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长与《山海经》教学反思
(2018-03-26 20:32:39)
标签:
随笔杂谈教学反思阿长与《山海经》 |
分类: 01原创-教学心得 |
阿长与《山海经》教学反思
2018年3月26日星期一
今天的语文课,有督导来听课,学校很重视,我也更是把它当做锻炼自己提高自己的重要机会,几次改稿,周五专门强调,双休作业除了固有的一篇日记,就是预习和复习阿长与《山海经》,希望同学们回家一定要认真读书,并给他们布置几个预习作业, 不读书,是完不成作业的。我以为,曾经让同学们读了课文,又讲了20分钟左右,之前阅读《朝花夕拾》时,同学们大概也知道这个故事,讲起来估计难度不会很大。但根据学生们的实际学情,思想相对比较单纯,良好的学习习惯还未养成,我还是慎重起见,简化了课堂的内容,对于概括文意,找出作者对阿长情感的词语即可,局限于从文中找相关词语,不需要他们自己总结。
温故知新环节:
复述阿长与“我”之间发生什么事件,加上“我”的感想。
目的在于让学生掌握快速概括文意的能力,我还专门给出了如何答题的公式性示例,告诉他们划出关键词句,也就是有情感态度的词语,并进行简单的加工整理即可。
检查复习作业时我发现,很多同学只看到了事件,没明白是要概括事件,把非常细碎的事件罗列出来,也没有找出表达情感的词语,一方面是态度不认真,没听明白老师的意思,一方面也是能力问题,不知道该找什么词,什么词是表达情感的词语。
所以,我又专门解释了一下什么叫概括事件,比计划的3分钟复习导入多花费了3、5分钟的时间。
之后,给出的新课自主学习环节,列出5个问题,两个基础性了解题,3个阅读理解题:
1.联系上下文,结合课下注释,运用工具书查阅字词,解释词义:笺疏、震悚、图赞
2.根据文中介绍,结合辅读材料,找出:画着人面的兽、九头的蛇、三脚的鸟、一脚的牛、执干戚而舞的刑天、袋子似的帝江等“怪物” ,感受其神奇色彩。
3.思考:《山海经》跟阿长有什么关系? 文中找依据。
想象一下她是怎么买到“三哼经”的?
4.思考:“我”为什么会“震悚”?
(提示:联系上下文,文中找答案)
5.《山海经》跟“我”有怎样的关系?
给同学们7分钟的自主学习时间,看了下他们的学习情况,基本上没有在家预习过,很多同学都不知道从哪里入手去找问题,7分钟基本就是在阅读课文了。后来,我又给出了7分钟的合作阅读时间,这次,相对活跃一些,他们开始对问题进行讨论,相对还是比较热烈,但7分钟的时间一过,大部分小组只是讨论了第3小题,1、2题自动忽略,第4题有一个小组涉及,第5题没有一个小组达到做这题的程度。
之后,为了合理安排有效时间,也不让无效的展示浪费大家的宝贵课堂时间,我有选择的让准备比较充分的小组上台展示,遇到答题风格不着调的同学,及时拉回。比如,在谈到“我”为什么会“震悚”时,有同学从阿长的“切切察察”谈起, 完全偏离了问题的核心,我及时提醒:回答问题要注意就近原则,联系上下文,从文中找出震悚的真正原因是什么。首先,我一直非常渴慕得到一本《山海经》,但远房的亲戚疏懒,其他人又根本不告诉我,我自己又没机会出去买,出去几次,也都是关了门的,这些都说明了得到一本《山海经》对我来说是多么的困难。如此困难的一件事,我在阿长的询问下,不抱任何希望的随口一说,反而被阿长记在心里,即使不认识字,把《山海经》听成了“三哼经”,也想尽办法在回家的短短几天时间里,给鲁迅买回来他朝思暮想的《山海经》,别人能办却不办,或不肯办的事,大字不识一个的阿长却做到了,这样强烈的反差, 确实让儿时的鲁迅感到震悚。
由于同学们的理解情况不尽人意,加上预习不充分,对阿长的理解比较片面化,对她的语言表述不是很贴切,最后的整体控制基本是由老师提醒着讲解,讨论展示的时间又加长了,最后到同学们弄清楚这几个问题时,下课时间到了,老师的总结稍微拖延了两分钟。基本达成了教学目标。
我认为本次课较为成功的地方在于:
一、教案和课件准备充分,环节设计比较巧妙,层次深入,能够深层次挖掘阿长的内心和我对《山海经》的不同寻常的感情,进而理解我对阿长的复杂情感。
二、合作讨论和上台展示环节,调动了同学们的积极性。
自己自主学习时,学习能力比较差的同学找不到突破口,合作讨论时,倾听其他同学的见解,对问题的理解也深入完善起来。考虑问题也全面了一些。
三、运用想像环节,激发同学们的好奇心,活跃课堂气氛。
我设计了一个环节:想象一下,还原阿长问哥儿《山海经》的情景。
通过对话的形式,把原文:大概是太过于念念不忘了,连阿长也来问《山海经》是怎么一回事。这是我向来没有和她说过的,我知道她并非学者,说了也无益;但既然来问,也就都对她说了。
变成:
哥儿(自言自语):九头的蛇,三角的鸟……
阿长:哥儿,念叨啥呢?
哥儿:我想要本《山海经 》,可是没人理我……
阿长: “三哼经”是怎么回事?
哥儿:就是有绘图的一本书,咳,说了你也不懂,别问了。
阿长(自言自语):不就是个有画儿的“三哼经”嘛,让孩子想成这样!可怜的孩子,别人不买,回头我给你买去!
这样一来,同学们就会更加深刻的理解阿长对哥儿的关心和爱护,更能明白为什么只有阿长才会克服重重困难给哥儿买来有画儿的“三哼经”,而不是别人。
四、运用朗读环节,通过强调不同的词语,帮助同学们理解阿长买回《山海经》的情景。
这个情景,是通过朗读重点词语的形式帮助同学们理解阿长对哥儿的爱护之情的:
过了十多天,或者一个月罢,我还记得,是她告假回家以后的四五天,她穿着新的蓝布衫回来了,一见面,就将一包书递给我,高兴地说道:
第一遍:“哥儿,有画儿的‘三哼经’,我给你买来了!”
第二遍:“哥儿,有画儿的‘三哼经’,我给你买来了!”
第三遍:“哥儿,有画儿的‘三哼经’,我给你买来了!”
本次课需要改进的地方也不少。
根据听课老师的建议,以下几点还可以再完善一些。
一、以情感为线索提出问题,不要拘泥于我与“阿长”之前发生了什么事。
听课老师建议,本文的线索很清晰,就是作者对阿长的情感,如果从情感入手,根据作者对阿长的态度,引出“我”为什么会对阿长那么“憎恶”,由此引出阿长与我之间发生的各种事情,这样的问题提出又自然,同学们又感兴趣。所以,会提问题很重要。
二、关于阿长与《山海经》有什么关系问题。
其实这个问题没有答案,因为阿长根本不会去看《山海经》。但她又确确实实去给哥儿买了本《山海经》。我本来提出这个问题的目的在于:就因为阿长不识字,根本不会关注这样一本书,一个大字不识一个,连名字都没有的底层社会的保姆,却为哥儿买回来他朝思暮想极其渴慕的《山海经》,可见哥儿在她心中的位置和分量。
听课老师建议换个容易让学生理解的题目,于是我把这个问题的一个小环节拿出来,当做这个问题的主问题:想象一下,阿长是怎么买到“三哼经”的?这个问题的答案,同样能解决阿长与“三哼经”的关系问题,但比之前的问题,容易理解多了。
三、关于《山海经》与我有怎样的关系。
也是同样的问题,改成《山海经》对我有怎样的影响,会更容易理解一些。
四、关于拓展《山海经》对鲁迅的影响部分,没有展开。
由于课堂时间有限,只有40分钟,对我精心准备的《山海经》对我一生的影响部分,发挥不够充分,有些小遗憾,只有再上一节课,把这次课的缺憾部分补回来,给同学们一个清晰的完整的阿长,让他们跟随陆逊一起,感受仁厚慈爱的阿长对鲁迅的关心和爱护,祝福她在仁厚黑暗的地母里永安她的魂灵。
鉴于此,下次课,我会根据学情,把主题弄的再精简些,即使学生上课没有预习,留出充分的时间准备、讨论,一课一得,让同学们感到有所收获的乐趣,提高学习语文的兴趣,逐步提高上课的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