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读到一个故事。日本木工大匠秋山利辉,73岁了仍在亲手教授学徒们怎样使用工具。这位大匠27岁时开办“秋山木工”学校,培养的诸多一流工匠行走全球,实践着“守破离”的匠人哲学。“守”,坚守传统;“破”,创造性转化; “离”,开拓新事业。而秋山利辉身体力行的,就是将外在的技术转化为内在的德行,因为这是一个匠人的“天命”。
这让我想到连日来刷屏的两位演员。一位是演了近40年的老演员李雪健,一位是在《琅琊榜》《伪装者》等电视剧中表现出色的青年演员胡歌,他们在第28届中国电视金鹰奖颁奖晚会上的感言,在社交网络赢得了同行和观众的广泛赞同。三度捧得金鹰奖的李雪健表示自己要“认真搞创作,好好的为大家服务”,获得两项表演奖的胡歌感慨“艺术需要创新,敬业精神需要传承”,在不同的人生纬度上阐释了“演员”二字的分量。他们真诚朴实甚至有些笨拙的表达,击中了很多人心中的那根弦。
中国人讲“言为心声,文如其人”,向来把为文与做人并举。明代的王阳明说 “故立志者,为学之心也;为学者,立志之事也。”他把“志”置于无上的高度。这个“志”决定了人的品格,人生的质地。对秋山木工而言,这个“志”就是尊重每一棵树、每一块木头,通过自己的双手,发掘和张扬每一处条纹和肌理的美感,赋予其独一无二的生命力。对演员李雪健而言,这个“志”就是把演戏当做安身立命之所在,尊重每一个镜头、每一个流程、每一个合作者,通过自己的表情、肢体与语言,展现生命的无数种可能,赋予人性更为宽广的维度。要成为一流的木工也好,一流的演员也罢,道理其实是相通的。在“守破离”的背后,实质是对纯净人格与纯粹人生的追求。
还是在金鹰奖的领奖台上,胡歌寄语台下的师弟师妹:“做一个纯正的演员,把演戏当做一个简单的事情,你会取得更多的开心”。做一个更简单更纯粹的人,就是我们心中的那根弦。在这个五光十色的时代,不无所动、不忘初心并不是那么简单。名与利,浮华与躁动,就如同生长在每一个人身体里的骨刺。这一生会有才华奔涌之时,也一定会有萎靡和低沉。而在人生的这场长跑中,我们并没有任何快捷键,一按下去,一切诱惑便自现原形,一切难题便迎刃而解。
但,风吹不到根深的大树。一棵小苗,何以成为参天大树?因为它只有一个念头,向着太阳,向着苍翠,不断地伸展、攀援、绽放。唯一的这个目标,成了为它遮风挡雨的华盖,让它无暇顾及其他风景,让时间在叶子后面闪闪发光。你看,那些戈壁滩上的胡杨木,那冬日里郁郁葱葱的松柏,那迎着风雨摇曳的翠竹,之所以站成了永恒,就是因为它的纯粹,它的信念。英国作家萨默塞特·毛姆说: “任何一把剃刀都自有其哲学。”再微不足道的事情,坚持下来也会有正向的价值。“此心安处是吾乡”。这可能就是简单纯粹的意义。
然而,这会是理想主义者的一厢情愿吗?本届金鹰节上的观众投票给出了坚定的回答。一辈子认真演戏却并非流量偶像的李雪健赢得了700多万张票的支持,虽然屈居人气榜第二,但观众以最直接明了的方式做出了选择。700多万张票的背后是同样的价值认同:观众并不需要简单地迎合和喂养,好好演戏、好好做人,无论何时总会赢得观众的喜爱。演戏如此,做事亦然。这就是千钧的现实之力。
风总会吹过田野的,不如就做一棵树,站成永恒。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