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行散乐忠都秀在此做场

标签:
杂谈中都秀尧都见爱大行散乐忠都 |
分类: 02原创-随感杂谈 |
在国博古代馆看到这幅画,感觉挺清晰的,画中的人物也看不出是什么故事,很想了解一下,仔细找了下,却没有任何解读,第一感觉,这幅画没名气,第二,或许这是临摹画,然后就根据画上的几个字“大行散乐忠都秀在此做场”搜了下,果然,万能的网络很快帮我找到了这幅画的出处。
结果,不查则已,一查,这还是非常有名的一幅壁画呢:山西洪洞县广胜寺明应王殿内的元代杂剧壁画。这幅画做于元泰定元年(公元1324年),被尊称为“中国第一戏曲壁画”,为我国存世最早的戏曲壁画文物。
查到的内容挺多,也不舍得删掉,也不知哪些内容对错,姑且大概的罗列出来,日后有机会到当地参观学习,再做具体的了解,再做订正补充完善。
下面对画中的内容解剖一下,
先看一下题记。
这幅画宽3米,高4米,画中有正楷书写的“尧都见爱大行散乐忠都秀在此作场”的题记。
“尧都”说的就是古平阳地区,也是山西早期文化的核心地带,历史悠久,春秋晋国疆域的核心区。传说唐尧曾以此为都城,元朝初年置平阳路,治所在今临汾。
“见爱” 即受到爱戴,特别招人喜欢;
散乐是由周代的民间乐舞发展而成的曲艺、杂耍和音乐结合成的一种节目,是各种乐舞杂技表演的总称,原指百戏表演、俳优歌舞,宋元时期也用来称呼杂剧艺人。元代杂剧亦通称散乐,一般指的是元代在晋南十分流行的百戏娱乐。
唐代年间,散乐与唐乐一起传入日本。日本对散乐非常重视,朝廷指定散乐户,以演奏散乐为世业,受国家的保护和奖励。
大行是“大行院”或“大行首”的简称,指戏团、戏班。“大行”在学术界普遍人认为是太行山脉的讹称,古人对太行山范域的理解,是十分宽泛的,连汾河南岸的中条山也统统划归太行山落域。我觉得学术界这个观点不太靠谱。姑且听之任之吧,反正都是研究。
散乐的概念日本仍在用,大行首的称呼朝韩仍在用。
“作场”是表演,当场献艺的意思。
综上,“尧都见爱大行散乐忠都秀在此作场”一语,意思是受到平阳府爱戴的太行山地区杂剧艺人忠都秀在这里演出。这个横额与近代剧场在门前挂牌一样,起着招徕观众的广告作用。由于当时平阳地区是著名的戏曲之乡,演艺水平、欣赏水平较高,能得到这里观众的爱戴诚为不易,可见忠都秀绝非泛泛之辈,以她为头牌演员的戏班也以此为荣耀,故而在流动作场时,便将写有“尧都见爱”的横额高挂台上。
再说一下名字。
壁画中的主角是女艺人忠都秀,中都秀,我立刻想到了前面看到的丁都秀,也是一个有名的艺人,他们姓氏不同,但都叫都秀,莫非“都秀”是女艺人的艺名?姑且存疑。
关于他们的名字,我搜到这样的信息:
平阳人物:忠都秀--平阳大行散乐艺人(青年、中年、老年)。
今山西洪洞县广胜寺明应王殿壁画上记载"尧都见爱大行散乐忠都秀在此作场"的中心人物旷义--乐户艺人,
忠都秀的丈夫(青年、中年、老年)亚都秀—
忠都秀的女儿小都秀—
忠都秀的孙女旷慧--乐户女儿张德好--约元中期在世。
这个解读,跟我的猜测有点相同的地方,我比较认同。
也有的说,“忠都秀”则指的是这个戏班子的台柱子的艺名,其中“忠都”即中都,指金代曾定为中都的蒲州(治所在今永济县西),称为忠都秀当是以籍贯命名。这个解读,我不是很认可。
再看看画面的内容:
它绘制了一铺戏曲演出和戏中人物的场景,非常真实的记录了元代元杂剧演出的实景,可说是中国戏曲史上最为重要的一幅画,距今有700多年历史。画面是演出的舞台,靠后有大幅“台幔”(帷幕),上有绘画两幅。左绘壮士一手掌剑,一手亮掌高擎,背景为云漫青松,右方为一张牙舞爪的青龙。有的说是绘晋人周处斩蛟故事,有据明应王为水神,认为此是灌口二郎斩蛟图。元明时有无名氏《灌口二郎斩健蛟》杂剧,而周处《除三害》的故事也是流传甚广的故事。
前排的五个人,除了左起第二人之外,都是“洁面”化妆。左起第二人,画粗黑眉,勾白眼圈。这种在面部中心画大白斑的粉墨化妆,实为后世戏曲的丑角脸谱的主要样式。
壁画中后排左起第三人,涂粉红脸,眉、眼均用黑墨作了浓重的描画,在眉、眼之间加了一道白粉,戴着假髯。这个正面人物形象的脸谱,夸张幅度不大,但却有点性格描写的色彩,这是元杂剧为了塑造一系列性格豪放或粗犷的正面人物形象在化妆上的创造,打破了以往副净那种白底黑线的基本格局,开后世戏曲脸谱的“整脸”谱式之先河。这个创造使得元杂剧的涂面化妆,具备了三种基本形式:一般正面人物的“洁面”化妆;滑稽和反面人物的“花面”化妆;性格粗放豪爽的正面人物的性格化的勾脸化妆。这比宋代两种基本化妆形式,有了突破性发展。
画面上的人物,除左角有一揭幔窥视者不计,共十人。前排五人为化装的剧中人。后排第三、五人为剧中人。其余三人则为演奏鼓、笛、拍板的伴奏者。此为“鼓板”乐队。这幅画将化装后的剧中人物与伴奏者绘在一起,只有前后行列之分,是因为依中国戏曲传统,伴奏者都是在舞台上活动。直至近代,各地方剧种的乐队(又称“场面”)仍置于舞台两侧,有的乐队人员兼做“检场”等杂务。
图中忠都秀虽然穿着男装,但从俊俏的面容与耳环来看,应该是个女性,也就是说,早在元代,我国戏曲就已经是男女同台,而且女演员可以反串男角。丁都秀也是女扮男装,莫非宋朝就有这样的风俗,女扮男装?
这一行11人的队伍在此地作杂剧表演,后台有1人,戏台上共有10人,7男3女,前后双排,前面的5个人是演员,身穿戏服;后面5人是乐队或执事,身着便服,手持乐器、道具,中间的是杂剧大明星忠都秀本人——头戴展翅幞头,身穿圆领宽袖红袍,手持朝笏,这是元杂剧的“正末”,是由宋金的“末泥”演变而来。
此画色彩艳丽,刻画细致,有着高超的艺术技巧。那么,他们这样前后站着面对观众,到底在干什么?
实际上,古代戏曲最初诞生并不是为了给人看,而是供奉神灵,史称“酬神”。
在我国,戏曲的诞生是一个非常缓慢的过程,金元时开始肇兴,根本原因在于宗教的世俗化,人们想象神灵也需要看戏娱乐,于是在庙宇正殿前普建戏楼,这一点在山西尤为明显。古代戏曲为“酬神”和“民间娱乐”的双重产物,这是不争的事实。
明应王殿原为祭祀霍泉之神为建,每年的农历三月十八都要举行盛大的庙会,正巧元泰定元年这一年正殿重修完成,庙会为了庆祝这件大事的圆满落成,就请来了尧都最为知名的艺人忠都秀唱戏,并把这个场景给画了下来。
但是,艺人属于三教九流之类,地位不高,怎能出现在供奉神灵的殿堂中,而且靡费巨资请画师绘制下来放在霍泉神的旁边呢?
估计是由于戏曲在寺庙中上演特有酬神的特殊功能,艺人在正式表演之前,需要偕同全戏班的人马,穿戴整齐,一起到台上“谢台(场)”,这是对神灵鞠躬叩首,致谢,说明演出的剧目,祈求明应王能保佑演出顺利,周围百姓五谷丰登,也算是对观演百姓的一并“谢幕”,这一传统直到解放后还有流传,沿袭于晋南一带的梆子剧团中,这个壁画画的就是谢场的场景。
这个“谢台”的场景,再连同后面供奉、上香、游行、出巡等,一起构成祭祀明应王神的宏大场景被记载下来,
所以这些艺人才有资格被绘制在墙壁上,定格住700年前的元代晋南风俗。
本来是为了找一下相关内容,结果这一找,找出了一千多字的解读,收获颇多,很是兴奋,整理到了凌晨3:47,依然没有睡意。
那也不行啊,熬夜毕竟对身体伤害太大了,总算是完成了这段小文,尽管抄的居多,我自己也了解了更多,还是很欣慰,很幸福。
“尧都见爱大行散乐忠都秀在此作场”
北京见爱,to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