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体育 |
管办分离,这是CBA最时髦的名词。
都知道要迈这一步,因为先行的足球已经在迈这一步。又都不知道什么时候迈出这一步,因为联赛收兵后,中国篮球的很多注意力被下半年的亚锦赛吸引了过去。改革,会赋予人们无限憧憬,却又难免会撞上惯性,所以总会有人急切,有人犹豫。
CBA并不缺少可以借鉴的经验,作为CBA发展模本的NBA,已经有了60多年的摸爬滚打,同样历史悠久的欧洲联赛也会提供各种范例。CBA也总是有不至于陷入盲目的便利,作为体育改革的龙头,中国足球的改革甘苦时刻都会成为CBA的提醒。然而,越是这样,CBA好像越没有“边走边看”的借口,一旦开始奔跑,CBA便需要展现活力,展现效率,更展现公平--
1.CBA联赛与中国篮协,到底该是什么样的关系?联赛与国家队,是否真的彼此冲突?
此时此刻,没有人能说得准,改革已箭在弦上的中国篮球,篮管中心未来将如何存在,中国篮协未来将以何等身份身份掌控大局。但似乎,所有人都乐于相信,未来的CBA联赛,应该可以“自己说了算”。
这并不是改革的全部,但这俨然已被当做改革的标签。多年以来,关于中国篮球“积极性被束缚”的呼吁,几乎全集中在在CBA联赛身上。比如,俱乐部的市场拓展空间被“官方”挤压、个体积极性难以体现。比如,联赛常年为国家队让路,联赛场次偏少、时间偏短。所以,篮球改革最受期盼的一个结果,便是专业化的CBA公司独立运营,便是直接体现俱乐部利益的CBA职业联盟诞生。那将是,一个洗尽官方色彩的民间机构。
这可以被视作一种自然而是的愿望,这也可以被视作一种对成熟模式的借鉴。为人熟知的,是NBA与美国篮协之间的“各行其是”,逢国际大赛,美国篮协的姿态甚至是在向NBA“借将”。相对陌生的,则是篮球同样发达的欧洲各国,事实上那里的体系形态相当繁杂,但目前相对规范、运营相对健康的西班牙ACB联赛,德国BBL联赛和法国Pro
A联赛,更值得我们多加关注一点点--
以代表欧洲最高水平的西班牙为例。西班牙篮协多年来辛勤耕耘,不仅男、女篮国家队均是世界强队,联赛体系、青训机制也极其完善,不过在其庞大的男子四级联赛体系中,自第二级的LEB联赛到第四级的EBA联赛,皆由篮协直接管理,偏偏顶级的ACB联赛不在其管辖范围内。ACB拥有自己独立的运营和管理人员,联赛理事会由18家俱乐部组成,并且由于ACB联赛有升降级制度,理事会成员还会每年发生变化。值得一提的是,即便如此,即便还有严苛的“入门费”制度,ACB联赛多年来与西班牙篮协下属LEB联赛的升降级衔接始终顺畅,在国家队征调球员方面也从未出现过不和谐。
同样拥有18支参赛球队的德国甲级联赛(BBL),2000年以前一直由德国篮协主管,自那以后篮协将联赛经营管理权转交给BBL联赛公司,双方签约十年,但德国篮协仍然拥有26%的股份和相应的投票表决权,每年BBL还需向篮协支付一部分业余队补偿金。与此同时,联赛管理层与篮协管理层还建有日常联络机制。合同到期后,双方又顺延了这种管理模式,德国联赛成为当今欧洲篮坛最规范、上升势头最猛的联赛之一,国家队的集训、比赛自然也不会存在任何磕绊。
CBA和中国篮协,要不要参照这些既有模式?其实,大势所趋就在那里,堪做篮球改革示范的中国足球改革,改革方案中首当其冲的就是“调整改革中国足协”、“改进完善足球竞赛体系和职业联赛体制”。业已经历20年发展的CBA,实在是需要一个专业化的运营管理机构,来进一步提升效率、增加活力的。这样一个机构,未来无论使用什么样的名称,CBA公司也好,借用现成的“中篮公司”也好,设计得当的话,终归是需要做到,既保证了篮协作为行业管理者的监管权、又能够体现各俱乐部作为参与者的权益。
并且,这样的专业机构,绝不存在精简人手的烦恼,反而是,需要补充足够的专业人才来各司其职。NBA总部的工作人员多达七八百人,就连NBA中国的人马也有百十号,现在行使CBA日常管理功能的联赛办公室呢?六、七个人。
2.CBA不扩军了,季后赛能不能扩军?CBA需要投票表决,CBA是不是更需要“立即响应”机制?
CBA的运营管理团队需要扩军,那么CBA的竞赛体系还要不要继续壮大规模?
直接扩充参赛球队,至少当下是一个可以忽略不计的话题。去年夏天接纳了重庆翱龙、江苏同曦两支新军后,CBA已经达到20支球队的参赛规模,放眼全球,真就是仅次于NBA的“世界第二联赛”。不过,篮协“之后五年不再扩军”的昭示,堵住了那些NBL俱乐部的希望不佳,也并未让CBA俱乐部们心平气和。多了两家“分红”的是一方面,关键还多了两个争夺季后赛席位的对手!
所以才会有,增加季后赛名额的呼声。20支球队,8个季后赛席位,本赛季的这种竞争格局,无疑是很容易让部分球队战至赛季中段,就产生放弃之心的,反正也没有降级的压力。细算一下,CBA是40%的晋级率,NBA是30支球队有16支可以打季后赛,53.3%的晋级率,如果CBA比照NBA设置的话,就应该有10到11支球队打季后赛。如果再拿欧洲各国联赛做参照的话,CBA恐怕就更显风平浪静,人家通常是16支或者18支参赛球队,有8个季后赛名额,还有两个降级名额,那真叫,搅乱一池春水。
据悉,篮协确有了增加季后赛席位的想法,只是如何操作还没有下定决心。其实,所谓各种备选方案,不过是细微的差别,本质上都是增设了一个附加赛、都还要回到八强赛-半决赛-决赛的轨道上。比如说,可以是前十名进入季后赛,第七到第十捉对厮杀,两个胜者加上前六名开始八强淘汰赛。也可以是,前11名球队进入季后赛,第八到第十一捉对厮杀,最终的一个胜者与前七名开始八强淘汰赛。到底用哪个?可以讨论,可以投票。
这种关于联盟格局的重大变动,用投票表决的方式是有意义的、也是必须的,因为每家俱乐部作为股东也好,作为成员也好,理应拥有这种表达自身诉求的权利,而且CBA以后也需要渐渐习惯,用这种方式、而并非传统的红头文件方式来调整、完善联赛的架构。联赛委员会早几天投票决定的“保留亚洲外援”,就是以16票对14票的微弱优势通过的,纵然事后有俱乐部吐槽结果并非自身意愿的真实反映,可这绝不是制度本身之谬,要做修正的或许只是细节--比如是不是可以考虑,投票表决一项提议时,有三分之二的同意票数方能通过,而不是似现在这般,简单多数就OK。
在此基础上,CBA同时要精益求精的便是,对于日常运营管理部门的完善和“效率推动”。本赛季设立的“裁委会”五人小组以及独立开展工作的裁委会办公室,即便在运行过程中受到了不少诟病,最起码这是一种前进。顺着这个思维,假如联赛自身设有运动员资格审查机构,而不是像目前那样由篮协另一个部门负责,本赛季没打过一场球的吴冠希,至少能得到个“说法”。
诸如此类的专业部门,归根结底还是帮助CBA,用最快速度处理联赛运营中出现的各类状况。CBA的比赛密度够大,每周三赛不可能停顿下来,一旦某支球队、联赛某个环节出现突发状况,这种“立即响应”机制是可以最大限度避免CBA被拖入危机漩涡中的。涉及到这些细节,倒是不必再有投票表决机制了,最需要的是有一本够详细、够完善的联赛管理手册,随时关注问题,随时照章办事。
3.CBA裁判距离职业化究竟有多远?在司法介入前,CBA还能用什么管理裁判?
CBA联赛办公室最新释放的信息是,CBA将来肯定会有职业裁判,但这个“将来”是多长时间,包括他们在内,好像也没底。
这个问题,乍看很容易与CBA的体制改革同步。当CBA联赛开始推行职业化管理,出现职业裁判可不就是水到渠成?其实未必。一方面,未来CBA联赛能够提供的平台,对于目前“兼职”的裁判们究竟能有多大吸引力,不确定。另一方面,未来CBA联赛的“标准”将给裁判制造多么大的压力,也不确定。
本赛季的CBA,已经有了18位试点型的“半职业”裁判,然而很多裁判与笔者聊天时皆有忐忑:真转成职业裁判,自己的收入能达到什么样的水平?养老保险、医疗保险这些涉及未来的问题,又该是怎样一个解决方案?如此考虑,实在是因为他们当中的多数人,正拥有着一份并无这么多压力的工作,要么是高校老师,要么是公务员,扔掉待遇不差的铁饭碗,总得找个理由--更关键的是,在他们眼中,真成为一名CBA职业裁判,捧着的反而更像泥饭碗。一位裁判甚至直言不讳:“到时候,我要是吹偏哨也罢了,可如果我很正常地吹了一场,凑巧就有两个球因为视角不好吹错了,回头还得挨罚、还得停赛很多场,我不等于失业了?”
裁判缺少更理性的被理解,这是现实。裁判缺少更刚性的奖惩约束,这也是现实。所以,CBA未来要解决的问题,既涵盖了用制度尽可能消灭错判、漏判乃至反判的出现可能,也涵盖了用制度刺激裁判队伍弥补当下人才断层的问题。篮协给出的本赛季总结报告中,18位半职业裁判的吹罚准确率进入了88%-97%这个区间,然而本赛季被披露的受处分裁判中,恰恰就包括绝对属于资深裁判的李平。至于总决赛时,一条“回避”原则就弄得有执法资格的裁判剩下区区五六人,怎么让人不捉急?
我们总是习惯了,用NBA的裁判管理来对照CBA。那么,我们不妨仔细对照一下:CBA有20支球队,本赛季有65位裁判有执法资格。NBA有30支球队,本赛季至今共有71位裁判参加执法。论配备比例,CBA甚至还要比NBA更显人员宽裕。可是再论担纲主裁判者,CBA只有20人左右,本赛季NBA裁判担任过主裁的却达到47人。这是因为,CBA选定主裁判的标准还要严于NBA?sorry,只不过CBA不放心而已。
这种局面,归根结底还是CBA自己扮演了推手。换句话说,越知道裁判是一种极敏感、极难拿捏的角色,就越应该用奖惩制度去推动裁判精益求精,而不是竭力用“和稀泥”的姿态去处理。过去这些年的CBA,每当裁判问题成为焦点时,诸如“司法介入”的观点便会被提及,事实上在司法介入之前,CBA但凡能严格制订、执行“行规”,裁判引发舆论、球迷大范围不认同的情景也能越来越少。就好像,NBA现在敢在季后赛阶段公布每场最后两分钟裁判任何一次吹罚的正误判定,出错者自然受到纪律和舆论的双重惩罚,CBA有这个勇气吗?
至于裁判们应该获得的权利、待遇,无疑也是促进裁判规范化的另外一面。CBA俱乐部早有过“高薪养裁”的呼声,具体如何操作恐怕还得排在联赛管理模式改革后,但他山之石分明是值得CBA借鉴的。NBA,同样一场比赛,资深裁判的酬劳是3000至4000美元,新入门裁判的酬劳只有1000到2000美元,而赶上圣诞大战之类的焦点比赛,执法裁判的单场酬劳还会更高,一个赛季算下来,小字辈裁判的总收入可能是10来万美元,最顶尖的裁判却可能挣到四五十万。
这么细?细节,是可以决定成败的。
4.外援的上场时间可以限制,天价工资怎么限制?亚洲外援,真的必须保留?
下赛季的CBA,还会不会有工资比布拉奇更高的外援?
依照常理,CBA球队里基本上不会有比“土豪”新疆队更舍得砸钱的,新疆队跟布拉奇已经续了长约不说,年薪还得至少250万美元!可万一,今年夏天的CBA军备竞赛在你追我赶下升级了呢?甚至,退一步说,即便没有这种超高价外援,那些有想法的球队若是比照着北京队的花钱办法,请两个年薪150万美元起的外援,这是多大一笔花费?
300万美元。换算成人民币,差不多是1850万元。搁在五年前,至少有一半CBA球队,用这笔钱就能应付整年的所有开支。一晃五年,CBA球队签外援真上了档次,可随之而来的无奈是,当年签个NBA边缘球员月薪10万美元就是天文数字,现在则简直要“月薪20万以下免谈”。
CBA可能没意识到,或者说局内人意识到了也会把嘴巴看牢:在外援花费、外援个人能力水平上,CBA绝对已是“世界第二联赛”。而且,排第一的NBA本是没有“外援”这种说法的。当今欧洲公认的“第一联赛”西班牙ACB联赛,中下游球队往往都是直接从NCAA挑选美国外援,说句不夸张的话,可能CBA外援一个月的收入,15到20万美元,就快赶上那些球员一个赛季的工资!
外援与本土球员之间的水平差距日益悬殊,刺激得远不仅仅是球队工资表,还有球队的建队理念、乃至整个联赛的制度设计。本赛季的“末节单外援”,论本质就是为了对抗各家球队第四节纯粹拼外援的风气,回头去看的确产生了一定效果,但祸福相倚之间,又催生了各支球队去寻找一个高水平外援做核心,先前长歪的东西,又扳向了另一个角度而已。
那么,又该不该限制外援的人数和上场时间?关于这个问题,讨论从来就没有休止过,并且随着“亚洲外援现象”的日益抢眼,不同观点的碰撞日益剧烈。事实上,在亚洲外援这一点上,刚刚结束的CBA联赛委员会会议所做出的决定,就明显是各种观点交锋的妥协产物。本赛季激战中,那么多人抱怨“亚洲外援打击球队积极性”,最终照样保留了未来几年内
的这个“CBA特色”,却又明确了可以聘请亚洲外援的球队将依年递减……好吧,权当这依年递减,也是一种进步。
至于常规外援,在继续缩减上场时间很不现实的前提下,当下的“四节六人次、末节单外援”不妨固定下来,砍不动,至少也别再增加,中国篮球需要这个平衡。这种人为的平衡,其实全世界都不难发现,欧洲的篮球联赛、欧洲的足球联赛都有类似的“本土保护”政策,至于为什么NBA没有,那道理不过跟中国的乒超联赛毫无“保护”一样,我强你弱,保护什么?
上场时间可以控制,外援工资能不能控制?不得不说,现在CBA之于美国外援的经纪人,绝对就是“有钱速来”的冤大头,而直接抬价的还不仅仅是这些美方经纪人,中方经纪人也难免参与其中,就连CBA球队彼此之间都会抬价,上赛季的广东宏远因此无缘迪奥古,本赛季结束后浙江广厦迅速续约霍尔曼也是与此有关。CBA历史上尝试过外援限薪,下赛季也准备有所措施,包括一支球队对使用过外援拥有签约优先权,可历史早已证明过,国人“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习惯足以将这些尝试消化,即便下赛季实行所谓“续约优先权”,你用过的外援,至多加薪10%就能击败其他球队的竞争,可如果外援愿意小小地冒个险,以征战NBA的名义,拖到你放弃续约另觅外援,他再接受其他球队的高薪,你咋办?
在CBA拥有完善的财务审计制度前,好像是没有,彻底杜绝的办法。
(本文发表于5月4日《篮球先锋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