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助“陈尚君”们各展其才

(2015-12-17 17:57:44)
标签:

杂谈

http://ww3/large/6e142e12gw1ez2su4kogyj2067064jre.jpg       不久前采访复旦大学中文系陈尚君教授和两位年轻学者,他们用7年时间,穿越回唐亡宋兴中间那70年的五代十国,完成一个大项目:修订点校本新旧《五代史》,用各种文献整理互证,还原历史——“二十四史点校整理,曾是新中国规模最宏大的古籍整理工程,代表当时中国文史研究的最高水准。让人意外的是,据说这份聪明人做的笨功夫,却比不上发几篇论文有用,因为没有列入重大项目,也就申请不到基金,他们不光收入微薄,评职称也没有竞争力。

  虽然,用薪酬、用职称、用官位、用房子车子、用值不值得去评价正在探触中华历史最幽微曼妙内核的陈尚君们,是一种唐突和亵渎——因为他们对此甘之如饴,但大学教师的不平则鸣也值得倾听。获评四川大学首届我最喜爱的十大老师的周鼎,去年曾在网络上发表自白书,激愤地说相信讲好一门课比写好一篇论文重要的人,今夜死去了

  不光是大学,科研机构也不乏相似的郁闷。本报新近推出拆掉创新发展的篱笆系列报道,开篇的《科学家该挣多少钱?》替一些科研人员倒了苦水——收入低、不稳定,从事基础研究的更深陷窘境:每个月只能算计着过日子,一度怀疑十年寒窗有什么意义一旦哪年没争取到课题,就只能拿一两千元基本工资

  这里涉及的,往近了看是大学与科研机构的评价机制问题。基础科研不能急功近利,是否要把科研人员逼到跑项目谋生存的路上去?大学教师,教得好是否一定不如写得好?基础学术积累的价值,是否一定比不过发表论文?这恐怕不仅不符合常识,也有违大多数人的感受和认知。

  往远了看,这种一刀切的评价机制最终伤害的,是人才。各路人才能否脱颖而出,能否激发出源源不绝的创新动力和活力,关键要看评价、分配和激励这三个环节是否足够到位。百花齐放,就得允许春兰秋菊各擅胜场。牡丹再美,也不能成为独一无二的标准,否则必将挫伤百花的生长环境。

  深化改革,恐怕也将触及人们期待已久的科研与教学评价、分配与激励机制,目的就是破除一切制约科技创新的思想障碍和制度藩篱,最大限度解放和激发科技作为第一生产力的巨大潜能,让人才各尽其用,让陈尚君”“袁隆平们都能各展其才。

(作者   李泓冰)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