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不是最齐整的中国男篮?几乎,就是。
这是不是最强的中国男篮?显然,不是。
三战立陶宛大运会队,或者也可以说是三战立陶宛国奥队,先赢两场,输掉收官,这是可以接受的结果,同样也是不那么好看的结果。五天辗转数千公里,三个城市的球迷未必有直观感受,追踪男篮的人铁定印象深刻,去年几乎是打到哪里算哪里的中国队,瞬间有了主心骨:内有易建联,外有刘炜。然而,当易建联在这支球队中的领袖地位越来越明显时,男篮的整体战斗力并没有水涨船高--
与易建联得分节节高形成鲜明对照的是,中国队的外线火力相当不理想。首战三分球6投1中,次战三分球11投2中,末战大幅提升,也不过三分球12投5中。比这般惨淡数据更恼人的,是中国队并未演示出太多清晰的外线战术,进攻重心毫无遮掩地集中于内线,外线多属于施放冷枪、或者有些干脆就是随意而为,也让对手得以有的放矢。回想起来,好像姚明时代的中国男篮,也没有如此严重地依赖内线。
其实,换一个字来形容,宫家军就可以理直气壮:倚重内线。有易建联,有王哲林和周琦,换波波维奇来也得围绕这几个人做文章,而且从前两场比赛的搭配效果看,“易建联+周琦”和“王哲林+周琦”各有效果,的确很能给亚洲级的对手制造威胁。我甚至跟自己开玩笑,往后中国男篮真不妨参考一下NBA灰熊队的战术体系,把“双塔”发扬光大到底。
没想到,这个比方一出去,立刻就招来了各种疑问。“中国队的康利在哪里”,“中国队的托尼·阿伦在哪里”……其实,我也知道没必要这么一一对照,单论防守体系,中国男篮在亚洲都达不到灰熊队在NBA那个级别的威胁力,回过头来,还得去绞尽脑汁琢磨进攻,而且还得尽可能地激发其他球员的潜能。他们中间的很多人,表现不如去年,有个人身体状态的原因,有战术倾斜的原因,但肯定也无法排除,有心理上对易建联产生依赖的原因。
就比如,依旧存在的发底线球被断问题,阵地战运转球不流畅问题,反击中传不出有穿透力球的问题,等等等等,可以直接跟组织后卫挂起钩来,但绝非仅仅是组织后卫的问题。本身,刘炜的体能需要用心分配,刘晓宇和赵继伟过去这个赛季基本没打球,郭艾伦尚未回归,中国队在进攻调度上笃定会有一个慢热过程。另一方面,锋线的角色担当、战术设定上,分明也并没有在去年的基础上升级,这势必也会加剧中国队“内热外冷”的症状。
也就是说,最终问题总会绕回来,回到“外线球员无法质变”的无可奈何上,但这万万不该成为中国男篮捧着这个问题前行的理由。就如同,宫家军能想出用三号位插入篮下单打的战术一样,中国队的外线总还可以因人制宜,再做些文章,再多些互相担当。那样,解脱的不单单是他们,被寄予厚望的内线,一定也能减轻压力。
(本文发表于6月29日《篮球先锋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