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阳修对范仲淹《渔家傲》的评析小析
(2019-08-22 08:26:47)
标签:
教育历史范仲淹渔家傲欧阳修 |
分类: 01原创-教学心得 |
范仲淹在镇守陕北边塞时,立志平息西夏之乱,要像东汉窦宪一样,赶走侵犯之敌,燕然勒石记功。西夏人都知道范仲淹的厉害,不敢贸然来犯。陕北边塞人烟稀少,气候恶劣,一到秋天就寒气逼人,冬天就更不用说了。范仲淹在那里镇守了4年,对那里的异样风景和当地守边的艰辛有深刻的体会,就像他的《渔家傲》中所云:
渔家傲
范仲淹
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注释
渔家傲:此词牌始于晏 殊“神仙一曲渔家傲”。
衡阳:即今湖南省衡阳市,那里有回雁峰,相传雁到此峰就不再南飞。这句说的是大雁南飞,对西北荒凉之地毫不留恋。
浊酒:古人以米酿酒,乳白色,故称“浊酒”。
燕然:山名。据《后汉书·窦宪传》载:公元89年,东汉大将窦宪大败匈奴,登燕然山刻石纪功而还。勒:在碑上刻字。
关于范仲淹的故事,民间流传的也是不少,范仲淹的曾祖父、祖父和父亲都曾是在吴越为官。不幸的是,范仲淹出生的第二年便丧父,范仲淹之母只好改嫁山东淄州一户姓朱的人家。从此,范仲淹改姓名叫朱说(音yue)。
范仲淹从小读书就十分刻苦,朱家是富户,但他为了励志,21岁去附近长白山上的醴泉寺读书,经常一个人伴灯苦读,每到东方欲晓,僧人们都起床了,他才和衣而卧。那时,他的生活极其艰苦,每天只煮一锅稠粥,凉了以后划成四块,早晚各取两块,拌上一点儿韭菜末和盐,就算是一顿饭。后来当他知道了自己的身世后,毅然辞别母亲,独自前往应天府书院求学去。范仲淹入学后,昼夜不停地苦读
,五年未解衣就枕,疲乏到了极点,就用凉水浇脸,来驱除倦意,他的日子过得很艰苦,有时一天只能喝上一顿粥,但范仲淹却从不叫苦。
宋真宗大中祥符七年(公元1014年),宋真宗率领百官到毫州(今安徽毫县)去朝拜太清宫。浩浩荡荡的车马路过南京(今河南商丘),整个城市轰动了,人们争先恐后地看皇帝,惟独有一个学生闭门不出,仍然埋头读书。别人叫他不要错过机会,但他只随口说了句:“将来再见也不晚”,便头也不抬地继续读他的书了。果然,第二年他就得中进士,见到了皇帝。他就是北宋伟大的改革思想家范仲淹。
功夫不负有心人,多年的寒窗苦读, 他在1015年考中进士,从此走上了官宦道路。 范仲淹终于成为一个精通儒家经典,博学多才,又擅长诗文的人。
范仲淹当官后正直不阿,并主持了“庆历新政”。当时京城中流传着一首歌谣:“朝廷无忧有范君,京师无事有希文。”
范仲淹虽然三次被贬,名望却越来越高。第一次外贬时,亲朋们一直把他送到都门外,称赞他说:“此行极光(非常光荣)。”第三次被贬时仍有人不顾吕夷简的威胁恫吓去送别,并安慰他说:“此行尤光(尤其光荣)。”几起几落的范仲淹听罢大笑道:“仲淹前后巳是三光了。”他正道直行,百折不挠,勇往直前,以满腔热忱报效国家。
1040年正月,西夏元昊大军进逼延州(今陕北延安)。在这样严重的局势面前,宋仁宗想到了范仲淹,让他出任陕西路永兴军的知军州事(今陕西西安一带),这时的范仲俺已经52岁了,仕途上的艰辛蹉跎使他早已霜染鬓发,但是忠心报国的热忱却不减当年。他治军严谨,扭转了宋朝被动挨打的局面,使已经破坏的边防重新又巩固起来。边境上流传着一首歌谣说:“军中有一韩(琦),西‘贼’闻之心胆寒,军中有一范(仲俺),西‘贼’闻之惊破胆。”而且称范仲淹是“胸中有数万甲兵”。足见他在边防中的地位和作用。
王素出守甘肃平凉时,欧阳修也作《渔家傲》为之送行,词最后几句写着:“战胜归来飞捷奏,倾贺酒,玉阶遥献南山寿”。而且说:这才是“真元帅”的事业。
欧阳修从未去过边塞,他所理解的边塞诗应该是歌功颂德,慷慨激昂,他根本不了解边塞将士的真实艰苦生活,只是在臆想中揣测所谓的边疆生活,脱离了生活实际,写的边塞诗自然空洞无物,他自认为是杰出之作的自己的《渔家傲》罕见的没有流传下来,只有这几句作为他对范仲淹的讥讽对照流传下来,也是为了说明,他的《渔家傲》是多么的苍白无力,空洞无物,只有来自于真实生活的《渔家傲》才会真正有生命力,被世世代代流传下来。
范仲淹的渔家傲流传至今,仍是边塞诗的翘楚之作,至今只记住了那位写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名句的范仲淹的《渔家傲》,欧阳修的却无人提及了。这个小典故,也说明了诗词创作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只有生活中提炼的诗词才有真正的生命力。
前一篇:八分钟课堂,把时间还给学生
后一篇:爱——人类最美丽的语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