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史公自序》原文+翻译(节选)
(2018-12-19 12:57:22)
标签:
教育历史太史公自序翻译随笔 |
分类: 01原创-教学心得 |
《太史公自序》原文+翻译(节选)
最近事情较多,尤其是论文作业需要在近期交稿,还没有思路,比较着急,发表个人感想之类的小文不想再写了,就把与 教学有关的内容发上来,全做博文吧,毕竟也花费了自己的心血,不是抄袭之作。虽说关于《太史公自序》翻译的文章有很多,但其中的字词斟酌,还是花费了一些心思的,而且,这也是我用来作为学生翻译作业的参考资料之一,也有一定的价值吧。
原文: 壶遂曰:“孔子之时,上无明君,下不得任用,故作《春秋》,垂空文以断礼义,当一王之法。
译文:
壶遂说:“孔子那个时代,上没有圣明君主,下面的贤才又得不到重用,所以撰写《春秋》,留下一部空洞的史文来裁断礼义,当作一代帝王的法典。
注释:壶遂,人名,西汉术士。梁(治今河南商丘南)人。通晓律令,韩安国仕梁时见其贤,推荐入仕。武帝元封七年(前104年后改为太初元年)他与公孙卿同任中大夫,见历法多谬误,朔晦月见,遂联合太史令司马迁等建议重新制定新历。后奉命与迁、射姓、邓平、落下闳等议造《汉历》名曰《太初历》。官至詹事,武帝拟任为相,会其病卒。
原文:今夫子上遇明天子,下得守职,万事既具,咸各序其宜,夫子所论,欲以何明?”
译文:
现在先生上有圣明天子,下能当官供职,万事已经具备,而且全部各得其所,井然有序,先生所要传输的思想,要阐明什么呢?”
原文:太史公曰:“唯唯,否否,不然。
译文:太史公说:“ 是是,啊不不,不完全是这么回事。
原文:余闻之先人曰:‘虙戏至纯厚,作《易》八卦。尧、舜之盛,《尚书》载之,礼乐作焉。汤、武之隆,诗人歌之。《春秋》采善贬恶,推三代之德,褒周室,非独刺讥而已也。’
译文:
我听先人说过,伏羲最为淳朴厚道,创作了《易》的八卦。尧舜时期的昌盛,《尚书》中有所记载,礼乐也在那时兴起。商汤、周武王隆盛时期,诗人予以歌颂。《春秋》扬善贬恶,歌颂善人,贬斥恶人,推崇夏商周三代的圣德,褒扬周室,并非完全是抨击和嘲讽啊。
原文:汉兴已来,至明天子,获符瑞,封禅,改正朔,易服色,受命于穆清,泽流罔极,海外殊俗,重译款塞,请来献见者,不可胜道。
译文:
自从汉朝建立以来,直到当今的英明天子,捕获白麟这个符瑞,上泰山祭祀天地之神,改正历法,更换车马、祭牲的颜色。受命于上天,德泽流布远方,四海之外与汉族风俗不同的地区,也纷纷通过几重翻译叩开关门,请求前来进献物品和拜见天子,不可胜数。
原文:臣下百官,力诵圣德,犹不能宣尽其意。且士贤能矣,而不用,有国者耻也;主上明圣,德不布闻,有司之过也。且余掌其官,废明圣盛德不载,灭功臣、贤大夫之业不述,堕先人所言,罪莫大焉。
译文:
臣下百官竭力颂扬天子的圣明功德,仍不能完全表达他们的心意。况且,贤士不被任用,是做国君的耻辱,君主名圣而功德不能广泛传扬,这是史官的过错。况且,我曾担任太史令的职务,若弃置天子盛大美德,而不予记载,埋没功臣世家贤大夫的功业,而不去记述,违背先父的遗临终遗言,罪过就实在太大了。
余所谓述故事,整齐其世传,非所谓作也,而君比之《春秋》,谬矣。”
译文:我所说的赘述就是整理有关人物的家世,传记,并非所谓著作呀。而你却把它同孔子作《春秋》相提并论,这就错了。”
原文:于是论次其文。
译文:
于是开始编次、整理所得文献和材料。
原文:十年而遭李陵之祸,幽于累绁。乃喟然而叹曰:“是余之罪夫!身亏不用矣。”
译文:到了第10年遭遇李陵之祸,被囚禁狱中,于是喟然叹息道:“这是我的罪过呀,这是我的罪过呀!身体残毁,没有用了。”
原文:退而深惟曰:“夫《诗》《书》隐约者,欲遂其志之思也。
译文:退而深思的道:“《诗》、《书》含义隐微,言辞简约,是作者想要表达他们的内心的思想。
原文:昔西伯拘羑里,演《周易》;孔子厄陈蔡,作《春秋》;屈原放逐,著《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而论兵法;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抵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
译文:
从前周文王被拘禁羑里,推演了《周易》。孔子遭遇陈蔡的困厄,作有春秋。左丘明失明,才有了《国语》;孙子的腿受了膑刑,才开始论述兵法;吕不韦被贬徙蜀郡,世上才流传《吕览》。韩非子被囚禁在秦国,才写有《说难》《孤愤》;《诗》篇,大都是圣人贤士抒发愤懑之情而作的。
此人皆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也,故述往事,思来者。”
译文:这些人都是意气有所郁结,没有地方可以发泄,(或:心中聚集郁闷忧愁,理想主张不得实现,)因而追述往事,考虑未来。
原文:于是卒述陶唐以来,至于鳞止,自黄帝始。
译文:
于是最终下定决心记述陶唐以来直到汉武帝得到麟那一年的历史。而始自黄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