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京剧《大探二》随笔

(2017-07-03 14:31:20)
标签:

杂谈

大探二

剧评

分类: 02原创-随感杂谈
京剧《大探二》随笔

我家的传统很有意思,年轻时,老妈喜欢看戏,花花绿绿的衣服,咿咿呀呀的唱腔,老妈看的是如痴如醉,老爸不屑一顾:磨磨唧唧的什么意思!后来,生活好了,家里有电视了,电视上有专门的戏曲台了,老妈迷上了相声小品各种肥皂剧,戏曲反而不喜欢听了,倒是老爸,莫名其妙的,开始喜欢上看戏了。这两人的变化挺有意思的,如今都是七十多岁的人了,老妈依旧不喜欢看戏,理由一如老爸年轻时所言:磨磨唧唧的什么意思!

不知是京剧确实精彩还是年龄大了受到老爸感染的缘故,我竟然也不烦京剧,而且发现京剧还挺有味道的。但基本上都是陪老爸在家看戏时偶尔看了几场,感觉也还可以。在京也看过几场,6月30日周五晚,抢了一张10元的惠民票,赶去青蓝剧场看了场《大探二》。
其实,我不知道《大探二》是个什么东东,就觉得想给自己普及一下戏曲知识,欣赏一下我们的国粹。10块钱的惠民票着实便宜,既然抢上了,又是美好的有情调的周五晚上,去欣赏一场国粹也不错。而且,之前看的《浮生六记》就很不错,相信《大探二》也不会让我失望。
京剧《大探二》随笔
虽说京剧看得少,但很多京剧也是知道大概的故事情节的,这个《大探二》着实不太清楚,赶紧做功课,网上一查,原来《大探二》是《大保国 探皇陵 二进宫》的简称。 不看戏的人不知这部剧好像很有名呢,故事讲的是明初的一场皇位夺权之争。(故事情节是网络摘抄)
明初,皇帝驾崩,太子年幼,太子之母李艳妃暂理国事。李艳妃之父李良起意篡位,定下一计:约定暂代皇帝,等太子长大成人再还政。李妃欲从之,李良又命文武百官签字画押。老臣徐彦昭识破奸计,出面阻止,并号召其他官员拒签,但只有兵部侍郎杨波支持徐延昭。朝堂上,徐杨二人力谏不可让位,李妃不从,将二人赶出朝堂,声明永不录用。李良原形毕露,将李艳妃打入冷宫。徐彦昭夜探皇陵,在先王灵位前感慨万分。杨波数子领兵勤王。徐杨到冷宫救出李妃。


6月30号的京剧好像名角荟萃,扮演李艳妃的女主刚一上场,还没开口唱呢,观众席上就开始鼓起掌来了,不知情者莫名其妙,甚至有些反感。但一张口开唱,发现确实唱腔优美,值得鼓掌集赞。后来李良上场,掌声就稍微少了一些,接着是相国徐彦昭上场,个子不高的大花脸,气场很足,又是热烈的鼓掌,到兵部侍郎杨波上场时,掌声比李艳妃上场时还要热烈一些,后来一查,好像这三个都是名角。听戏的人喜欢听角,这种看人听戏的风气还真是听戏人的特色。咱这非戏迷大多是冲着故事来的,人家是冲着名角来的。不过,这也变相的让非戏迷知道了哪些演员是角,可以有目的的好好欣赏一下。表演者有中国戏剧梅花奖得主:马力、京剧表演艺术家苏坤、优秀京剧青年演员王宇航,但没有具体介绍谁扮演的什么角色,对于外行人来说,谁是男是女都不清楚,这点,宣传方做的不到位。
故事的节奏很紧凑,一开场就是李艳妃对父亲请求让位几年的要求有些不情愿,但为了江山稳固,让儿子能平稳坐上皇位,违心的答应了父亲,但丞相徐彦昭和兵部侍郎杨波强烈反对时,出于血缘上的信任感,她对两位的反对意见从开始的轻描淡写的反对到最后的义正言辞的拒绝,真是针锋相对波峦迭起。
后来,李艳妃被父亲逼入冷宫,也是通过李艳妃的幽怨 的唱词中表现出来,干脆利落不拖沓,戏词真是精简概要的很。不过,这种精简通过拖腔拉调的唱腔加以延长,显出了一种别致的简词长腔美,很有韵味。
大探二感觉没有特别的主角,李艳妃 、丞相徐彦昭、兵部侍郎杨波的戏份都不少,可以说是各分秋色,不相上下。故事很有趣,尤其是最后李艳妃暗自垂泪,两位忠臣装作不知何故,又把当初李艳妃堵塞他们的话原封不动的扔过来很有喜剧色彩,但整体来说个,该剧又不是喜剧。
有点不明白的是,兵部侍郎杨波的父子兵到底有多少,能够抵挡住李良的叛军势力?而且,杨波其中一子是小丑打扮,长相还颇为老道,开始还奇怪呢,这个是什么角色?小丑打扮,又老又胖又不活泼,居然还是面相颇为年轻的老生杨波之子,着实不像,杨波的另一子是个年少将士打扮,这个可以理解,就是这个老年的胖小丑,真不像是风流倜傥满脑忠臣思想敢作敢当又颇有心计的杨波之子。算个小疑点吧,有机会跟资深戏迷们请教一下。
京剧《大探二》随笔
有幸坐在第二排靠右边的位置,前面正好是字幕,可以较好的看到字幕解说。不过最让我开眼的,还是戏台右边的演奏队。开始我是不会注意到这些伴奏乐队的,觉得他们就是伴奏,能出啥彩 呢。可是,我突然发现,有时,演员并没有唱戏,观众还是给以热烈的掌声,开始还没明白怎么回事,后来发现中间大段的伴奏中,尤其是二胡伴奏,伴奏演员非常投入, 估计大家的掌声是给这位拉二胡的小帅哥的。果然,后排陆续有多位戏友到前面来给演员拍照,然后有换个角度,专门给拉二胡的小帅哥拍照,由此,我又得出结论:这个拉二胡的估计也是个演奏名角。
不过,我更关注的是他背后被汗水浸湿的衣服。这位二胡小哥一边卖力的拉着二胡,头也随着曲调有节奏的晃来晃去,晃到非常忘情之处,好像台上表演的不是那些京剧演员,而是他本人。这种忘我的表演让我感觉也被代入其中了,观众席上又有了热烈的掌声,这掌声是给他的,看来,大家关注的角色还真挺多啊。
京剧《大探二》随笔
两个多小时的京剧下来,演员们邀请他也上台,看来,这位二胡小哥确实也是个角,这时看到他的正面,还真是挺帅气啊!可是,再看看他的已经湿透的后背,你会深深感动: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人家如此努力,不红也没道理。
不说了,真是不懂戏剧的人,感觉没啥可评论的,就是看故事了,听唱腔了,故事挺好,唱腔挺美,二胡拉的也很棒,点评完毕。
补充一点:老说国粹没人看,关键还是价格高,若是10元普及戏,保准场场都满园。待到大家成戏迷,适当调价亦可行。
京剧《大探二》随笔

京剧《大探二》随笔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