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随笔 |
分类: 03原创-游记随笔 |
永固陵石券门,这是专为冯太后所建陵墓之门,所以特别关注一下。
该墓陵叫永固陵(俗称“祁皇坟”),是北魏文成帝文明皇后冯氏,也就是冯太后的陵墓。
它始建于北魏孝文帝太和五年,也就是公元481年,冯太后于太和14年,也就是公元490年入葬。永固陵将墓地和佛寺结合起来,对北魏晚期陵墓的形制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石券门位于永固陵甬道(两旁有墙或其他障蔽物的驰道或通道)的南端,由拱形门楣(门框上部的横梁)、门柱、门槛、虎头门墩、石门五部分组成。
门没有轴,嵌入门楣内不能开合。门楣两端各浮雕精美的捧莲童子,门柱上部刻有浮雕孔雀,是北魏石雕艺术的杰作。
门楣一共两段,总长224厘米,宽50厘米,厚19厘米。
门框仅存左光,右框为复制品长168厘米,宽30厘米,厚22厘米
门墩一共两件,高30长45宽41。
孔雀束帛柱头
孔雀有明显的佛教特点,孔雀在佛教中的地位很高,在密教修法中,以孔雀明王为本尊而修者,称为孔雀明王经法,又称孔雀经法。为密教四大法之一。孔雀在佛教神话中是由凤凰而生,孔雀明王性甚恶,特别是好吃人,一日,佛祖如来亦被其一口吞下。如来无法,只好破其背而出。本欲杀之,为诸佛所劝阻,遂押至灵山,且封为“佛母孔雀大明王菩萨”。
诸佛中,如阿弥陀佛、鸠摩罗天等皆以孔雀为坐骑。而且,印度教舞蹈之王湿婆的儿子迦尔迪盖耶曾坐着孔雀云游四方;耆那教的神祖以及战神卡提科亚也都把孔雀选为骑乘工具,甚至封孔雀为鸟国之王。
在冯太后的石券门上雕刻有孔雀,可见冯太后还是笃信佛教的。
捧莲蕾童子是从佛教 中的“化生”而来。
什么是化生?不懂,网上摘抄如下,慢慢琢磨吧:
佛教的化生是变化而生,指人死后的中阴身,又名中有。五趣(佛教谓地狱﹑饿鬼﹑畜生﹑人﹑天五种轮回处所。相对于西方极乐世界而言,均为不良之趋所。)之中,地狱、天及一切中有均唯属化生,人、傍生、鬼等三趣则有一部分为化生,如劫初之人为化生,龙、金翅鸟为傍生之化生者,鬼通胎、化二种,故五趣中以化生为最多。
据俱舍论卷九记载,化生者,皆以爱染当生处而受其生。又依经中所载,生于净土者亦多为化生。化生本无而忽生之意。即无所依托,借业力而出现者。凡化生者,不缺诸根支分,死亦不留其遗形,即所谓顿生而顿灭,故于四生中亦最胜。
说到北魏,立刻想起了课本中的孝文帝改革,对北魏还是有点感觉到,这个冯太后肯定跟孝文帝有点关系了,冯太后,别称文明皇后、文成文明皇后、文明太后。祖籍长乐郡信都县(今河北省衡水市冀州区),北魏王朝杰出的女性政治家、改革家,文成帝拓跋浚皇后,献文帝拓跋弘嫡母,孝文帝元宏嫡祖母,辽西郡公冯朗之女。
在北魏献文帝和孝文帝在位期间,他曾经临朝专政20多年,是北魏政权的实际统治者,冯太后是汉族人深受汉文化传统的影响,在太和元年,公元477年到太和14年,公元490年之间,她主持制定了三长制、君田制和新的租调制,为其后北魏孝文帝推行进一步的汉化改革奠定了基础。
太和十四年九月(490年10月17日),病逝于平城,享年五十岁,安葬于永固陵,谥号文明,史称"文成文明太后"。永固陵是冯太后自己选的墓地,没有和文成帝合葬。孝文帝为了表达自己的孝谨,在永固陵东北约一里处,为自己营造了寿宫,准备死后也埋葬在这里,永伴抚养自己成长的祖母太皇太后。孝文帝迁都洛阳后,在龙门石窟修建古阳洞,以纪念冯太后。
题外话一:
没有和自己的夫君皇帝合葬的皇后大多是有所作为的,比如商朝国王武丁的王后妇好、唐朝的女皇武则天、清朝的孝庄皇后等,看来,女人有能力,即使在封建社会,也可以自己的人生自己做主啊。有人会说她的一些风流韵事,其实,人无完人,作为一个有作为的女政治家,这些瑕疵,相比于她对社会进步所做的贡献,可以忽略不计了。
题外话二:
佛法东渐以后,虽遭魏太武帝拓跋焘毁禁,但民间信仰仍无消减,太武帝晚年就已对禁令有所松弛。到文成帝即位后,群臣都一再要求彻底解除对佛教的禁令,足见社会上下对佛教的信仰。兴安元年(452年)底,文成帝颁诏各州县许立佛寺,准许剃度出家,并亲自为师贤等高僧剃发。他在僧侣的建议下,命于京师平城(今山西省大同市)西北约三十里的武州山南麓,开凿五所石窟,每窟中雕凿石佛像一座,像高达六七十尺,遂成著名的山西云冈石窟造像的缘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