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没有界线,梦想没有终点。在我们怀揣梦想,挥舞青春的时刻,穿过历史的硝烟与雾霭,有些人在用智慧的文字与激情,无畏的勇气与激愤书写着自己的青春,自己的梦。猛然间听到从历史的时空隧道中发出的呐喊:“我的青春,我的梦。”这是郁达夫先生用满腔的激情怀念逝去的青春,远去的梦想。
初读郁文先生的作品,对其知之甚少,待读完毕,有种小小的震撼,震撼于他的身世,他的经历,他的成长过程,他的文字与风格。他三岁丧父,家道中落,自小缺少父爱,在他童年的记忆里充满了孤独与寂寞。十七岁随兄留学日本,开始了长达十年的旅日生活,他的青春,他的梦想随东流的海浪消失在茫茫大海中。面对孱弱的中国,作为弱国的国民,饱受着蔑视与欺凌,那辛酸与悲愤,谁能理解?他只能用天才的笔触,对种种屈辱与不平作出字字血泪的描述。自幼孤僻的性格加之远离故国,倍受欺凌的伤感,让他在无形的时空中远离属于自己的青春与梦想。他是无奈的,悲愤的,恨不能像前人一样用自己的鲜血与骨骸报效国家,悔不能让自己充满激情的去战斗。
很多人认为他的作品过于颓废,相似于西方的“颓废派”,他写的文字充满了愁苦,忧郁,阴暗,让人读了有不悦之感,但也却在反应广大知识分子苦闷与失意的同时,反映了对底层民众的同情与关怀,如《春风沉醉的晚上》《薄奠》,写下层知识分子失意颓伤,患有严重忧郁症,落魄,把他们当作当时社会“零余人”的形象,格调低沉,正是因为他毫不掩饰的对病态畸形的心理的直白揭露,才更能表现出他对当时社会的愤懑,对不合理不公平的社会的批判,以及对旧势力、旧道德的颠覆,如《沉沦》是一个留日青年,在新思潮下,精神觉醒,黑暗的社会给他的是压抑,他热爱祖国,却眼看祖国日益“陆沉”;他才华横溢,却反受社会歧视;他渴求爱情,却终于找不到安慰体谅他的心,在孤独与忧郁的挣扎中,苦恼悔恨的走向绝望。
他曾说:“I am not a fighter ,I am only a
writer.”时代造就了天才的作家,时代也造就了勇敢的战士,生不逢时的他,不能把握自己的命运,不能自由拥有青春与梦想,在苦闷中细数岁月,发现青春已经远去,当日的梦想也消失地无影无踪,但他却把生命奉献给了国家,真正用自己的鲜血与骨骸来弥补人生中的憾事。对于郁达夫先生的作品只是略知一二,还不能完全明白其中的内涵与表达的精神意义,不能完全理解那个时代对文人的影响,还须广览书籍,丰富自己的头脑,才不愧说出“我的青春,我的梦”。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