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德国难民问题,纠结在哪儿?

(2016-12-24 22:40:49)
标签:

杂谈

​伪造年龄,以无陪护未成年难民申请者身份进入德国,在申请被拒后成功持容忍居留证件,继续生活在德国,并极有可能是在德国难民营内被极端组织“伊斯兰国”分子极端化。柏林卡车恐袭案发生后第三天,警方公布了嫌疑人阿尼斯•阿姆里的身份。

从维尔茨堡火车砍人案,到罗伊特林根街头砍人案,再到安斯巴赫音乐会爆炸案,2016年,这些暴力犯罪事件的嫌犯,多为难民或难民申请者。尽管有关当局一直强调,这些都是混入难民群体的个案,不要以偏概全地对待,然而恐慌之下,“难民”“恐怖主义”这两个词在民众心中的关联,愈发显得微妙

开放边境,难民大量涌入,但核查机构人力严重不足,给恐怖分子可乘之机;恐怖袭击爆发后,增加社会不安全感带来,民众易迁怒于政府的监管不力,给了右翼民粹势力抬头的土壤;面对支持率走高的右翼民粹党派,人们又开始担忧“新纳粹”卷土重来,反对实行严格的难民监管,反对建立难民隔离区……“难民潮”“恐怖袭击”“右翼抬头”,2016年德国乃至欧洲面临的三大危机,开始纠结为一个周而复始的死循环

事实上,德国八千多万人口中,约21%有移民背景,在柏林,这一比例更是高达四分之一。移民德国,是为了过上更好的生活。面对那些为了求生逃往德国的难民,理解和同情的声音并不在少数。以调查新闻闻名的《明镜》周刊,曾在卡车恐袭案后发表评论,称“欢迎移民的政策是对的,是人道主义的责任;只有制造恐怖的那些人是罪犯,而不是某个族群或群体”。然而从何时起,难民问题成为了撕裂社会共识的创口?谈论难民时,人们究竟在谈论什么?

发生于2015年底的科隆性侵案,或许是部分德国人对难民态度的转折点。西德广播电台在11月底的一档节目中,邀请了数位民众就难民话题发表看法。在如此重大的事件前,德国主流媒体为了防止人们迁怒于难民群体,集体“失声”三天。在此前令人唏嘘的“弗莱堡奸杀案”新闻发布现场,发言人也是在记者的连续追问下,才被迫承认犯罪嫌疑人的难民身份。“科隆事件过去一年了,当时涉及的多起案件不了了之。当我们希望严惩那些罪犯时,媒体却又在强调善待难民。仿佛身为难民的不幸能为犯罪开脱。”一名现场观众如此解释他为何对难民话题产生了厌恶、逆反心理。

有政治学专家指出,“这一心理很容易被右翼势力利用,成为他们竞选拉票的手段。”在已经过去的几个联邦州选举中,可以明显感到:传统大党的支持率在下降,相反,右翼民粹党派支持率急速上升。而在9月的柏林大选中,反对难民政策的德国选择党首次参选,就获得了14.2%的支持率,只比第二位的基民盟少了3.4个百分点。

没有人希望因为战乱而流离失所的难民无处安身。事实上,难民潮伊始,欢迎难民也是民众的主流心声。不过,从媒体报道来看,动辄贴上“极右分子”的标签,似乎成了一种惯常的操作手段,尽管被点到的这些人可能只是想发发牢骚。“政府和媒体应该反思,有多少人是因为民意得不到代表,找不到合适的申诉途径,而被迫走上了越来越‘右’的道路。”正如学者强调的,“所有引起社会撕裂危机的根源,只有一个,那就是传统政治文化和制度,偏离了民意。”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