一说你今天有什么收获?
[设计意图]学会归纳整理自己的知识体系。
【教学反思】
对二年级学生来说,万以内数已经是比较大的数了。他们在生活中接触大数的机会不多。但是,学生经历过百以内数、千以内数的学习,积累了一些认数的经验和数的知识。在教学中,我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培养数感:
1、“万”是比较大的计数单位,生活中比较难找合适的实物来代替,教学时以小正方体和计数器为素材,借助小正方体的直观,计数器的半抽象,直至最后数的概念的抽象概括,让学生经历“一千一千地数”的过程中建立形象的感性认识,体会十进制计数的原理,理解10个一千是一万,一万里面有10个一千,认识计数单位“万”,在展现学生数学学习的过程中培养数感。
2、组织丰富多样的学习活动,加强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通过大量的感性认识,如:看一看、数一数、拨一拨(画一画)、读一读、写一写、说一说等,形成数的表象,学生自主探索万以内数的读、写法和组成,体会数的意义,经历“数学化”的过程,提高学生数学素养。
同时,本节课存在的不足和欠缺也让我深深反思。其一,面对低年级的学生,教学形式不够活泼,教师的教学语言不够生动,课堂教学氛围没有很好地被调动起来。其二,练习设计还不够多样化,缺少挑战性,很难体现学生的个性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