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威的言论
w我认为,成年人只有通过对儿童的兴趣不断地予以同情的观察,才能够进入儿童的生活里面,才能知道他要做什么,用什么材料才能使他工作得更起劲、最有效果。
经验是什么?
w行动的过程
w行动的结果
w伴随行动的思考
瑞吉欧教育的8个特点
w儿童的形象:所有的儿童都有潜力,都有能力建构他们的学习,都是能干的
w共同体和体系:儿童、家庭、教师、家长和社区是互动的并且一起工作
w对环境和美的关注:学校和教室都是美好的场所
w教师间的合作:小组式、伙伴式、一起工作、共享信息、在项目中一起分享
w没有固定的时间表:尊重儿童的节奏/时间,让他们和教师几年时间里都呆在一起,关系是持续的
w生成性的课程/项目:儿童中心、追随儿童的兴趣、不断回到同一主题但每次回归都加深见解
w环境激励:鼓励活动、参与、发现、使用多种媒介
w记录:观察、录音、思考、展示儿童的学习情况
行动与经验
w孩子的行为中包含的经验
用颜色在纸上涂鸦(空间关系)
将水与干的颜料混合(科学概念)
在面团上戳洞(因果关系)
撕纸做拼贴画(手眼协调)
学会使用糨糊(为自己的成就感到骄傲)
张雪门的行为课程
w课程须和儿童的生活联络; 是有目的有计划的活动;事前应有准备,应估量环境,应有相当的组织,且须有远大的目标;各种动作和材料,全须合于儿童的经验能力和兴趣;动作中须使儿童有自由发展创作的机会;各种知识、技能、兴趣、习惯等全由于儿童直接的经验中获得。
w给幼稚园儿童组织课程,当设法引起他们的动作,使他们和环境事物相接触,也使环境的事物都经过了他们的感官。
w直接经验的获得,既不是由于言语,更不是由于书本,当然由于动作的行为,行为是整个的。从行为性质上的分析,我们固可以分作这是文字、识数,那是自然、社会,那可是什么什么。但行为的活动好像一长串的合金链子,不论时间和空间都分不开。
确定幼儿园课程的两个条件
w 各种材料应当设法经过儿童的感官;
w 应当设法引起儿童的行为,在整个行为中供给他们各种的经验。那一些抽象的分类课程,在幼稚园中最不合适 。
注重行为的课程
生活就是教育:五六岁的孩子们在幼稚园生活的实践,就是行为课程。究竟这份课程和现在一般幼稚园所用的课程有没有差别?我说有同有不同。这差别在哪里?我说这份课程包括了工作、游戏、音乐、故事等材料,也和一般的课程一样,然而这份课程,完全根据于生活:它从生活而来,从生活而开展,也从生活而结束 。
《纲要》中的行动
w为幼儿提供观察、操作、试验的机会,支持、鼓励幼儿动手动脑大胆探索; 引导幼儿关注周围环境中的数、量、形、时间、空间关系,发现生活中的数学;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帮助幼儿理解基本的数学概念,发展思维能力; 鼓励幼儿用多种方式来表现自己的探索过程和结果,表达发现的愉快并与他人交流、分享。
课程就是做事
w适合幼儿天性的事
w幼儿力所能及的事
w幼儿能感受挑战的事
w幼儿能激发创造性的事
w幼儿能感受到趣味的事
w幼儿能做有思维参与的事
幼儿园课程的行动或经验取向
w幼儿在幼儿园所听、所看、所做及感受到的一切;
w幼儿在幼儿园中经历的事情;
w幼儿在幼儿园充分感受和表现的过程;
w有目的、有计划引导幼儿获得有益经验的各种活动;
w吸引幼儿积极卷入其中的各种事件。
幼儿行动的方式
幼儿主动活动的要素
w生成课程这个名词是否成立?
w是否存在完全生成的课程?
w是否存在完全预成的课程?
w预成课程这个名词是否成立?
威廉·多尔的活动观
w多尔继承了杜威的活动观,认为活动“一方面在于做,就是要玩转学科;另一方面就是在于反思,也正是在这种不断地反思与再反思的过程中,创造性的观点得以不断产生”。他还强调,“目的是在活动、行为中产生的”。多尔基于他的学习观和活动观,提出教师应该承担一种全然不同的角色,用海德格尔的话来说,就是教师应该让儿童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让儿童主动学习。
生成性是幼儿园课程的基本特性
w没有一种课程类型叫做“生成课程”,生成是幼儿园课程的基本特性,任何课程都应该具有生成性;
w生成性意味着幼儿的需要得到关注,意味着课程的适宜性得到体现,意味着幼儿的发展有了现实的可能;
w生成性并不意味着时刻在生成,无规律可循,生成与预成经常是相随而行的。
w威廉·多尔认为要强调的不是生成课程,而是课程的生成性。
《纲要》中的活动观
w幼儿园的教育活动,是有目的、有计划引导幼儿生动、活泼、主动活动的,多种形式的教育过程。
w教育活动的组织与实施过程是教师创造性地开展工作的过程。教师要根据《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和本班幼儿的实际情况,制定切实可行、富有弹性的工作计划,并灵活地执行。
w教育活动目标的确定要以对本班幼儿的发展水平和原有经验的了解为基础,逐步落实《幼儿园工作规程》和本纲要所提出的保育教育目标。
教育活动内容的选择应遵照本纲要第二部分的有关条款进行,同时体现以下的原则:
w既符合幼儿的兴趣和现有经验,又有助于形成符合教育目标的新经验;
w既贴近幼儿的生活,又有助于拓展幼儿的经验;
w既体现内容的丰富性、时代性,又注重幼儿学习的必要性、妥当性以及与小学教育的衔接。
表演是综合、生成的学习
w表演是宝宝的天性
w表演与生活、阅读及其他媒体信息的获得和利用有关
w表演涉及宝宝多方面的能力
w表演需要教师的鼓励、引导,更需要教师创造条件
生成性是幼儿园课程的特性
w孩子因园而异,因班而异,因人而异
w环境资源因地而异
w教师素养因园、班而异
w幼儿园课程就是多种不确定因素汇合和相互作用的结果,必然是生成性的。
w《国十条》提出发展“广覆盖、保基本、有质量”的学前教育,这说明了国家当前发展学前教育的基本方针。“有质量”是对学前教育质量的一般要求。意味着要房舍合格、教师合格、课程合格。
w对于广大课题承担幼儿园来说,要努力办出高质量的教育。
高质量的保育项目的特征(美)
w设计具有启发性的经验和学习活动,回应儿童的兴趣。
w提供能够帮助儿童发展语言、词汇以及概念性知识的各种资源。
w教师能够提供不同水平的指导以满足每个儿童的需要。
w拥有持续和深入学习的机会。
w“巧妙”安排学习步骤和管理(例如各种活动、各种行为和资源),为儿童提供选择和有教师指导的学习。
w与家庭建立合作性和支持性关系。
w拥有高素质的员工,师生比低,以帮助每一个儿童在每一个发展阶段获得促进幼儿成长所需要的关注。
w符合所有认证标准和管理规则的安全环境。
适宜幼儿发展教室的标志(DAP)
w儿童操作材料,与其他儿童一起游戏和工作,不漫无目的地闲逛或被迫长时间安静地坐着.
w一天中儿童能够进行各种各样的活动,能接触到积木、戏剧游戏、艺术材料、图画书以及桌面玩具。
w 教师在不同的时间分别与儿童个体、儿童小组和班集体一起活动。教师不是把所有时间都用在集体活动上。
w用儿童的艺术作品装饰教室,比如他们第一次尝试写作和讲述故事的作品。
w儿童通过日常经验来学习数字和字母,比如做饭、记录出勤和餐点服务。
w儿童开展项目工作并且拥有很长的时间来进行游戏和探索。写作业不是他们的主要活动。
w只要天气允许,儿童每天都进行户外游戏。不会为了上课而取消户外游戏。
w个性化的课程,既适合领先的儿童,也适宜需要额外帮助的儿童。大家不期望儿童在同一时间用同样的方式学习同样的内容。
w儿童和家长都渴望来到学校。儿童非常快乐,并且家长感到安心。
要建立适宜性和引领性的质量标准
w关注教师素质和教师行为
w关心教师的待遇和地位
w关心师生比
w关心理念的指导和落实
w关于反思和提高
w学是指幼儿在多感官的参与下,以操作、交往和体验的形式,不断获得新经验的过程,是外在行动过程引发内在行动过程相统一的过程。
w教就是教师在充分了解幼儿的经验、兴趣及现实的活动背景的基础上,引导幼儿投入活动并获得新经验的过程。
关于经验的一种分类方式
w直接经验:是指学生可直接从所从事的行动中学习的经验。通过探究与调查,经过认知、思考、感觉和行动,学习者可以获得直接的经验。这些经验是真实的。
w模拟经验:包括了角色扮演、模拟、模型、模仿等学习经验。
w替代经验:是指以一定的中介替代无法实际体验或模拟的经验。这些中间可能是动态的、连续的,也可能是静态的、间断的。前者如录象片、多媒体等,后者如图片、照片、幻灯片等。
w语言经验:是指通过文字、他人的口头叙述而获得的经验。一种最抽象的学习经验。
什么是教
w创设具有对幼儿有意义的环境
w给幼儿创造做事的机会
w引发幼儿去做、去想
w给予幼儿经验和能力的支持
w给予幼儿心理抚慰
w觉察并满足幼儿的各种合理需要
什么是学
w用感官感受环境
w尝试做事
w与他人交往
w阅读
w用各种方式表达
什么是学习活动
w能给幼儿带来新经验的活动
w包括:观察、倾听、操作、交往、思考、画画、建构、表演、歌唱等
w避免将学习形式理解为单一的倾听
通过主动参与去学习
w出生后的头几年,孩子正在学习信任这个世界,他们主动探索环境,并且为自己做些事情,成人提供适宜的事物,就是对孩子最好的回应。
w成人提供越多的机会让幼儿依着自己的兴趣探索,他们就越能从经验中学习,也越有机会成为终生成功的学习者。
以学定教
w需求评估是课程建设的主要环节,核心是观察和理解幼儿的行为,了解幼儿的已有经验,确保以学定教;
w备课的根本目的不是确定教师干什么,而是大致确定给幼儿怎样的做事的机会,幼儿可能做什么;
w指导和帮助是教师的职责,指导和帮助的前提是幼儿的需要,从这个意义上说,儿童在前教师在后;
w当幼儿面临问题,需要帮助时,教师随时出现;当幼儿的某些行为需要经验的铺垫,需要教师的引导,教师毫不犹豫,从这个意义上说体现了教学走在发展的前面,在特定的情况下,没有教学就没有发展。
动手“做”是普遍原则
w手是幼儿基本的学习器官
w“做”是学习的主要方式
w多感官并用是学习成效提高的重要保证;
w创造可“做”的环境是课程设计的核心。
两种对立的观点
w承认教师是幼儿园课程建设者是《纲要》颁布十年来最重要的收获
w建设与创造联系在一起,与研究联系在一起
w建设并实践以幼儿为本的课程是教师基本的职责,也是教师与幼儿共同生活的内容。
w为什么要强调学校课程特色,不要强调幼儿园课程特色?
w用全面质量衡量幼儿园,不是用特色衡量
w真正的特色与整个幼儿园的精神和文化关联
不要刻意追求“特色”
w“特色”的目标不适合幼儿园
w真正建设起来的幼儿园课程自然有特色
w把个别侧面的“特色”当做园本课程是对园本课程的最大误解,把违背幼儿身心发展规律的活动当做课程特色是对幼儿园课程价值的最大误解。
w把特色作为评价的指标,是课程管理过程中的行政误导。
审视“特色”
w双语
w珠心算
w读经
w舞蹈
w美术
w种植
w体育
特色经常是“疮口”
w过于强调的特色经常是幼儿园处于不良状态的反映
w越在意特色,课程越可能偏态
w应避免特色与利益挂钩
w宣扬人为的、短近的、表面的特色是缺乏专业水准的表现。
努力形成课程文化
w课程文化包括课程信念、课程知识、课程环境及课程行为
w课程信念的核心是对学习者、对教师、对课程的价值的坚定认识,这种认识通过课程知识、课程环境落实到具体的课程行为上
w课程文化建设是幼儿园课程建设的主要内容
w《建构儿童的科学》
w《3岁,真的定终身吗》
w《张雪门幼儿教育文集》
w《陈鹤琴全集》
w《课程模式与早期教育》
w《当今美国儿童早期教育》
w《学习雷吉欧方法的第一步》
w《生活化的幼儿园课程》
w《与孩子们共同生活——幼儿教育的原点》
w《把学习带进生活》
w《通过游戏来教》
w《教室中的维果茨基》
w《鹰架儿童的学习》
w《理想的教学点子1-4》
w《幼儿教育中的项目课程教学》
w《幼儿工作者的视野》
w《发展适宜性课程实践》
w《儿童的一百种语言》
w《方案教学》(《探索孩子的心灵世界》)
w《生成课程》
w《童年的秘密》
w《读懂幼儿的思维》
w《开启学习的视窗》
w《幼儿园建构教学理论与实务 》
w《田野课程》
w《开放课程》
w《经验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