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锐评】《爱乐之城》:思考电影市场的更多可能

(2017-02-26 22:48:58)
标签:

杂谈

在2017年年初的中国电影市场中,《爱乐之城》是一例有些特殊的存在。

一方面,它或许是今年以来登陆国内院线的“含金量最大”影片:威尼斯电影节金狮奖加影后,金球奖音乐喜剧类最佳电影加影帝、影后,追平历史纪录的获奥斯卡14项提名……说其在眼下的国际影坛风头无两,并不夸张。它在国内豆瓣、猫眼等影评平台上也收获极好口碑,许多素来挑剔的影评自媒体对其亦是褒多贬少。另一方面,其刚刚突破2亿的票房,在动辄破10亿的大片面前,似乎又有些拿不出手。

“带给观众感动的同时,也有观众感到些许尴尬和不适。”正如有影评人所评价的,《爱乐之城》在中国究竟是“成了”,还是“没成”,莫衷一是。但有一点是肯定的:它成功吸引了人们的注意。作为一部非商业大片,而且是在国内几近冷门的歌舞片,其票房虽只有2亿左右,却已经打破了国内歌舞片的票房纪录,这个成绩也超乎了不少业内人士的预料。

有人可能还记得,2013年,歌剧电影《悲惨世界》携奥斯卡奖声势登陆中国,影片汇集休•杰克曼、安妮•海瑟薇等中国影迷熟知的名角大咖,在全球狂收超4亿美元票房,最终却以国内6000万票房铩羽而归,几乎没有在舆论场掀起什么浪花。“国内电影市场对歌舞片,尤其是西方歌舞片水土不服”,几成定论。经过三年多的沉寂,面对《爱乐之城》取得的成绩,人们很难不去思考:当受众观影需求日益多元,以歌舞片为代表的类型片,如何产生“以小博大”的效果?其究竟还有多少尚待开发的市场潜力

随着市场“蛋糕”不断做大,过去受众较少的类型片,如今也能靠口碑撑起几部“爆款”。而与之并存的,则是遇到热门片种一拥而上,各界红人跨界执导等各种现象。一些创作者只顾着跑马圈地,忽视了对影片质量的追求和把控,导致许多类型片和电影元素被过度消费。当“国产特效大片”开始令观众踟蹰,当“国产恐怖片”被观众视为“烂片”的代名词,人们对优质文化产品的供给需求无疑比以往更加强烈。从这个角度来看,《爱乐之城》引发的关注,其实代表了小众类型片所蕴含的新的可能性

这让人想起受观众热捧的电影《西游记之大圣归来》。它的出现,令许多人开始重新思考国产动画电影的市场未来。2016年上映的《大鱼海棠》,虽然故事情节毁誉参半,未能再现《大圣归来》的票房奇迹,但在制作层面却也告别了粗糙之感,可以说是重新定义了国产2D动画制作水准的高度。这也说明,只要创作者敢于把标杆往高处立,观众自然会报以应有的关注与尊重。同样的,如果今后我们有机会看到更多制作精良、内涵丰富的歌舞片,那里面应该有类似《爱乐之城》这样的话题电影的激励功劳。

今天,我们还不能仅因为一部电影,就断言歌舞片的春天已经到来。但电影产业类型多元化、市场细分化的大走向,可以隐约窥见。《爱乐之城》提供了一个“开始思考”的绝佳契机,毕竟一个健康、完善的产业,终究会是丰富而多元的,这值得所有观众和从业者期待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