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随笔读书思考 |
分类: 02原创-随感杂谈 |
我知道周国平是个作家,曾经读过他的《妞妞:一个父亲的札记》笔触细腻、委婉,有种淡淡的哀伤。
不曾想,他竟然还翻译了尼采的著作《教育何为》,周老师去德国留过学呢,佩服!本来我是冲着书名看的,现在看是他翻译的,就更加用心的读了一遍。
其实我对尼采并不感兴趣,他是一个外行人眼里,就是一个疯子哲学家,我对哲学也不是很懂,但是这本书的名字教育何为吸引了我。一个哲学家,他能对教育提出怎样的观点呢?
看了周国平老师的序言,我才知道这本书是尼采的早期著作,其实没有完全写完,所以译者自己做了大量的导言,对原著基本思想做了阐释,如果你读不懂原著,就看周老师的译者导言,也能很好的尼采的教育观点。
封面
本书的原题是《论我们教育机构的未来》,这样一个选题,即使放在今天,尤其是双减背景下中国教育大环境,也是一个颇为时尚的问题。
关于这个题目的德语原文,我咨询了好多朋友,他们的翻译还真就是这个,朋友多了长见识,好幸运能认识这样一批有才有识之士。
在尼采看来,他心中的理想教育的典范和故乡是希腊文化,这构成了他的教育思想和教育批判的理性出发点。
联想:我们今天的理想教育是不是孔老夫子当年敬仰的周朝礼仪文化呢,开玩笑了。
他批判德国现代教育机构,认为它是时髦的,合乎时势的要求,歪曲和偏离了创办时的高贵的初衷。
读了他的文章,我发现他的很多的观点我都是非常的认可,尤其是他谈及的教育的两种错误倾向,真是一针见血,刀刀戳心。对我们今天的教育仍能产生同感并得到启发。
他说:
我认为我必须区分两种主要倾向-两种支配着我们教育机构现状的潮流,他们表面上相反,但都具有腐蚀作用,从他们的结果看,终于合流:
第一种是尽量扩大和普及教育的冲动,第二种是缩小和削弱教育本身内涵的冲动。基于各种理由,应该把教育送往最广泛的阶层,这是第一种倾向的主张,相反第二种倾向则要求,教育放弃其最崇高、最高贵的使命,屈尊为其他某种生活形态服务,例如为国家服务。
他的这个观点即使现在也非常有实际意义,我们现在的扩大教育主张,很多人看来,其实就是谈及教育的普及化,使教育沦为谋生的手段。基于这种教育是谋生手段的目的,提供教育的老师就不会受人尊敬。
这是很自然的一件事,你提供的教育并不能培养出高尚的人,只是一个挣钱的工具,考高分上大学找好工作,这就是你的教育价值,不给孩子们灌输崇高的理想、做人的道理,你能有多大的价值呢!
关于缩小教育的倾向主要是谈教育的学术化,使教育成为谋取利益的工具和学术分工的工厂。
总之,现代教育违背了教育的本意,越来越被功利所支配,而正是这时代的浮躁侵入了教育领域的恶果,也是大多数受教育者不得不陷入时代的浮躁的根源。
牛!
这话说的真是振聋发聩!
就是今天,也让人当头一棒猛然警醒啊。
后面还有很多联想,读起来太慢,先把好句好词好思想整理一下,后面再联系实际做思考判断。
尼采
书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