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学记》古为今用古义今解(3)

(2017-08-19 21:46:44)
标签:

随笔

杂谈

学记

分类: 01原创-教学心得

《学记》古为今用(3

【原文1】大学始教,皮弁祭菜,示敬道也。

【译文】大学开学的时候, 官吏要穿着礼服,备办祭菜,举行祭祀,为的是表示尊师重道的意思。

【感想】看到这段文字,头脑中第一反应就是《小王子》中狐狸所讲的“仪式感”。《小王子》里的狐狸对小王子说:“如果你驯服(驯养)了我,我们就互相不可缺少了。 对我来说,你就是世界上唯一的了;我对你来说,也是世界上唯一的了。”你下午四点钟来,那么从三点钟起,我就开始感到幸福。时间越临近,我就越感到幸福。到了四点钟的时候,我就会坐立不安,我就会发现幸福的代价。”

是啊,平凡的我们终日为生活奔波,平时的生活匆忙又平淡,仪式感似乎是个奢侈品,亦或是年轻小资的专利,可望可及却没了兴趣。

 但是,仪式感还是会不经意间伴随着我们不肯离去。孩子升学了女儿出嫁了儿子工作了老公升职了,开心快乐的事总是要 有刻意的形式来表现的。仪式感让我们感到生活的美好,感到付出的值得,感到收获的喜悦。仪式感让我们永远记住那个美好的时刻,那种难忘的体验。

想起某些先进的教学理念,要求师生平等相处,学生见了老师可以不用问好行礼,反而老师要放下架子,主动跟老师问好,美其名曰民主。一直不适应这种超前民主的做法,感觉尊师重道的形式被践踏,那为师的尊严在何处?

仪式感,我们需要仪式感。

【原文2】宵雅肄三,官其始也。

【译文】学生常常再三诵习小雅,为的是使他们从开头就培养做官的兴趣。

【解读】宵雅肄三  (肄yì:学习,练习)

《宵雅》肄三,指的是学习《诗经》中的三篇,分别是:鹿鸣、四牡、皇皇者华。《鹿鸣》描写的是君王宴请群臣的情景。诗中终洋溢着欢快的气氛,体现了殿堂上嘉宾的琴瑟歌咏以及君臣之间的互敬互融之情状。《四牡》描写某个公务缠身的官员驾驶四马快车奔走在漫长征途而思念故乡、思念父母的情景,以引导广大官员树立起敬业心;《皇皇者华》描写的是使臣领受君命出使四方的情景。

为什么上学的第一件事是让学生吟诵这三首诗呢? 这三首诗或者是君臣上下级和谐同心共宴,或是官员尽心竭力做好本职的故事。显然,是让学生们初步体验如何做一名优秀的官员,也就是以后怎么当官的体验。当官既要与上级同心,更要兢兢业业克尽职守。即使远在天边,没有上级看着,也要努力工作,更要与上级同心同德。

从中,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古代的教育就是“学而优则仕”,就是培养各级官员,让学生们树立一心当官的理想抱负。通过吟诵《诗经》来体会将来的职业理想,也就是通过榜样的力量去引导学生树立职业高理想。

【感想】模拟练习、温故想象、培养兴趣,是达到目标的最好方法之一。

 记得有人问一位体坛常胜将军:每次比赛前您紧张么?为什么每次看您站在赛场,都是那么胸有成竹呢?答曰:我每次比赛前都把比赛的所有流程都在脑子里过一遍电影,然后想象一下登上领奖台拿金牌的样子,就这样。

学习,是学生的主要任务,为家长学、为老师学,还是为自己学,目标不同,动力不同,学习的效果也大相径庭。为别人而学,没有学习的兴趣和目标,学起来被动无趣效果差,若是为了自己的追求而学,学习的目的是成就更好的自己,学起来就会有动力有兴趣,学习效果也会事半功倍。

且不说古人读书所追求的“学而优则仕”这个观点是否正确,单是这种为了达到能做官做好官的状态,《宵雅》肄三,初步体验做官的感受和做法,这种教学方法,还是非常值得我们去借鉴的。

【原文3】入学鼓箧,孙其业也。(孙:同“逊”。恭敬。)

【译文】学生上学,要按鼓声打开书箧,为的是使他们重视学业。

【感想】按照鼓声打开书箱开始读书,开始一种读书的仪式,把读书看做是一件神圣的庄严的事,我想在我的学生身上培养这种仪式感。

【原文4】夏楚二物,收其威也。

(夏楚:夏,同“槚” jiǎ,夏楚二木,制成戒尺,作体罚学生之用。)

【译文】大学里备有 教鞭,为的是维持整齐严肃的秩序。

【感想】又是仪式感问题。

老师要备有教鞭,并非体罚学生,而是为了维持整齐严肃的教学秩序,虽说现在教师不允许体罚语罚各种罚,不怒自威,让学生对教师产生敬畏感,还是有必要的,我之前盲目的想跟学生套近乎,结果有些学生上课不守纪律不遵守秩序,误把这种无序当做是对老师的亲近,掌握不好度,还是尽量避免的好。

【原文5】未卜禘不视学,游其志也。

【译文】卜禘:夏祭叫禘,禘前要卜问,故称卜禘。禘1)古代帝王或诸侯在始祖庙里对祖先的一种盛大祭祀:“王者禘其祖之所自出,以其祖配之。”(2)古代宗庙四季祭祀之一。(3)细察:“观者禘心。”

教官不到夏祭以后不去考查学生的成绩,为的是使学生得以按照自己的志趣从容学习。

【感想】周朝的教官多自由啊,夏祭以后才检查学生成绩,一年只有一次,周朝的学生多幸福啊,老师不干涉学生学习的情况,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志趣从容学习,这样的学习才更有乐趣,更有收获,更有成就感。这条对我们现代教育来说,只能是个美丽的梦想罢了。

【原文6】时观而弗语,存其心也。

【译文】教师对学生的学习经常加以检查指点,但不叨唠灌输,为的是培养学生自己用心思考的习惯。

【感想】对学生的学习指点检查,但不唠叨灌输,古人很早就懂得要让学生思考学习的习惯啊,时过千年,似乎我们现在的教育理念并不比古人先进多少啊。学生听不懂,不想学,老师苦口婆心、监督检查,一遍一遍的讲解,实在不会的先背下来,记住模型再说。填鸭式灌输让老师收获了学生高分的喜悦,可是一旦离开了手把手辅导的老师,进入新的环境,不会思考,不会举一反三,没有自制力,万般不适应,让学生很难适应新的环境,心理波动加大,成绩自然一落千丈,

【原文7】幼者听而弗问,学不踖等也。

【译文】年幼的学生只听不问,为的是使他们循序渐进地而不越级地学习。

【感想】填鸭式学习就像揠苗助长,无益于学生的健康成长,低年级的孩子,多读多看多走路,生活就是孩子学习的大课堂,孩子们在读书中思考,在走路中思考,在生活中思考,见贤思齐,润物细无声中,让孩子自己慢慢体会学习。

【原文8】此七者,教之大伦也。

【译文】这七件事就是大学教育的基本纲领。

【感想】一说到伦,我就会想到“伦理”所以,《学记》中出现单独的一个“伦”,很让我不知所措,不知该如何翻译,赶紧上网再查一下:伦,同类同族之人的条理、顺序。 (1)本义:,类 《说文》人伦并处。--《荀子·富国》儗人必于其伦。--《礼记·曲礼下》毛犹有伦。--《礼记·曲礼下》廉颇赵奢之伦。-- 汉· 贾谊《过秦论》  伦辈(伦匹,伦党,伦伍);伦序(流辈;等类);伦表(流辈之上);伦品(等类品第);伦侯(秦爵名。与列侯相类而无封邑);伦望(流辈中的声望);伦族(所属之族)(2) 条理,顺序

大伦,那就是大的类别,引申为基本纲领。

教书能做到以上7 点,也算是达到了教书的基本要求了吧。这么困难的7项要求,能做到3点就不容易了,恩,吾生也有涯,吾学也无涯。

【原文9】记曰:“凡学,官先事,士先志”,其此之谓乎。

【译文】古书上说:“在教育这件事上,教师的责任首先在于尽职,学生的责任首先在于立志”,就是这个意思吧。

【感想】周朝的教官首先要求尽职尽责,学生则要求先立志。教师是成年人,做到尽职尽责很容易,学生立志,这个要求比较难。教知识相对容易,理解了记住了会写了考试能做出题来,这些有据可考的东西可以量化为老师的业绩,立志这事儿比较虚拟,成绩好的孩子一定会有志向?有远大志向的孩子分数一定会高么?未必,而且,志向也没法考核啊,所以,为了达到考核的老师更多的是关注学生的分数,至于志向如何,是否有志向,更多的人不会关注这些。古人的思想尚且比我们走的远,这是教育的创新还是退步呢?

【原文】大学之教也:时教必有正业,退息必有居学。不学操缦,不能安弦;不学博依,不能安诗;不学杂服;不能安礼。不兴其艺,不能乐学。故君子之于学也,藏焉修焉,自焉游焉。夫然后安其学而亲其师,乐其友而信其道,是以虽离师辅而不反也。兑命曰:“敬孙务时敏,厥修乃来”,其此之谓乎!

【译文】大学进行教育的办法是:在规定的时间进行正课,休息的时候也有种种课外作业。因为课外不习杂曲,课内就学不好琴瑟;课外不习歌咏,课内就学不好诗;课外不习洒扫、应对、进退等杂事,课内就学不好礼仪。总之,如果不提倡课外技艺,学生就会学不好正课。所以,善于学习的人,学习的时候努力进修,休息的时候尽兴玩弄杂艺。这样,他们才能搞好学习,亲近师长,乐于交友,坚持信念,日后离开师友也就不会违反师友的教诲了。《尚书·兑命篇》说:“唯有重视学业,按部就班,及时努力,学业才能有所成就”,正是这个意思啊!

【注释】①操缦:杂乐。②安:善于。②博依:音律,亦作比喻讲。④杂服:各种礼服,亦作洒扫应对讲。⑤厥修乃来:他的学业就会有成就。厥,他的;修,所修之学业。

【感想】劳逸结合,文理交叉,一张一弛,周朝的教育方法还真科学啊。

课上认真学正课,休息时也要纵情玩乐,万事相通,万物一理。如果家长以课外活动和娱乐影响学习为由,剥夺你的爱好,可以拿此文来讲与父母听。当然,前提是,你要明白:正课永远是主课,娱乐休闲不能喧宾夺主,占用了正课的时间,这才是科学用脑、理性思考。 如果同学们真的懂得了这个道理并会应用到平时的学习和生活中,这是老师的大幸,家长的大幸,更是孩子们自己的大幸!

【原文】今之教者,呻其占毕,多其讯言,及其数进而不顾其安。使人不由其诚,教人不尽其材。其施之也悖,其求之也佛。夫然,故隐其学而疾其师,苦其难而不知其益也,虽终其业,其去之必速。教之不刑,其此之由乎!

【译文】现在的教师呢,只知道朗读课文,大量灌输,只顾赶进度,不管学生能不能接受。他们不考虑学生的内心的要求,不能使学生的才智得到充分的发展。他们进行教学的办法既不合理,提出的要求也不符合实际。以致学生厌恶学习,怨恨师长,只感到学习的困苦,不知道学习的好处,即使勉强结业,很快就忘得一干二净了。教育没有成效,原因就在这里!

【注释】①呻其占毕:朗读课文。呻,朗读;占,同觇(chan),注视;毕,竹简,古代的书是刻在竹简上的。②及:急迫。③数:读朔,次数频繁。④悖:违背。佛,拂逆。⑤隐:痛恶。疾:怨恨。刑:成功。

【感想】根据学生的水平循序渐进,因材施教,教书才更有成效,学习才更有收获的乐趣。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