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赏析加质疑:春在溪头荠菜花

(2020-05-23 09:01:38)
标签:

2020北京中考

语文

综合练习

分类: 01原创-教学心得

赏析加质疑:春在溪头荠菜花

 

前几天,朝阳区进行了一次中考综合练习,里面用了张宗子的一篇文章《春在溪头荠菜花》,文章可以说写的挺美,情感抒发的也很真挚,但是作为中考练习题来说,感觉讲解起来有些复杂。不是说自己吹毛求疵,是发自内心的对有些内容觉得有些难以理解,我还专门查了下张宗子先生是何许人也,360发现,张宗子,男,1961年11月生,河南光山人。旅美作家。现居纽约。难怪文中会有纽约的相关内容呢,下面简单的分析一下。说个题外话,在搜索这篇文章的时候,发现有个可能是同行的人士的相类似的文章,打开一看,开始还以为跟我一样,是想对这篇文章进行解读,结果发现,这位同仁留头留尾,中间的内容稍加修改,好像变成了他自己的文章,没有选自或者改编自张宗子的任何声明痕迹,还有这样参考学习的,着实有意思。

初中《语文课程标准》中对阅读的要求有如下几点:

3.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分析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

4.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分析、解决疑难问题。

5.在阅读中了解叙述、描写、说明、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

6.能够区分写实作品与虚构作品,了解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文学样式。

7.欣赏文学作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一般第一个阅读题是说明文风格的非连续性文本,第二题就是文学作品,包括小说、散文等记叙文风格的题目,第三题一般是议论风格的题目,也包括议论性质的小品文,今天就说说第二题,也就是

其中,对中考考试题型来说,需要注意的是第二道阅读题,与之相关的语文课标的要求,也就是第34567条,下面我针对原文及考试内容,简单的分析一下。

先说对文章的素读分析。

对阅读类题目的考察,我的建议一直是分四步走,缺一不可。

第一步,执笔读书,圈点批划,素读全文。

第二步,看题目,圈点批划关键词,明白问题要求。

第三步,带着问题,回读原文,找出答案。

第四步,填写答案,检查修正。

标准题目和答案在前面的文中,我现在说说自己的理解和看法。

我专门从张宗子先生的博客中找到该文,对照原文,比较阅读,圈点批划,进行第一步的素读全文。我们考试的改编内容用楷体表示,原文用宋体表示,我的点评也用宋体吧,与考试内容不一致,也好区分。

春在溪头荠菜花

张宗子

正月将过,纽约仍在飘雪,然而春天终究来了。站在窗前向外看,白茫茫的漫天飞絮中,棕红色的玫瑰叶已经快要绽开,而荠菜在这些日子更是随处可见。看见荠菜,再想起吃荠菜,时令便晚了。舒展到巴掌大的野荠菜,即使还没老,味道也差了。

原文:

正月将过,纽约仍在飘雪,然而春天终究来了。站在窗前向外看,白茫茫的漫天飞絮中,棕红色的玫瑰叶已经快要绽开,而荠菜在这些日子更是随处可见。看见荠菜,再想起吃荠菜,时令便晚了。舒展到巴掌大的野荠菜,即使还没老,味道也差了。

【点评】

第一段和原文一样,没有大删改。

冬天还在继续,可是春天终究来了,写出了作者对春天的期盼和热爱,由春天的漫天柳絮、绽开的玫瑰,写到了荠菜,然后写出了荠菜的感受,为下文回忆家乡的荠菜做铺垫。

 

荠菜容易和几种不能吃的野草相混,和常见的车轴草甚至小蒲公英也酷似。但见多了,无论外形怎么变,还是一眼能认出来,但要告诉别人却不容易。这大概和生活中看人一样,很多感觉是难以言述的。

原文:

荠菜在我家乡,吃法似只有包饺子一种。我喜欢的饺子,一种算是“素”馅的,鸡蛋,韭菜,粉丝,加上剁碎的油渣子。另一种,就是猪肉荠菜的。荠菜个儿小,收拾起来麻烦,一般人家并不常吃。何况荠菜是有时令的,其他季节吃不到。

荠菜容易和几种不能吃的野草相混,和常见的车轴草甚至小蒲公英也酷似。但见多了,无论外形怎么变,还是一眼能认出来,但要告诉别人却不容易。这大概和生活中看人一样,很多感觉是难以言述的。

【点评】

第一段和原文有较大的不同,主要是红色字体被删除了。

我觉得这段内容的删除对文章的理解有较大的影响,很多同学看了阅读文章的题目:文章以辛弃疾的诗句“春在溪头荠菜花”做标题,有什么妙处。2分)

答:      

根本想不到会有故乡之情,很多同学甚至说这句诗表达的意思是:人要经过磨难才能得到成长。因为他看了题目对这句诗的解读是:

注: [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 选自辛弃疾《鹧鸪天·陌上柔桑破嫩芽》。这两句的意思是城里的桃花李花最害怕风雨的摧残,最明媚的春色就在那溪边盛开的荠菜花。

好像这句解读告诉同学们:最美的荠菜开在经历风雨摧残的溪边,所以要经历风雨才能见彩虹,就是这样的意思。好像学生的理解也挺有道理的啊!可是答案给的是:承载思乡之情,引发思考。富有文化韵味。

这就让人很为难了,如果把这段红色的删除的内容加上去,也许学生能读懂其中的乡愁的味道。

 

荠菜有不同品种,彼此差别很大。叶子有绿的,有铁锈红的,还有叶尖棕色或金属般的灰白色的。叶缘多半呈锯齿状,但有的乖巧妩媚,近乎无齿,有的则天性刁蛮,分裂太深,细长加扭曲,弄得如一团缠丝。

原文:

荠菜有不同品种,彼此差别很大。叶子有绿的,有铁锈红的,还有叶尖棕色或金属般的灰白色的。叶缘多半呈锯齿状,但有的乖巧妩媚,近乎无齿,有的则天性刁蛮,分裂太深,细长加扭曲,弄得如一团缠丝。

【点评】

第一段和原文一样,没有大删改。

讲的是荠菜的品种,与文章的主旨没有什么关联,就是作者对荠菜的一种介绍吧,也间接写出了作者对荠菜的喜爱。

 

长在麦田和菜地里的荠菜,地腴水足,借了农人的爱护,免于牲畜的踏踩,养得鲜嫩水灵。叶子上举,回转成伞形,叶面常趴着亮晶晶的水珠,仿佛女子颈上的珠链。这种荠菜绿得油亮,长得肥大,然而味道淡,剁碎就出水,没多少筋骨。荠菜的香主要在根,家养的荠菜植株挺拔,看起来有模有样,根却萎缩得不成比例,又细又短,像阿Q脑后拖着的小辫子。

原文:

长在麦田和菜地里的荠菜,地腴水足,借了农人的爱护,免于牲畜的踏踩,养得鲜嫩水灵,叶子上举,回转成伞形,叶面常趴着亮晶晶的水珠,仿佛小姐颈上的珠链。这种荠菜绿得油亮,比野地的荠菜长得肥大,然而味道淡,剁碎就出水,没多少筋骨。荠菜的香主要在根,家养的荠菜植株挺拔,看起来有模有样,根却萎缩得不成比例,又细又短,像阿Q脑后拖着的小辫子。

挖荠菜自然不能到麦田和菜地里挖,只能去野地。事实上,在我老家那一带,地少人多,能从容生长荠菜的野地,早就被开垦了。山坡荒瘠,杂生着茅草和橡树,大概土质不对,荠菜不能存活,只有连日阴雨后冒出来的地衣,像细薄的小木耳,贴着地皮,混着草末子,黑黝黝的散铺开来,也能吃,素炒了,小小一盘,味道淡得只有土味和水味。据说地衣现在也能上餐桌,搅和在鸡蛋里大油热炒,这就不是当年所能想象的了。

【点评】

第一段和原文差别较大,也是完整的删除了其中的红色字体段落。

这样一删除,我感觉跟原来的意思有了较大的不同。原文中表达的意思没有特别的强调麦田和菜地的荠菜怎么不好吃,而且,野地的荠菜也并不好吃,味道淡得只有土味和水味。考试阅读中删除了野地荠菜这一段,好像突出了麦田的荠菜不好吃,是为了强调只有那些天天被践踏的荠菜才好吃,这样更突出表达荠菜是需要经过磨练才能好吃的,这是出卷老师的初衷,个人理解。

但这样的话,又有思乡的主题,学生读到这两段明显有对比意思的关于荠菜的描写,很容易给学生一种假象,就是说,荠菜只能经历风雨才好吃,现在还没有判卷,个人感觉,能写出思乡的学生应该不会太多。或者,即使能写出来,也不代表他真读懂了这篇文章。

 

 

好吃的荠菜,在房前屋后,菜地外围,以及路边和田埂上。

原文:

能挖荠菜的地方,是房前屋后,菜地外围,以及路边和田埂上。

【点评】

第一段和原文不太一样,改了主语,原文的主语是“能挖荠菜的地方”,考试文中改成了“好吃的荠菜”,这样的改变,就把文章中对荠菜的赞美变成了只能是天天受践踏的荠菜才好吃。作者到底想要表达什么观点呢,一篇文章,对荠菜的情感有了两种,有点混乱。这样的多主题的文章自己写写,读者看看还可以,当做考试文章来做,很容易让学生摸不清文章的主题,希望今年的中考题不会出这种主题不鲜明的文章做阅读。

 

生在这里的荠菜,天天被践踏。人践踏,牲畜践踏,鸡鸭啄食,牛羊哨啮,驴车的轮子碾过,荠菜便长得异常瘦小,叶子匍匐下去,紧趴在地面上。说趴还不够确切,该说紧紧抓着地面。老叶子在外,新叶子在内,一圈一圈,几乎像个圆,但不整齐,又松散。颜色也很少是绿色,绿中带点铁灰,很枯干的那种,更多是给人红色感觉的铁锈色和棕色。因为必得结实才能生存,它们水分少,干硬,撕开叶子见到筋。麦地里的荠菜伸手便揪起来了,这些荠菜不能,贴地太紧,根特别粗壮,叶子扯碎了,根还扯不出来,要用剪刀往深处剜才行。那么板结的土里,荠菜的根足有一拃长,粗而不肥,凑近鼻孔,香气四溢。

原文:

生在这里的荠菜,天天被践踏。人践踏,畜牲践踏,鸡鸭啄食,牛羊啃啮,驴车的轮子碾过,荠菜便长得异常瘦小,叶子匍匐下去,紧趴在地面上。说趴还不够确切,该说紧紧抓着地面。老叶子在外,新叶子在内,一圈一圈,几乎像个圆,但不整齐,又松散。颜色也很少是绿色,绿中带点铁灰,很枯干的那种,更多是给人红色感觉的铁锈色和棕色。因为必得结实才能生存,它们水分少,干硬,撕开叶子见到筋。麦地里的荠菜伸手便揪起来了,这些荠菜不能,贴地太紧,根特别粗壮,叶子扯碎了,根还扯不出来,要用剪刀往深处剜才行。那么板结的土里,荠菜的根足有一拃长,粗而不肥,凑近鼻孔,香气四溢。

【点评】

第一段和原文一样,没有大删改。

也许这段文字就是出卷老师特别想强调的内容,说明天天受到践踏的荠菜反而恩给你长得结实,香气四溢,我就纳闷了,既然天天被践踏,能够长得这么好,为什么前面第4段,也就是原文的第5段,说野地里的荠菜并不好吃呢?野地没有营养,那荠菜应该自力更生,往深处扎根,应该会更好吃才对啊,道理说不通啊,到底什么样的荠菜才好吃呢,难道在作者的眼里,只有被践踏过的荠菜才是好吃的?莫名其妙的观点啊。感觉作者写的有点散,不知道他到底想要说荠菜的什么。

 

两种荠菜,两种品质,两种命运。这是我童年挖荠菜时留下的印象

原文:

两种荠菜,两种品质,同样时代,不同命运,像是遗民和贰臣的对比。这是我童年的印象,几十年了,免不了被陶冶,被修补,也许并不可靠。

【点评】

第一段和原文不太一样,原文的那一句话好像有点个人的小情绪在里面,同样的时代,不同的命运,作者是在抱怨什么么?遗民和贰臣,哪里的荠菜是遗民?哪里的荠菜是贰臣?感觉写了三种荠菜啊,一种是麦田里的,一种是野地里的,一种是是房前屋后,菜地外围,以及路边和田埂上的荠菜,这三种荠菜,作者是比较的哪两种呢?没看懂,感觉有点乱。好像原文比出卷老师改的还乱,起码,改的内容是两种荠菜作对比,作者写了三种荠菜,作对比的只有两种。

 

曾经读到唐人郭湜的《高力士外传》,里边记录了高力士亲口所说的一件与荠菜有关的故事。安史之乱,肃宗即位。玄宗从四川还都,做了太上皇,大权旁落,受肃宗猜忌,亲信被一一剪除。忠心耿耿的高力士自不能幸免,垂暮之年被流放巫州。巫州在今天湖南的怀化,荠菜甚多,而当地人不吃。高力士喜欢荠菜,经常采来做羹。日暮途穷,他乡流落,有感于荠菜味道的鲜美,作了一首小诗:“两京秤斤买,五溪无人采。夷夏虽有殊,气味应不改。”怀化远离京都,当时算是化外之地吧。高力士说,虽然地方不同,荠菜的味道仍然没变啊。这首诗朴实无文,读来却能令人反复回味。正如杜甫流落蜀中,怀念长安时的诗作:“江上形容吾独老,天涯风俗自相亲。”无限感伤,尽在诗中。

原文:

唐人郭湜的《高力士外传》,记录了高力士亲口所说的一件与荠菜有关的故事。高力士是唐玄宗的亲信太监。安史之乱,肃宗即位,玄宗从四川还都,做了太上皇,大权旁落,受肃宗猜忌,亲信被一一剪除。忠心耿耿的高力士子不能幸免,垂暮之年被流放巫州。巫州在今天湖南的怀化,荠菜甚多,而当地人不吃。高力士喜欢荠菜,经常采来做羹。日暮途穷,他乡流落,有感于荠菜味道的鲜美,做了一首小诗:“两京秤斤买,五溪无人采。夷夏虽有殊,气味应不改。”(《新唐书》所引文字有小异)怀化远离京都,当时算是化外之地吧。高力士说,虽然地方不同,荠菜的味道仍然没变啊。这首诗朴实无文,读来却能令人反复回味。无限感伤,尽以浅淡通达之言出之。杜甫流落蜀中,怀念长安,冬至日作诗说:“江上形容吾独老,天涯风俗自相亲。”高力士表达的是差不多的意思。他那时的年纪,可比杜甫大多了。

【点评】

第一段和原文有少许的不同,原文的这段最后一句是“高力士表达的是差不多的意思。他那时的年纪,可比杜甫大多了。”改后的最后一句是:无限感伤,尽在诗中。感觉改的还可以,比原文更有文采些。

但是,又吐槽了啊,作者怎么能用高力士的例子呢,作者怎么能把自己跟高力士来相比呢,高力士是个什么人物啊,完全是个上不得台面的背后整人的主啊,他落魄之后写了一首小诗,感慨曾经的奢华生活,作者觉得可怜他了?反正这个例子我是觉得很别扭,感觉作者的价值观有点小问题,也或许是我太敏感了吧,我觉得一篇优美的小文,是不能用反面人物的诗文来表达他的情感的,别扭啊,找谁不行啊,历史上有这种思念情感的名人不在少数啊,把杜甫当做重点人物去写,不是很好么,反而把高力士当做重点来描述,别扭,实在别扭。

作者是个什么样的人,我不清楚,但是就看这篇文章来说,感觉思乡的思路也不是很清晰,如果有机会拿到绿卡,我想他也不会回国定居,从他对高力士的评价来看,就是这样的感觉。

 

初到纽约,每发现一种过去见惯的草木虫鸟,都觉得欣喜。第一次看到萤火虫,竟然忍不住惊叫出声。荠菜,在公园里,运动场周围,乃至一些僻静小街的两边,到处都是。拔起闻闻,气味仿佛。儿子出生那年冬天,母亲来帮助照顾孩子,我们一起在附近的草地上挖了很多。包饺子之后,还有剩余,下到面条里吃掉了

原文:

初到纽约,每发现一种过去见惯的草木虫鸟,都觉得欣喜。第一次看到萤火虫,竟然忍不住惊叫出声。荠菜,很快就发现在公园里,运动场周围,乃至一些僻静小街的两边,到处都是。拔起闻闻,气味仿佛。儿子出生那年冬天,母亲来帮助照顾孩子,我们一起在附近的草地上挖了很多。包饺子之后,还有剩余,下到面条里吃掉了。

【点评】

第一段和原文一样,这段文字就更让人莫名其妙了,初到纽约,你吃到的荠菜好像很好吃啊,没有难闻的味道,也没有思乡情绪是吧,说明您刚去纽约,还是很喜欢那里的,对吧?作者是想表达这样的意思吧?

 

后来几年还挖过几次,感觉却不对了,不仅不香,还有一股腥气,根老,嚼不动,从此便没了兴趣。高力士说虽然夷夏有别,荠菜气味不改,看来适用范围有限。远,要看远到什么程度,太远,所有漂亮的假设都不成立了。

原文:

后来几年还挖过几次,感觉却不对了,不仅不香,还有一股腥气,根老,咬不动,从此便没了兴趣。高力士说虽然夷夏有别,荠菜气味不改,看来适用范围有限。远,要看远到什么程度,太远,所有漂亮的假设都不成立了。

【点评】

第一段和原文没有太大的区别,还是看不明白,同样的土地,为什么前几年纽约的荠菜还是很好吃的,现在就变味了,还有一股腥气?是真的变味了,还是你想家了,所以不喜欢吃荠菜了?看不明白,太远了,荠菜就不好吃了?虽说这是文人的有些主观的说法,这太有点说不清啊,纽约的荠菜前几天还是很好吃的啊,那时候为什么会觉得好吃呢,而且也觉得味道好像也差不多?然后就说纽约的荠菜不好吃了,有腥气了,然后就想家了?是这样的意思么,然后发表到过国内的刊物上,生活在纽约,抱怨着纽约腥气的荠菜,赚着某国内杂志的稿费,继续吃着纽约的汉堡,是这样的么?

如果只是随便一篇小文,无所谓,可是想到要给学生讲课用,我就觉得这篇文章不好讲,不好明确的说出作者的情感变化,作者的情感太复杂,初中生的情感比较简单,用这样的文章来分析作者的思路,有点费劲。 

 

荠菜开花细小而白,杂在草丛中,毫不起眼。反倒是结籽之后,分叉得很好看的细枝条上,缀满扁扁的小种子,摇摇摆摆,风致不亚于狗尾草,都是朴素又让人觉得舒服的。辛弃疾的词中有句:“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平平淡淡一首词,这两句大有深意。

原文:

荠菜开花细小而白,杂在草丛中,毫不起眼。反倒是结籽之后,分叉得很好看的细枝条上,缀满扁扁的小种子,摇摇摆摆,风致不亚于狗尾草,都是朴素又让人觉得舒服的。辛弃疾的名句:“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平平淡淡一首词,这两句大有深意。

 

【点评】

第一段和原文也区别不大,作者最后引用的辛弃疾的那句诗文的意思,我不是判卷老师,但我觉得我们的答案肯定不是作者本人的真实意思,“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作者说大有深意,到底是什么深意?不清楚,反正人家也没想过你会把人家的文章当做阅读题目来考,写着玩的,可是我们拿来考学生,苦了学生和讲题的老师,您到底几个意思啊,您能清楚的说一下么,也算是给学生的阅读做讲解吧。

有点小头疼好像,算了,今天讲课时先看看同学们的反应,然后等成绩下来,再看看分数的情况,这篇小文,够我研究一段时间的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