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黄河边的保德城
(2017-11-21 21:05:46)
标签:
转载 |
翻开中国地图,在几字形的黄河下竖处上中段,出现一个很小的横向回流段,保德就处在这个小圪弯弯处。保德的名称取自“民保于城,城保于德”。这句话源自《左传·哀公七年》。其核心指的是传统“德”中的“信”和“仁”。
黄河边的保德城
撰文/丹菲
2009年10月,我沿黄河将保德县从北到南穿越两次,发现保德腹地的村庄与著名的碛口古镇周边的村庄相似,都由层层叠叠的窑洞构成,窑洞内一律砌着土炕,因为地理环境使然,窑洞几乎都是石质的,几百年纹丝不动,只有老旧的尘埃证明它们已经历了岁月更迭。那里的村民们,一边按部就班地过着日子,一边将脚步踏向外部的喧嚣世界。留守的老人儿童妇女居多,青壮年男人大多到外面闯荡去了。
翻开中国地图,在几字形的黄河下竖处上中段,出现一个很小的横向回流段,保德就处在这个小圪弯弯处。黄河沿着保德的西部边缘由北向南穿过时,在流经县城的一段,却突然由东向西流,然后大约在林家沟始再慢慢地转至从北向南流。九曲黄河的魅力在保德尽显。保德县位于山西省西北部,黄土高原东部边缘地带,背靠巍巍吕梁山,面临滔滔黄河水,处于黄河中游的晋陕大峡谷,曾经也是著名的水旱大码头。保德的县城与陕西府谷县县城隔岸相望,像黄河两头的双胞胎弟兄,分属两个省的这两位黄河弟兄,通婚的人家自古就不少。
在1938年3月,号称“小杭州”的繁华保德古城毁于日本人之手,大火在古城燃烧了三天三夜。现在的保德县城是在原县城的东关镇重新建立起来的,因此它更紧地依向了黄河,而旧城已蜕化成一个村庄,即城内村。
初接触保德,保德人就毫不犹豫地告诉我它的名称来历:“民保于城,城保于德。”这句话源自《左传·哀公七年》。大意是百姓由城邑来保护,城邑由德行来保护,其核心指的是传统“德”中的“信”和“仁”。保德历史悠久,早在西汉即置有宣武、武车二县,后或旷废,或为州为县。保德作为地方行政区,始于宋淳化四年(994),初名定羌军。军为宋朝地方行政区划名称,级别同下州。“定羌”,含有军事力量威镇的意思。后改为保德军,体现了宋廷由武备转向文治的时代特点。景德四年(1007)保德军改为保德州。金大定十一年(1171年)置保德县。大定二十二年(1182年)复升为州。民国元年(1912)改州为县,直属山西省。保德之名沿用至今。现为山西省忻州市管辖。
唱歌的保德
对坝坝那个圪梁梁上,那是个谁?那就是那个,要命的二妹妹。
妹妹你在圪梁梁上,哥哥在这沟,看准了哥哥,你就摆摆手。
那面阳坡坡上,长着十样样草,十样样看见妹妹,你就十样样好。
这首民歌,在保德流传最广,也是据专家考证完全属于保德版权的一首民歌。我在保德,最先听到的也是这首词曲简单、音域宽广、感情奔放、气韵高亢的民歌。喝了酒的保德人一旦唱了,便用一双眼睛紧紧盯着你,将歌中的深情演绎得淋漓尽致,酒店的房间不高,炸雷般的歌声直冲天花板,最后在房间弥漫开来。
保德北邻的河曲县,民歌在全国似乎更有名气。但是保德人认为保德民歌不过是没做宣传而已。在黄河由西向东转而由北向南的拐弯处,即晋陕蒙接壤的三角地区,蕴藏着一种特殊的民间文艺,就是北方民歌。陕北的“信天游”,内蒙古的“爬山调”,河曲、保德的“山曲子”同属这种类型的民歌。在长期的交流过程中,互相借鉴融合,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最后谁也很难分清哪首歌最初是谁先唱出的。保德县文管所的王引为老师冲我对保德民歌的热情劲,慷慨赠我一本80年代初编印的《保德民歌》。牛皮纸封面,里面的纸张已泛黄,是人工油印的200首未经加工修改、原汁原味的民歌,包括词与曲,全部是由当时文化馆人员深入村庄采制录音,最后整理所得。有许多歌手,今已作古。王引为亲自参与了这次采风。他说这是第一辑,原本要续第二辑的,可惜计划因故流产。
“大红那油枣房梁吊,满嘴嘴白牙牙对哥哥笑。黄生生的油梨黑把把,巧嘴嘴对哥哥拉话话。”——刘家畔·王桂英唱
“白天那想你呀对人家说,黑夜那想你那枕头上哭。想你那想的呀上不了炕,炕棱上画下个人模样。”——扒楼沟·冯五十一 唱
“山在水在石头在,人家都在你不在。马家滩困住了一只船,天河水隔住了两头头难。”——腰庄·二毛有 唱
“担上油枣那进后滩,受苦受罪是为爹妈。十冬腊月那走岢岚,受罪的那人实可怜。”——冯家川·利利 唱
“半夜那走路遇上狼,鞋钵钵打来石砂砂扬。你走东来我走西,咱二人到此两分离。”——赵家峁·赵锁年 唱
保德民歌俗称曲子、山曲子、酸曲子。赋、比、兴等传统艺术手法运用广泛。大多为两句一段体,也有四句一段体,无论哪一种,既可以单独歌唱,也可以数首连缀成一个较完整的篇章。一般讲,每句歌词以七字为准,但唱时可增可减衬字衬词,随意发挥,既规整,又相当自由,显示了民间音乐的随意性和灵活性。另外,保德民歌又运用了大量的双声叠韵词,听起来更加亲切体己。
2009年10月15日,我们去了陈家梁村。听说要找会唱民歌的人,村长便热情地打电话叫来了两位中年妇女。45岁的白换姚和47岁的陈板次。让她们随意站在陈家大院外,两个人便放开嗓音唱起来。村人听见了,都出来争看,村里有个十人的班子,平时常走村串巷为人助兴。民歌的传唱已不像过去那么流行,但毕竟还能在村庄里听到,而保德城里的年轻人同全国的年轻人一样,他们嘴里哼唱的已经是流行歌曲了。
保德的文人陈秉荣老师于2008年编著的《大河采风》里,有一多半的篇章是有关保德民歌的。这些民歌基本形成于上世纪30到60年代。分歌头,颂歌,劳动歌,走西口调,情歌,酒歌,杂歌。如劳动歌《放羊调》:“背上干粮叫上狗,哪一天不在你家门前走。//背上干粮叫上狗,我和哥哥相跟上走。//山羊绵羊都赶上,要死要活相跟上。//马走大路羊走畔,为朋友为下个放羊汉。//山羊绵羊五花羊,小妹子爱你没商量。……唱起那山曲子惊动了羊,放羊的哥哥着了忙。//叫声妹子不要唱,羊儿乱跑吃不上。//羊走沟底我走梁,因为瞭妹妹狼吃了羊。//阳婆一落火烧山,放羊的哥哥往回转。//大羊叫唤羊羔羔吼,放羊的哥哥回来了”。
著名歌唱家马玉涛先生,就出生于保德的马家滩村。她小时候住过的四合院还在,里面现住着故乡人。是一处清朝年间的老房子,从门楼、窗棂、屋脊等处的精雕细刻处,可看出当年的华丽和精致。不知道她的高音是不是与保德这片多陵的土地有关,是不是小时候站在山峁上吼出来的。保德人至今还在热用一个动词——“吼”, “叫人去”在这里被称为“吼人去”。似乎不吼出来,那对坝坝上山圪梁梁上的人儿就无法听见。
倔强的人们
关于保德人性格,问到的保德人无一例外地都点到了倔。男人、女人都倔。不过承认自己倔的保德人却很少吵架。来到保德的街面上,看到的是一种悠闲和从容。此地人多地少,县城的人口密度很大。但是这么多倔强的人被一个丁字型的街道分割、融合,却偏偏其乐融融。
保德县城现有两条主干道,一条是新街,东西向,即平行于黄河的府前大街,县委县政府就在这条街上。繁荣整洁的街道有明显的现代气息,而与府前大街呈丁字的是一条南北向的旧街,略高的人行道赫然建在路中间,与两边的路形成三等分。两侧车流滚滚,中间的行人却悠悠地散着步,成为保德一景。原来,在旧城改造中,将由南而北流过的梅花沟水加盖水泥板,做人行道用,而两侧的街道依然叫梅花西街和梅花东街,但看着是一条大街却有两个名字。这条保德人习惯称作旧街的街道异常繁华,想领略保德人口的密度和探究“小香港”称号的原由,就到这条街上来。白天,人行道上的行人川流不息,而到暮色初起,下班回家的人更是将人行道装了个满,夜市小吃摊也在这人行道上开始营业。这么多人挤在一处,却无吵嚷声,老百姓的日子已非常默契地汇聚在一起,款款向前流动。
但保德人还是有点倔。那天晚上,结束一天的行走,在饭桌前我就非常想听到有名的保德民歌,非常想让随便一个保德人能随便就吼出一两声原汁原味的民歌来。但这一愿望的实现却耗了我一个小时,让我说了一箩筐好话,也让白酒燃红了脸。
保德历史上有两个名人,他们的人生结果与倔也有关。
保德县故城村的沿黄河悬崖上有个叫钓鱼台的地方,有一组石窟建筑,明末五省总督陈奇瑜曾在此隐居。现有大小六个石窟,其中有陈奇瑜当年的起居室,方形,面积不大,面向黄河有窗口,地下的暗道通往别处。悬崖上的栈道痕迹十分明显,向上攀登可以通向村庄。陈奇瑜,字玉铉。山西保德县城内村人。这个生前因镇压农民起义军受“帝嘉劳之”,后又因不慎放纵农民起义军被捕下狱继而流放回老家的保德汉子,在历史上毁誉参半。用心计胜了陈奇瑜的李自成队伍,不知在背后是不是感激保德人的豪爽守信。反正被流放回老家的陈奇瑜,却选择了易守难攻的黄河绝壁。石窟开凿花费了三年时间。不知他是仗打多了心有余悸,还是决心潜心面壁信佛,过自在无为的生活。这处供人居住的石窟设计精巧,天人合一。端坐于石阶上甚至只从窗户里伸出钓鱼竿,便可悠悠垂钓于黄河,这样的生活也算是人生奢华到家,清静到家。但是,朝代更迭,清廷以“未获准”而“私修钓鱼台”,及蓄发不剃不做清朝顺民为由,将陈奇瑜施以极刑。陈死后,葬于距钓鱼台五华里的林家沟村“陈氏佳城”。
这个倔强的保德汉子,在十分复杂的政治斗争、阶级斗争、民族斗争中慷慨守节而去。而在私人的生活中,陈奇瑜却给人留下了一副温柔的面目。
陈奇瑜有个胞妹叫陈敬,自幼许配郭氏为妻。后郭氏家道衰落,郭氏本人又无行,所以陈奇瑜爱妹心重,便劝说妹妹退掉这门婚事。但是时年已16岁的陈敬,在封建礼教的熏陶下,耻于“好马不备双鞍,好女不嫁二夫”遂自缢身亡。她的倔强,不输哥哥陈奇瑜。两个人都为了内心的准则,不惜抵掉宝贵的生命。天启皇帝知道这件事后,赋诗一首并赠陈敬烈女称号,崇祯三年建牌坊崇祀。但到了清顺治五年,陈奇瑜被清廷处斩,这个死去的妹妹也受到株连,烈女祠被捣毁。现存的烈女祠是清康熙年间,陈奇瑜的侄孙陈大谟重建。位于保德县南关村西北隅。祠堂是坐西向东的两进小院。山门外有砖雕牌坊,坐南向北。这座牌坊一式两用,坐北向南方向是“五省总督”坊,其联曰:“名与孙卢齐海内,治同道黄泽天中。”坐南向北方向是“烈女”坊,其联曰:“一十六岁能完节,二百余年重建坊。”
走西口
在保德走西口民歌《惜别》中,女声唱道:“……人生地生到处生,西口外没有你认得的人。送哥哥送在大门外,两腿发软我回不来。哥哥走来妹子瞭,泪蛋蛋抛在大门道。哥哥走来妹子瞭,哭红了毛眼眼心锤锤跳。瞭得哥哥翻过山,手巾巾揩泪攥不干。越瞭越远越心惨,泪蛋蛋遮住了毛眼眼。泪蛋蛋本是心上油,谁不心疼谁不流。……”
男声唱道:“……斜三颗星星顺三颗明,撂下穷村子撂不下人。撂下村子撂不下你,泪蛋蛋咽在肚子里。咬住牙关哭上走,泪蛋蛋抛得抬不起头。一出大门泪蛋蛋抛,跑口外跑得心惨了。一出大门掉一掉头,撂不下小妹子不想走……走一步来挪三挪,哥哥走口外没奈何。”
走西口,最直接的影响是人间离别,尤其是男女间的情爱离别,这种生生的离别给走西口抹上了一层忧伤的色彩。潇洒外出奔好日子,还是厮守在一起平凡相爱,永远都是人生的一大选择难题。
史上,处于晋西北的保德、河曲“走西口”最为普遍,也最有代表性。普遍性是指“走西口”的历史长,人数多。不过保德人由从事农业经济活动,逐渐转向了从事以生产、经营中药材甘草为主的商品经济活动。到全国解放前夕,保德人经营的甘草行业在内蒙古地区取得了垄断地位。
一直以来,人们对走西口的理解似有误区。其实历史上的走西口浪潮,是人们渴望摆脱贫困,勇敢探向未知的举动,也是政府缓解社会压力鼓励人们开发边疆的措施,除了人们以为的血泪史,更多的是人们在口外那片广袤肥沃的土地淘到了第一桶金。据不完全统计,保德人在内蒙的人数占保德所有人口的三分之二,而目前全县境内的保德人只占到三分之一,可想而知,走西口让人多地少的保德人找到了另一条出路。当时的雁北人要从右玉县的杀虎口过关入蒙,而保德人因为处在晋西北,所以走的是另一条路线。即直接从东关渡口离境过黄河,进入陕西省府谷县,经古城乡入蒙。陕西省古城乡是座边陲重镇,城中的关帝庙是清朝时期的蒙汉分界处,设有关卡,因此这个城门洞口也叫作“西口”。大多保德人走的是这条道,穿过这里,就真正进入西口外了。
2009年10月11日。细雨霏霏。我们开车从保德县城出发,5分钟后便跨过1972年修筑的黄河大桥,进入陕西省府谷县城。约半小时后见到路边有一块小型的方形石碑,写着石庙墕村,并看到一处红色的庙宇。同行的王培祥师傅随口讲了句原走西口时留下来的顺口溜:“路过石庙墕,打火抽一袋烟。”这里离保德还不算远,但毕竟已是异乡,不妨烧炷香,抽袋烟歇息一下,攒足了劲,再起身,回望家乡的方向,再转头就真的向西口走了。
我记下了这些在路边的村庄标志,张家峁,小字沟,西王寨,清水川乡,南梁村,黄甫镇,墙头乡,麻镇。大多村庄只见标志,而村庄还隐在山丘深处,而路过麻镇时,看见一座古门楼就在路旁不远。过去那是走西口人的必经地,但如今已修了盘山公路,便不再需要穿过古门楼了。车到故城乡,路边的地势平坦了许多,偶有一身金黄叶子的杨树站着,田野开阔起来,葵花、玉米,叶子都已枯黄,已经收割或等待收割。故城乡的关帝庙,山门将陕西和内蒙古分出了界限。这处标志性的建筑,让多少人感慨万端。西口,奔的就是这西口。从此,在西口外,便要寻找人生的好梦了。
车继续在内蒙古的地盘上行驶,中午抵达沙圪堵。这里是鄂尔多斯准葛尔旗政府原在地,面积很大,街道宽广,但行人和车流稀少,十分安静,有一种天边的感觉。因为准葛尔旗政府前些年迁至薛家湾镇,沙圪堵的繁华也就被带走了。这在地理意义上已是西口外的一个镇,除了地广人稀,看不出与内地有什么不同,倒是街面上的各种招牌都用蒙汉文对照。当年,走西口的一小部分保德人有不愿再走远路的,便在此地安营扎寨,或开垦土地,或挖甘草讨生活。历史上,保德人比较集中的地方是包头市、固阳县、东胜市、五原、临河、乌拉特前旗、达拉特旗、杭锦旗等地。真是哪里有甘草,哪里就有保德人。保德人至今还把这种营生叫做“掏草”。甘草,行话叫“根子”,是药中之王,陶弘景《本草经集注》称甘草为“国老”。除药用之外,甘草还可做口香糖、酱油、香烟等日用生活品的配料,及防腐消暑原料,为热带地区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东西。甘草盛产于我国西北地区,尤集中于内蒙古自治区。这种用途广泛的中药材给当年的保德人带来了财富,也见证了保德人的辛苦。
在沙圪堵吃午饭后,我们没走回头路,而是选择了当年保德人走西口的另一条路。即通过西青线,到龙口镇,最后通过龙口水利枢纽过黄河,回到山西省境内,穿过河曲县城,再到保德县。
一过黄河,路两边一下拥挤起来,再没有内蒙古那边的广袤荒凉。想盘块地种粮种菜做庄园主,甚至开辟跑马场的思想早荡然无存。土地一直是农人的命根子,地域的差别,使人口产生了流动。走西口也算是天人合一的一种体现。如今,又有许多保德人涌向了鄂尔多斯的薛家湾,准葛尔旗政府迁移过去后,那里的繁华富裕成为保德人打工和经商的天堂。
枣园和石花鲤鱼
“有枣处一竿,没枣处也一竿。”这是产自保德的谚语。虽然意思是喻人办事没方向,做无用功,但这特殊比喻的产生,也从另一侧面说明这个地方肯定盛产枣。10月份来保德,最大的享受便是能看到满眼的红红的枣子。
保德的枣树随处可长,而黄河滩上的枣园子更是一个紧挨一个。位于黄河岸边的保德县,种植枣树的历史已经很久了。就连康熙皇帝为平噶尔丹之乱,于康熙三十六年(1697)第三次亲征路过保德,都给保德的油枣留下了神秘美丽的传说。在保德县最南端的冯家川,黄河滩上有一大片枣园子,其中有一处被水环绕的地方形似碾盘,其上生长的枣树十分古老,老根虬枝,但果实依然累累,更奇妙的是这里的枣树不长刺。结的枣称碾盘枣,除有保德油枣的共性即“皮薄肉厚核小”外,更比其他地方的枣珍贵吃香。2009年10月12日,临近中午,我们的车停在冯家川乡政府的大院里,一下车我就跑到与大院只隔一条小路的枣园子里。这里正有村民在打枣。几百亩的枣园子,枣子大都已打完,但还剩部分挂在树上。有一位小伙正站在高高的树枝上用力摇树身,枣哗啦啦便掉了下来,红红的铺了一地。有摇不到的树梢处,他就用竹竿朝枣树敲了几下,早已熟透的红枣扑腾腾就掉了下来。拾枣的人是一大家子。三个妇女,一位老大爷。他们都是坐在一块坐垫上拾枣,一人身旁放一个箩筐,因为枣太多,拾净一片需要不短的时间,所以才带了坐垫来。
村民们热情朴实,临走时,还非要让你装上一袋子。可惜树底下极好吃的保德油枣只能卖到每市斤六七毛钱,许多枣子挂在树上,村人已不屑打落,而掉在枣园子里的枣也拾不干净,有枣树的地方,地面上随便都能拾到完好无损的枣。保德人对枣早已不稀罕,有的人竟然在小时就吃伤了。不过,保德的婆姨普遍是美丽的,可能与一年四季都能吃上枣有关,枣有美容养颜的作用。过去,在枣子收获季节,家家除了忙着加工枣子储存外,还编织枣牌,即用谷穗杆穿了略绵的红枣,制成各种不同形状,有菱形,方形,心形,还有枣囤囤,枣篮子等,一是挂在墙上作装饰,二也表现了丰收喜庆的主题。现在,做枣牌的人家很少了,人们不再把这红火的传统习俗当回事。见我充满向往,乡报告员刘歧顺极热情地找来村人王花眼和王中括,他们在枣园子里就地选材,现编了一个菱形枣牌赠予我。
而冯家川乡的67岁的冯老师却热情地领上我们去看传说中的碾盘枣园。不远,就在村北面,与其他枣园子隔着一条河沟。因黄河水泛滥,紧挨河面的枣树已被推走了一多半,如今是一片河滩,上面种着玉米。碾盘枣园剩余的枣树大约还有30来亩,许多都是几百年的老枣树。当年康熙帝品尝了碾盘枣园的枣后,便指定为贡枣。据史料载,当年康熙第三次亲征是在二月,二月不是枣的收获季节,所以康熙不可能来枣园子查看,但他品了储存的保德油枣是有可能的。保德人储存枣除采用自然晾干外,还加工成糖枣、熏枣、酒枣等。冯家川如今打的也正是这康熙贡枣的品牌。中午,乡里款待了我们一条黄河绵鱼。这是对贵宾的礼遇。因为冯家川一带的黄河绵鱼是至宝,好吃,营养价值高,但极难打,市面上一般买不到。
天桥石花鲤鱼也是保德黄河中的一大宝。一般在开春时才能打到。浑身金红色,十分耀眼,营养价值极高,传说祛百病。此鱼与冯家川的碾盘枣一样,与康熙有缘。史料载,当年康熙于三十六年二月二十八日经由大同来到保德境内,知州唐文德率众到郭家滩迎接,住生员陈士宣家。第二天,唐文德为讨好皇帝进了鲜活的石花鲤鱼,康熙品尝后大觉好,提出要每年进贡。哪知,这石花鲤鱼是黄河鲤鱼中的极品,独产天桥峡,上下里许味道绝不相同,所以产量不大,且难捕得。皇帝的恩宠虽然给这鱼罩上更多的光环,但却苦了当地百姓。此后,保德设有官船12只,专为皇帝打捞石花鲤鱼。按例每年进贡140尾,但文武将吏,率多谋求,遂副贡馈送各名目加至4000尾。后历史上也有几位较为开明的官吏适当减轻贡鱼数量,但并没从根本上解决因鱼贡而带来的民困。直至清王朝结束,石花鲤鱼才最终恢复了自由身。
站在天桥峡,望黄河,水面极为平静,无鱼兴起。因不在季节,我们是不可能见到石花鲤鱼的。但我们却见到了一双收藏于保德民间的木刻石花鲤鱼,据说这两尾木鱼是当年向皇帝贡鱼时的通行证。在皇帝想吃石花鲤鱼时,有人便先端着一双活灵活现的木刻石花鲤鱼在前开路,后面才是侍女手捧鲜烹的美味匆匆而行。
前世的保德
保德全境是国家级古脊椎三趾马化石保护群。而这些化石分布比较集中的地带在红土层,所以这种红土被命名为保德红土。上个世纪初开始,国际上已经对保德的这些丰富资源进行了研究,取得了骄人的成绩。近年来,仍然不断有国际、国内的科学考察活动在此地进行。芬兰、瑞典、美国的知名学者多次前来保德研究,使保德在古生物界成为国际上的一个热点。2004年9月6日至9月21日,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的专家、博士生导师张兆群、刘丽萍和芬兰赫尔辛基大学教授Mikael
这是一个典型的山村,全村共有1000多人。许多枣树长在崖畔上,熟透的红枣还挂在树梢,但它们只能作为一种美丽的风景了,因为地势陡峭,不便打枣,枣子也就任其掉落。村里几乎没有什么平地,最平的地方就是自家的院子兼别人家的房顶。整个村庄就像镶嵌在山坡上的一场艺术品展览,一层叠一层,圆拱形的门窗,金黄的玉米和红辣椒吊在檐下,狗和鸡在院子里闲逛。我们向两位村民打听专家考察三趾马化石的所在地。他们便指着对面的山说,有红土的地方就是。
向对面眺望,一条干河沟将山分成了两半,山坡上有些地方露着红土,这可能就是叫杨木沟的地方。我们几乎是一路小跑着下坡,穿越了冀家沟村,下到山谷底,再向对面的山攀登。我们沿河沟向上走了一段路后,发现不对头,根本无法接近红土,便回身再找。王引为经验比我们足,他上到河沟右边的山坡,很快找到了一条羊肠小路,沿着羊肠小路往山上走,终于看到了一个洞口。他在高处兴奋地喊我们,找到了!
1914年,曾担任瑞典地质调查局局长的安德生博士来到中国,并被聘为中国政府的矿业顾问和中国地质调查局博物馆馆长。这时瑞典王储卡尔·古斯塔夫二世(Carl
保德的岩层很有特殊性,在古老的石炭纪页岩上不整合地覆盖着新近纪地层,最上部是第四纪的黄土。新近纪地层的下部为巨厚的砾岩,代表了这一地区在经过了长期的风化剥蚀后重新开始接受沉积。砾岩之上就是有名的红土沉积,由于其中富含三趾马动物群的化石,所以又被称为“三趾马红土”或“保德红土”。我们看到的这个洞口很小,只能容一个人蹲着前行,里面黑乎乎的,似有岔口,望不到头。曾经考察留下的洞口很多。我一个人沿羊肠小路继续向上走了几十米,随势便转到了山后头。隐约的狭窄的路还在继续, 而一阵风吹来,妄想找到第二个洞口的打算突然被身边陡峭的悬崖吓跑,于是只好四肢着地爬了回来。想想那些外国人当年走的路更加艰险,他们又是怎样前后将一百多箱沉重的龙骨运出山里,再运出中国。
保德这个地方沟壑纵横,地表剖面多,发现的哺乳动物化石代表了晚中新世典型的三趾马动物群。三趾马动物群是以该动物群中最具代表性的三趾马命名的,这一动物群包括一百多种大型动物,和现在生活在非洲大草原上的动物群性质接近。已发现的化石中包括啮齿类的中华河狸,食肉类的扁鼻犬、印度熊、中华貂、原臭獾、近狼獾、水獭、美洲獾、蜜齿獾、原臭鼬、始蜜獾、各种鬣狗、剑齿虎和后猫,长鼻类的四棱齿象,奇蹄类的额鼻角犀、大唇犀、无鼻角犀、板齿犀和三趾马,偶蹄类的弓颌猪、弱獠猪、原河猪、祖鹿、原狍、各种长颈鹿、乌米兽、旋角羊、羚牛和各种羚羊、蚌等。千万年前,保德这块地方是这些动物的天堂,现在它们就安息在脚下,并化作山石的一部分,支撑着保德的天空。
现在,采自保德的174箱古脊椎动物化石存放在瑞典乌普萨拉大学进化博物馆的第三层楼,占到了这层楼的一半以上,保存之完整,标本之硕大,令人惊异。就是这些保德化石在过去的几十年中培养出了包括傅铭楷和他的老师等15位博士,而且这个数量还会与日俱增。另一批经刘诗固帮助发掘收购的龙骨在上个世纪30年代由美国人魏德曼转运到了美国,现存于美国纽约国立自然博物馆。
另外,保德有一处新石器遗址,在黄河岸边的林遮峪村。地面上还能看到一些灰色、红色的有纹路的碎陶片。就在这片遗址处,1971年还发掘过一座商墓,出土了109枚磨背式大型无文铜贝、113枚海贝和车马器等。保德铜币是迄今发现时代最早的铜铸币。其体型硕大,铸造精美,并经过细打磨,堪称人类金属货币之鼻祖。商墓早已回填,现在长着的是一小片土豆,旁边还有一棵野生酸枣树,果实又圆又大,已然熟透。
保德过去无疑是动植物们的天堂,而如今的保德已不再是传统的农业县了。保德地底下是巨大的煤海,但地面上却难见到煤,国际一流的现代化采煤业使保德受益匪浅。曾经污染严重的保德城,通过前些年强有力的整顿改治,已是一个环保城了。目前,只有来自邻省的运煤车给保德的公路和公路周边的环境带来一定的困扰,而保德自己的煤却极其快速优雅地,通过一节节火车厢直接运到了外地。
保德,这座以“信仁”命名的小城,见证了无数历史风云和人世沧桑。而如今这里的村庄似乎更加宁静,老屋更加沧桑,那房前屋后随处可见的枣树,仍是一年一年地红个不懈。
刊于炎黄地理2009年1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