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中考分区阅卷随想
(2016-07-04 08:48:26)
标签:
杂谈随笔北京中考 |
分类: 01原创-教学心得 |
北京中考分区阅卷随想
这几天北京中考分数一公布, 对于初中语文老师来说,比获知高考分数更为震惊:今年的中考,海淀区的最高分获得者是来自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分校的刘启桐,为578分。丰台区的最高分是来自北京市第十二中学的姜海洋,获得580分的全科满分。也就是说,语文居然能满分!这样的分数,让我们语文老师情何以堪啊!以后家长和领导就会说了,谁说语文不能考高分,孩子语文不好,就是老师的问题,你看人家都考满分了,学生语文分不高,就是你们老师教的有问题!
除了分数带给我的震撼,还有一点我刚刚了解到,北京中考阅卷是分区阅卷的,也就是说,海淀的学生海淀老师判卷,朝阳的学生朝阳老师阅卷,这样一来,就有点微妙的味道了。
众所周知,出于社会各界,尤其是教育界对分数的关注和各区之间的暗自较量,阅卷的松紧程度也能决定考生的分数高低,有的可能出于面子上的好看,阅卷尺度放得很宽,不管是否符合标准,只要差不多,就给高分,经常出现分数畸高的情况,看起来皆大欢喜,实际上是对辛苦学习同学的一种不公正的对待,分分分,学生的命根。有的同学寒窗苦读九载、冥思苦想博采众长,辛辛苦苦写了洋洋洒洒一大卷,跟某些平时不努力、马马虎虎答卷,明明一道题的解答有两分之差,可能阅卷老师觉得都差不很多,字也写得挺漂亮,那就给一样的分数,就让后者有点投机取巧,这对前者考生确实有些不公,而且,不同区县之间可能会有暗地里的比较,自己分数低了,面子上不好看,可能大家就心照不宣的集体往上分数,导致分数有各种水分掺杂其中。
每次中考分数下来,社会上的人会通过分数的高低来确定谁家孩子好,进而通过孩子所在学校,推测哪个学校好,然后根据学校所在县区,推测哪个区的教学质量好,然后根据自己所得的所谓大数据确定自己的孩子将来去哪个区上学,哪个学校上学。为了让孩子获得更好的学习资源,可谓是削尖了脑袋也要挤进所谓的重点区县重点学校,这样又会把教学资源朝着分高的地区和学校倾斜,导致教育资源越来越不平衡。这样的思维和行为不仅对其他孩子不公平,对其他区县也不公平。众所周知,每个老师从毕业参加工作,分配到不同的学校,本身大家是没有太大区别的,因为进了不同的学校,不同的要求和待遇,生源也良莠不齐,尤其是朝阳区,可能一个学校一个年级几个班都不足十个北京生源的学生,其他孩子大多是来自外地的务工人员的子女,孩子的基础差习惯差,辛辛苦苦培养了一两年,稍微有点起色的孩子又纷纷转学回老家参加中高考,学校主要以教学分数作为衡量老师水平的各种指标,这样一来,老师之间的差距也越来越大,谁之过?朝阳老师真的比不过其他区县的老师么?客观条件太局限,可是,考核又不会客观衡量这样一些外在因素,好像海淀的老师就是会教,东西城的老师就是会讲,来个老师全市大轮换,换一拨学生来看看,大家的差距究竟有多大?
还听说,今年的中考,原则上各区县之间的生源不能随便流动,这是为了保证优质生源不要流向集中的几所重点高中,名义上是为了教育资源平均化不要搞集中,但是大家公认的,就是很有限的那么几所重点高中,有的学生包括家长,为了考入重点高中,宁可复读一年,浪费不该浪费的青春,重新学习已经学过的知识,就是为了考入所谓理想的中学,最终是为了考入理想的大学,这样的观点更是加剧了教育资源的不平等。
教育是立国之本,谁都会说,但我们要教育出什么样的学生?正式的说法是要进行素质教育,提高全民的素质教育水平, 尊重学生主体性和主动精神,注重开发人的智慧潜能,注重形成人的健全个性为根本特征的教育。可是,目前来看,素质的评价,还是通过分数的高低来权衡。不论是中考还是高考,在目前的中国,都不可能在短期内取消。分区阅卷,分区入学,看似公平公正,本质上,若不取消高考,还是教育资源不平等的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