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plun
plun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209
  • 关注人气:206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睡前聊一会儿】朋友圈倦怠症,你有吗?

(2017-08-22 22:59:21)
标签:

杂谈

​睡前聊一会儿,梦中有世界,大家好,先普及一个微信新功能。如果你用的是苹果手机,打开最新版本微信,点击“设置”“隐私”会发现,新增加了一个“不常联系的朋友”选项。点进去,可以查看“半年内无单聊”“无共同小群”“半年内没有回复过他(她)的朋友圈”这三类被“冷落”的好友,并对他们进行删除、屏蔽等操作。

https://wx2/large/6e142e12ly1fisw1m5h4uj20zm0v847r.jpg

​为什么要搞这个功能?本君揣测,首先是为了便利,可以让用户精准、高效地管理自己的朋友圈。然而也有另一种解读:微信不得不这么做,因为越来越多用户开始关闭朋友圈,原因是朋友圈中充斥着大量用户并不关心的垃圾信息。信息过载,导致真需求被淹没了。只有帮助用户清理朋友圈,才能把用户留下来。

这种解读恐非空穴来风。《中国社交媒体影响报告》显示,认为社交媒体给生活带来积极影响的人从65%下降到61%,特别是“90后”群体中,31%的人认为“社交媒体让我空虚浮躁”;34%的人认为“不能集中注意力”;39%的人声称已经关闭了社交媒体的推送提醒。我们不禁要问:社交媒体倦怠症来了吗?社交媒体时代要过去了吗?

实际上,做出这样的判断仍然是困难的。尽管身边一些朋友确实关闭了朋友圈,一些人痛斥社交媒体的弊病,但不得不承认,社交媒体与我们生活的联系,恐怕比任何时候都更加紧密。因紧密而产生依赖,因依赖而产生倦怠,虽然倦怠却又不得不依赖,这种一体两面的关系、这份难以割舍的情缘,不正精确刻画着人们对手机、对网络、对社交媒体的复杂感情吗?

问题的关键,还不在于捅破依赖与倦怠之间的窗户纸,而是要思考:在技术主导的互联网时代,人类的社交到底走向何处?人与人的关系又当如何界定?

人是社会的动物,社交是人的基本需求,这点古今皆同。互联网、社交媒体的出现,本质上是为满足这种需求提供了一种工具。它的最大优点,就在于高效率: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数字化、信息化,并建立广泛的、触手可及的连接,在虚拟空间中大大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然而它的最大缺点,同样是高效率:由于可以随时随地获取信息,反而把我们的时间切成了碎片;由于可以线上联系,反而让我们忘却了面对面交流的那份真诚与亲切。

因此,当有些朋友抛弃了功能强大、内容丰富的社交媒体,我们就能理解:追求效率的社交只是人与人关系的一个面向,而交往中伴随的眼神交流、语气的变化、真挚的感情、乃至空气和氛围等等,才是人类最真实、最本真的渴望。

在这个意义上,所谓“信息过载”等现象,实际上都不能构成互联网时代真正的社交焦虑。因为信息过载不过是信息太多了看不过来,随着识别技术的发展,终会解决。真正的挑战却在于:那些技术无法解决的问题,我们该如何应对?或者说技术本身存在的风险,我们该如何避免?从这个角度讲,无论是社交媒体留下的“线下感情空白”,还是人工智能或克隆技术对人类伦理的挑战,不都是同一个更为深刻的时代命题下,不同的方面吗?

这正是:工具连通你我他,感情联通才到家

​​​​​​​​​​​​来源:人民日报评论微信公众号(rmrbpl)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