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近日,有两则风马牛不相及的新闻,看完有点心酸也有所启示
一则故事是:每天下午五点,南京市盐仓桥附近都会有一对老夫妇在道路停车带搬凳子坐下,“人肉”占车位,等待儿女开车回家,如果孩子回来迟,两人就轮换着坐,直到孩子归来。另一则故事则是这样:脸书创始人扎克伯格迎来第一个女儿迈克斯,“千金”降临,扎克伯格夫妇也一掷千金,承诺将他们持有的Facebook99%股份(约450亿美元)捐赠给慈善机构。
主人公地位悬殊,只有一层身份相同:为人父母。撇开“穷爸爸”、“富爸爸”的标签,我们不难看到两种截然对立的亲情观。南京版的”父母之爱“,不论寒暑、不计自身安危、不顾非议挤占公共资源,只为子女回家能省下几分钟找车位的时间。天寒地冻,爱得厚重!因此,当很多人批评两老 “挤占公共资源”“简直自私自利”之时,我倒觉得言重了。这只不过是无数中国父母呵护子女的缩影,只是再怎么爱护也要把控好其溢出的负面效应。
“爱孩子是本能,但不能停留在本能之爱”。只要兑现承诺,扎克伯格夫妇给世界奉上的,则是一种超越本能的亲情观。捐出450亿美元,博爱也让庆生更有意义。他给女儿的信隽永深情:“像所有的父母一样,我们想要你在一个比我们现在更美好的世界里成长。”但这个世界不是父母一手打造的温室,而是一个更博爱的世界。“不仅仅是因为我们爱你,更因为我们对于下一代的所有孩子都有一种道德责任感”,字里行间既有我们熟悉的齐家与平天下之辨,也有父母与子女关系的刻画:我并不要选择当“国民岳父”,你也不要自诩含着金汤匙出生。父母与子女的关系在博爱的世界中变得更伟大。
当然也有人说,小扎留下的1%,已经足够保证全家和孩子未来的优渥生活,何况,99%的捐出,有避税之嫌,而且通过信托基金的运作,收益可以有增无减,所以才能捐得那么干脆。这一观点虽然求全责备,却也不无道理。但是小扎之举的意义在于,用另一种的爱溢出了正面效应,更为女儿未来成长树立一个身边的榜样。
应该说,文化背景的差异、教育程度的悬殊、个人偏好的差别,都在影响着人们对家庭的理解,而一千个家庭就会有一千种相处模式,很多时候外人不好置评。但是,家作为人生的避风港,中外并无二致。而当父母之爱,变成一个“人肉泊位”,当子女视为天经地义之时,亲情在靠岸停泊前就可能触礁,这样的爱,可能会有“覆舟之虞”。诚如纪伯伦给父母的赠言:“你是弓,儿女是从你发射而出活生生的箭。弓箭手望着永恒之路上的箭靶,他会施全力将你拉开,使他的箭射得又快又远”,父母如弓,寄望子女人生高远,就不应该追着箭走、带着箭跑。
其实,公众对“人肉车位”捏鼻子,对小扎慈善庆生点赞,都是对一种更合理、健康、正向的亲情伦理的期待:不论为人父母还是为人子女,都应该在家庭关系中找到正确的坐标,相互提供“爱的教育”,这也正是家庭这一社会组织模式存在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