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科学《空气的热胀冷缩》教学反思

(2011-03-22 21:54:20)
标签:

空气的热胀冷缩

探究

教学反思

气体

观察

杂谈

分类: 其他

《空气的热胀冷缩》教学反思

 

    针对小学科学教学的实践,我的感想颇多。我感到课堂上学生是带着一种快乐的心情在玩,在玩中学习科学真理。他们时而观察发现,时而探究领悟,时而又笑容满面,我想这就是其中蕴涵的乐趣。激发着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导课,有情趣;实验,有兴趣;教师语言,幽默更有趣。
  讲过《空气的热胀冷缩》一课后,有许多感触。感觉有几点处理得较合理。
  1、情景的创设。
    上课,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一节课如能开个好头,创造出一个环境来感染学生的兴趣,就可以大大地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本节课中我创设一种悬疑的情景,让学生惊叹“为什么会这样?”,或者挑起学生的认知矛盾冲突。从而让学生产生探究的热情。
  2、教师的激励性语言能让学生的学习热情很高。
                                                                                                  一.什么是要让学生说出来的,什么是老师直接告诉的,要分清楚。
  
  当大部分学生有能力探究出来或者他们对这个问题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时,就可以让学生说出来。《空气的热胀冷缩》让学生想办法怎样让气体在透明管子里的变化看得更清楚,并提供了红墨水给学生,那学生看到了现成的材料当然就会想到把红墨水滴到细玻璃管中,这样就能看得更清。这是他们能力可达,完全可以让学生说出来。
  
  但如果学生之前从来没有接触过,他们的能力是不足以把问题探究出来的,那就需要老师直接告诉学生。如做气体热胀冷缩实验用的细玻璃管子究竟有什么作用呢?学生之前没有接触过这个实验材料,也没有做过相类似要做标记的实验,所以如果要让他们回答出这个问题,是很难的。这时就需要老师直接告诉学生怎样使用这个小圈,就不需要再花时间让他们讨论。
  
  二.我们不应该只为了追求知识目标。
  
  老师过于注重结论,就会表现在当学生回答到点子上时,老师就马上肯定。
  
  或当学生在汇报时还没等学生说完就帮他们做思维归纳。这样只会剥夺了学生的自主探究权。
  
  在课堂教学中,学生收集到的事实或观察到的现象,是非常零乱的,在归纳、分析、整理时,我们要注意相信学生,不怕出乱子。在《空气的热胀冷缩》一课中,学生观察到气球胀大和收缩,他们都想把自己的发现和同学分享,这时应该让学生充分交流他们所观察到的,不要因为一两个学生说到气球胀大了就不让其他学生说了。毕竟学生虽然看到相同的现象但他们的表达是不一样的,我们要充分尊重学生。只要最后老师提出“刚才的几个小组他们观察到的共同现象是什么?”就会引导学生从整体的、系统的角度来认识问题。
  
  三.处理好预设和生成的辨证关系,教师要善于发现闪光点,让学生的想法在课堂上得以生动活泼、缤纷多彩的展现出来。让我们的课堂分外精彩。
  
  在我们堂很多东西是教师预设所无法预料的,正是这些突发的生成使课堂增色很多。教学的进程中,学生应该是积极的行动者,有效的课堂必然有着思维活跃的学生群体,因此,随着新知识的出现和对新知识的理解,接踵而来的是相应的思考,思考便会产生争辩。许多富有创造性的生成点是一闪而过的,一个时间差,就可能错失一次激情与智慧综合生成的良机。如在让汇报空气受热时观察到什么现象,有学生说到“气球越来越大,但气体没有增加”,这时应该好好把握住这点,引导学生:气体没有增加,但空气却上升了,那是气体的什么发生变化呢?这样就能更好的突破难点。
  
  当然,任何问题总要涉及一个度,无论情况如何,老师心中都要有一把尺,权衡其间的利弊,在预设与生成之间寻找恰当的平衡。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