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教学内容分析(上)
(2015-02-27 21:17:49)
标签:
教育语文 |
分类: 01原创-教学心得 |
仔细阅读了于保东老师的文章《记叙文教学内容的确定要五步走》http://blog.sina.com.cn/s/blog_c2403d890102vath.html,深受启发,继而产生了立马用之实践的想法。
所谓教学论文,基本上是取之于文(这里的 “文”,特指语文教学中涉及到的各种课文、阅读理解题中的小文、作文、课外名著阅读等),用之于文,于老师的观点是从多年的语文教学中归纳总结出的记叙文教学方法,是对多年教学的一种心得体会。鄙人教学经验尚且不足,学习于老师的文章,恰好可以用演绎的方法,把于老师的文章内容用于实践教学,正好用在我颇为喜欢的一篇文章《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之中,可谓借花献佛,借笔生辉,做一个踩在巨人肩膀上的矮子,还是一个相对比较聪明的矮子:)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鲁迅先生所著的一篇著名的散文,自己上学时已经学过,当时是非常机械的跟着老师的思路,学字词划段落写段意归纳中心思想,优美的文章被机械的讲解拆卸的七零八碎,实在没有美的享受。以后没有了升学的压力,再来细细阅读,愈来愈能发现其中的美,但如何系统的把这样的美文在应试教育的现状下既能让孩子们应付了考试,又能在学习中体会到文章的纯美,现在就让我循着于老师的观点,一一付之实践教学中。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一篇散文,也可以说叙事的记叙文,记叙文都有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六要素。每次授课,我都要求学生先看题目作者和出处,从最基本的材料中得出文章的体裁、作者风格和写作背景等。对于本文,文章的题目“从...到...”的风格明确的告诉我们是谁、在哪里、什么时间、大概做了什么事的基本问题,而且还是两个有鲜明特色的地点——百草园,玩乐的地方;三味书屋,学习的地方。
文脉是贯穿全文的结构主线,依旧从文章的题目着手,很轻松就能找到本文的思路有两条,百草园和三味书屋,而且有鲜明的时间和空间顺序,从整体上帮助我们更好的理清了文章的思路和脉络。
从....到....,中间肯定有个过渡段或过渡句,如何进行不着痕迹的顺利过渡,使我们让孩子们整理文脉时着重强调的一点。这里就要联系之前学过的过渡句、过渡词,结合文章的题目,快速浏览,找到关键的过渡段,完整把握文章的脉络。
在此基础上,理清文章层次上的脉络,找出每层的关键词句,主要事件,更好的理解整篇文章的内容。本文题目中出现的两个地点“百草园”和“三味书屋” 明确表明文章是按“百草园”在前,“三味书屋”在后的时间和空间顺序来写的,之所以分成前后两部分,必定有明显的不同,不同的内容,不同的感受,不同的经历,但有一条应该是贯穿全文的主线,那就是作者对童年生活的无限依恋和怀念。有了这样的主题和主线,孩子们就不会迷失在对两个地点的针锋对立中不能自拔。
三、品味语言,悟意审美
鲁迅虽然是学医出身,文学功底相当深厚,用词精简、准确、生动、恰当,不失为一代语言文学大师,这也体现了他扎实的文言功底在白话文写作中的相得益彰。
鲁迅先生的文字朴实亲切、轻松活泼,尽管对待敌人时,他的文章像匕首,对待天真可爱的童年,作者也会回归童趣,用生动的文字表现童年生活的可爱、童真情趣的可贵。本文中第二段尤其是要重点跟孩子们介绍的品味内容。
“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就有无限乐趣。”作者用这样带有强烈情感色彩的大排比,写出了作者对百草园的无限热爱。也许大人眼里是荒草的百草园,在儿时的鲁迅眼里,确实是他的乐土。
“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翻开断砖来,有时会遇见蜈蚣;还有斑蝥,倘若用手指按住它的脊梁,便会拍的一声,从后窍喷出一阵烟雾……”这样拟人化的生动的小昆虫小动物的描写,又让我们看到一个小孩子时期的鲁迅先生,他那柔软的心底那份热爱自然、向往自由的童真童趣。
还有经典的闰土父亲冬日在百草园捕鸟的情景,作者用词准确、鲜明、生动,用 “扫开、支起、撒些、系、牵、看、走、拉、”等一连串的动词,清晰、准确地写出捕鸟的全过程,表现了儿童好动的性格和捕鸟时专注及罩住鸟的快乐。
类似的例子举不胜举,老师领讲第二段的其中一部分,再由孩子们自己去体会、欣赏和发现, 希望这样的讲解能让孩子们从孩童的角度真正了解孩子的快乐和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