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林外史》速读——正面人物篇
(2020-02-04 08:49:17)
标签:
读书教育《儒林外史》 |
分类: 01原创-教学心得 |
《儒林外史》速读——正面人物篇
功名富贵无凭据,费尽心情,总把流光误。
浊酒三杯沉醉去,水流花谢知何处。
正面典型:王冕 杜少卿 庄尚志 虞育德 迟衡山
王冕 (第1回)
(一)主要事件:
辍学放牛、湖边画荷、拒赴官约、指陈八股之弊、躲官会稽山
(二)王冕性格特点:他懂事孝顺,勤奋好学,有卓越的才华,而且性情孤傲、蔑视权贵,格调高卓,磊落洒脱。
A、懂事孝顺,勤奋好学
1、体谅母亲的苦衷,顺从母亲的决定,辍学给人放牛;
2、把好吃的拿荷叶包了带给母亲吃;
3、把每日的点心钱攒下来买书看,买颜料画荷花;
4、用卖画得来的钱买好东西孝敬母亲;
5、不满二十岁,就天文、地理、经史上的大学问,无不贯通;
6、靠自学,画得一手好荷花。
B、性情孤傲,蔑视权贵
1、既不求官爵,又不交纳朋友,终日闭户读书;
2、模仿屈原衣冠,带着母亲到处玩耍,对别人的取笑不以为意;
3、京官危素想约会王冕,翟买办请不动,时知县亲自来拜,王冕离乡躲避;
4、朱元璋慕名拜访,王冕讲以仁义服人的道理。后来朝廷征聘王冕出来做官,他却早早地逃到会稽山,隐居终老;
5、指出八股取士之法会让读书人看轻文行出处,预言一代文人有厄。
杜少卿(第31-33回)
(一)总体评价:洁身自好、真儒明贤的代表。他蔑视科举,淡泊名利、无视礼教,与妻子携手游山饮酒,追求道德与才华的名士文人。
(二)杜少卿性格特点:
A淡薄功名,傲视权贵,讲究“文行出处”,对朝政有清醒的认识。
杜少卿是真儒名贤,出身于“一门三鼎甲,四代六尚书”的大官僚地主家庭,有着豪放狂傲的性格。
1、他自己是秀才,一提到县里的秀才,他就骂:“学里秀才,未见得好似奴才。”
2、有个叫臧荼的,像马二一样,跑来对他说补了廪就可以坐堂、洒签、打人。但杜少卿根本看不起这样的人,嬉笑怒骂地说:“你这匪类,下流无耻极矣!”。
3、皇上征辟,对他人来说求之不得,而他则避之不及,装病拒绝出仕。
4、汪盐商生日宴请王知县,三番五次请杜少卿作陪。杜少卿坚拒绝道:“他果然仰慕我,他为什么不先来拜我,倒叫我拜他?况且倒运做秀才,见了本处知县,就要称他老师!王家这一宗灰堆里的进士,他拜我做老师我还不要,我会他怎的?”
原文赏析:
话说杜少卿别了迟衡山出来,问小厮道:“那差人他说甚么?”小厮道:“他说,少爷的文书已经到了。李大老爷吩咐县里邓老爷,请少爷到京里去做官。邓老爷现住在承恩寺。差人说,请少爷在家里,邓老爷自己上门来请。”杜少卿道:“既如此说,我不走前门家去了,你快叫一只船,我从河房栏杆上上去。”当下,小厮在下浮桥雇了一只凉蓬,杜少卿坐了来家。忙取一件旧衣服、一顶旧帽子,穿戴起来,拿手帕包了头,睡在床上。叫小厮:“你向那差人说,我得了暴病,请邓老爷不用来。我病好了,慢慢来谢邓老爷。”小厮打发差人去了。娘子笑道:“朝廷叫你去做官,你为甚么妆病不去?”杜少卿道:“你好呆!放着南京这样好顽的所在。留着我在家,春天秋天同你出去看花吃酒,好不快活!为甚么要送我到京里去?假使连你也带往京里,京里又冷,你身子又弱,一阵风,吹得冻死了也不好。还是不去的妥当。”
B对妇女尊重,反对歧视和摧残。
1、尊重妇女,讲求地位平等。
事件:反对纳妾、与妻携手游山饮酒
别人劝他纳妾,他引用晏子的话:“今虽老而丑,我固反见其姣且好也。”他反对纳妾,说:“娶妾的事,小弟觉得最伤天理。天下不过是这些人,一个人占了几个妇人,天下必有几个无妻之客。小弟为朝廷立法:人生须四十无子,方许娶一妾,此妾如不生子,便遣别嫁。”
他敢于在封建社会窒息的时代在光天化日之下拉着妻子的手游山饮酒,不惧别人异样的眼光。大醉后,任性挥洒,竟携着娘子的手出了园门,一手拿着金杯,大笑着,在清凉山冈子上走了一里多路,让路人目眩神摇不敢仰视。
2、极力赞扬争取人格独立的妇女,支持抗婚逃婚,赞扬与封建道德对立的反抗精神。
沈琼枝不甘为妾,她设计裹走宋家的金银珠宝,逃到南京卖文过日子,自食其力。人们都把沈琼枝看作“倚门之娼”,或疑为“江湖之盗”。但杜少卿确认为她是“希奇的客”,并说道“盐商富贵奢华,多少士大夫见了都销魂夺魄。你一个弱女子视如土芥,这就可敬的极了。”
C、讲求传统的美德。
1、讲求孝道。
他对父亲的门客娄老爹极为敬重,“养在家里当祖宗看待,还要一早一晚自己伏侍”,连他的夫人也亲自“煨人参”、“送人参”。当娄太爷病笃之际,有遵循他的意愿送其回乡。娄老太爷病故之后,杜少卿又亲自前往陶红镇祭吊,不因娄太爷的管家身份而有所轻视。杜少卿移家之后所剩总计不过千把多银子,用了三百两银子秀将泰伯祠,用古礼古乐致祭,借此大家学习礼乐,成就人才,以此达到颜渊所提出的“一日行习礼乐,一日之唐虞;一月行习,一月唐虞也;一人行习礼乐,一人之尧舜;人人行习,人人尧舜也”的理想。
杜少卿与郭孝子素昧平生,然而敬他二十多年走遍天下寻访父亲的孝行,不避通叛的嫌疑,留他在家里歇息。与夫人张罗替他浆洗衣服,治酒款待,为他求虞博士的介绍信,自己寻衣服当银子给他准备盘缠,一切做得自然。他和六朝文人一样反对名教而回归自然,把自然山水当作自己的精神家园,所以他对妻子说:“你好呆,放着南京这样好顽的所在,留我在家,春天秋天,同你出去看花吃酒,好不快活!为甚么要送我到京里去?”
2、乐于助人,扶危济困,尚义任侠。
杜少卿平生既不行盐营典,又不出仕为宦,别无生财之道、赚钱之能,但却又“最好做大老官”,只要听见人向他说些苦,他就那大把的银子奉上。且施恩不图报,例如:
即使他自己的生活极为贫困,捉襟见肘的现象不断出现,也不改其乐于助人的性情。例如他的表兄余有达来南京探望,他却无力为其接风,幸亏庄濯汇送来节礼,这主人才做得成。
D敢于向封建权威和封建礼俗挑战。
和尚、道士、工匠、花子,都拉着相与”
庄尚志(第35回)
特点:无心仕途,专门闭户着书、悠然自得。
事件:修建和祭祀泰伯祠、辞退朝廷征辟、拒见世俗小人、官僚乡绅
他受朝廷征辟时,对妻子说"你但放心,我就回来,断不为老莱子之妻所笑"。庄征君面君,天子问政,正欲奏对,头顶一点钻心疼痛,着实难忍,只好恳请细思之后再为启奏。回到下处看时,头巾里一只蝎子。次日焚香卜筮,卦辞乃是"天山遁"。庄征君知"我道不行",把教养的事细细做了十策,又写了一道求赐还山的本,呈递上去。朝中权臣托人捎话,欲将其收在自己的门墙之下,但庄征君的婉拒之辞不卑不亢,并称"世无孔子,不当在弟子之列。况太保公屡主礼闱,翰苑门生不知多少,何取晚生这一个野人?这就不敢领教了。"太保碰了个软钉子,立即便以祖宗法度为词,使得皇帝准了庄征君的还山奏本。朝政这个局面,是庄征君意料之中的,所以辞得那样干脆。
庄绍光对于之不同道不合的世俗小人和官僚是不欲一见的。当他从京师回到南京后,高大老爷、布政司、应天府、本城乡绅都争欲拜见,习惯于悠然独行的庄先生恼火中"作速搬到湖上去受用",甚至最初虞育德前往拜见,都吃了闭门羹。最初接受举荐上京,是为了尽自己的责任 。
虞育德 (第36-37回)——贤人”、“真儒”,泰伯祠的主祭。
性格特点:
一生淡泊安详的虞博士,其人生态度更多地接近道家。他不慕功名,与人为善,顺其自然,做事光明正大。既不热衷于功名富贵,又不因不满恶浊而激为狂狷,而是进一步采取超脱的态度,襟怀冲淡,自然浑雅。给他官做他也做,不标榜清高而推辞,不过分热衷而狂喜,也不用堂皇言辞以自饰。
四十岁中举前,他也是过着乡村塾师的清苦日子,妻子有病,他的“馆钱不能买药医,每日只吃三顿白粥”。他安贫乐道,心态无不足而安详和乐,颇有“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而不改其乐”孔颜乐处的意味。
迟衡山:
性格特点:
强调“礼乐兵农”,幻想用古礼古乐来挽救世道人心。他的最高理想是经史上的“礼乐兵农”。
他说:“而今读书的朋友,只不过讲个举业;若会做两句诗赋,就算雅极的了。放着经史上礼乐兵农的事,全然不问!我本朝太祖定了天下,大功不差似汤武,却全然不曾制作礼乐。”
如何去实践“礼乐兵农”的事呢?答案是倡议修建泰伯祠,并“用古礼古乐致祭,借此大家学习礼乐,成就些人才,也可以助一助政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