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春风得意,好马奋蹄。各地马拉松赛事达达作响。然而,有新闻报道称,2万人参赛的武汉马拉松有4300人受伤,竟至药店存货卖光。不久前,同样两万人参赛的广东清远马拉松,有1.2万人次接受治疗。尽管统计口径计入了重复治疗的参赛者,但大面积伤病背后的问题,也值得重视。
马拉松比赛风行,凭借了全民健身的好风,也是国内社会经济发展、与国际体育事业接轨的结果。对大多数参赛者而言,择一城跑马,不仅挑战了自我,也能与跑友共进退,对于不少跑友而言,搜集一块马拉松奖牌,比攒一顿饭局更有意义;而“脚踏实地”丈量一座城市,不仅领略了当地风光,更是留下了难以忘记的“身体记忆”。
然而,跑一场马拉松毕竟不是看一场彩色电影,吃一次烛光晚餐,仅仅靠“初生牛犊不怕虎”是不够的,没有充分的赛前训练与准备,不仅很有可能遭遇伤病,甚至可能猝死。尽管当前跑马很“潮”,但归根到底,马拉松不应该仅仅是“时尚”。你适合打太极,我擅长马拉松,本来就是因人而异,简单的攀比并不可取。即使对有能力者,如果不能做到不忘初心、量力而行,也会脱离运动健身的正轨;而如果不能科学理性、循序渐进,不仅无法“快马加鞭”,反而可能“人仰马翻”。对于一场马拉松比赛中多达八成以上的伤病案例是肌肉痉挛,有专家就表示,“反映出的正是跑友科学跑步知识不足的现状”。
随着对马拉松赛事审批的放宽,越来越多的城市对马拉松敞开胸怀。而办一场马拉松比赛,俨然成为了城市新“名片”;一场几万人参加的“嘉年华”,居然也变成了新晋的“黄金周”;而有没有马拉松,俨然成了衡量城市管理者的态度与品位的新标尺。
但是,一场高质量的马拉松,不可能仅仅是招徕跑友,一通航拍,仅作名利观。脱离“专业”二字,马拉松就会变异、品牌也会掉色。相较国外有上百年办赛经验的城市而言,国内不少城市刚刚起步,难免“毛手毛脚”。因此,学会科学办赛、专业办赛,其实是比递出“名片”更重要的功课。或者说,名片的含金量正在比赛组织的质量中。就在广东清远马拉松比赛中,组委会发放的水果肥皂因为包装类似食品而被人认为是“赛后甜点”遭到误食,这无非是因为组织方欠专业。
对于各地主办者而言,与其考虑一“马”当先,不如在比赛服务上做深文章。其实,能否选择一个合适的比赛时点,很大程度影响伤病发生率;能否对初次参赛选手提供更专业的赛前指南,会影响到马赛的“温度”与秩序。而对于国内绝大多数主办城市而言,建立专业的医疗救援队伍,提高现场救援能力,确保马赛的健康、安全,更是必要而紧迫的任务,毕竟,马拉松再特殊也是运动的一种,不应是做好“受伤的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