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河上公章句》独特的经文和注释
(2017-04-09 12:58:42)
标签:
国学老子道教 |
本文所据以讨论的《老子河上公章句》,以明《道藏》所收题“河上公章句”之《道德真经注》为底本,参校敦煌唐抄本、《四部丛刊》影印宋建安虞氏刊本、明《道藏》所收宋太守张氏《道德真经集注》本及题“顾欢述”《道德真经注疏》本。
(一)独特的经文
虽说《老子河上公章句》所载经文是流传最广的《老子》版本之一,并在道教中备受尊崇,然该本中有一些独特的经文,不仅与其他传世本迥异,甚至在道教内部也没有被普遍接受。
1.“与善人。”(第8章)
此句《老子想尔注》、王弼注本、敦煌各种抄本、唐玄宗注本等传世本均作“与善仁”。唯傅奕所校古本同《道藏》所收“河上公章句”本。影宋本《河上公章句》误以他本校改为“与善仁”。观河上公注文云:“万物得水以生,与虚不与盈也。”所谓“与虚不与盈”就是要择人而助,帮助那些真正需要帮助的人。按照注文,当以“与善人”为经文。此句帛书乙本作“予善天”,河上公本是传抄致误,还是根据另一传本,不得而知。另一个可能是,经文原作“与善仁”,因《老子》第5章强调“天地不仁”、“圣人不仁”,第19章主张“绝仁弃义”,故河上公本改为“与善人”。
2.“始制有名。名亦既有,天亦将知之。知之所以不殆。”(第32章)
“天亦将知之”,“知之所以不殆”,王弼注本、傅奕所校古本、唐玄宗注本等传世本均作“夫亦将知止”,“知止所以不殆”。《老子想尔注》亦作“夫亦将知止”,“知止不殆”。少“所以”二字的原因,是要删字以成“五千文”。敦煌发现的《老子》五千文抄本,均同《老子想尔注》。
河上公本是否因字形相近致传抄错误呢?让我们来看看它的注解,就会明白它的原文就是如此。
河上公注“天亦将知之”说:“人能法道行德,天亦将自知之。”注“知之所以不殆”说:“天知之,则神灵佑助,不复危殆。”可见,河上公是以“天人感应”说来注解的,与“知止”意思完全不同。
3.“是以侯王自谓孤寡不毂。”(第39章)“人之所恶,唯孤寡不毂。”(第42章)
此两处的“不毂”,王弼注本、傅奕所校古本、唐玄宗注本等传世本均作“不穀(谷)”。唐玄宗注解说:“穀,善也。不穀,犹不善也。”成玄英、李约、赵志坚等唐代《老子》注家均作如是解。河上公对“不毂”的解释是:“不毂喻不能如车毂为众辐所凑也。”可见,河上公本作“不毂”,乃是以“三十辐共一毂”之“毂”为喻,不是“穀”字的形误。
4.“数车无车。”(第39章)
王弼注本、傅奕所校古本作“数誉无誉”。敦煌五千字本多作“数与无誉”,非五千字本多作“数誉无誉”。只有P.2420号抄本同河上公本。验以马王堆帛书,甲本作“数与无与”,乙本作“数舆无舆”。帛书“与”字时写成“舆”,二者同音通假。
综览众本,可以看出,“舆”与“誉”可能因形近而分成两个传本。河上公本之“车”字,可能是为了避免与“誉”字混淆而特意更改的。
5.“日余食赘行。”(第24章)“守柔日强。”(第52章)“知常日明,益生日祥,心使气日强。”(第55章)
上述几句经文中的“日”字,王弼注本、傅奕所校古本、唐玄宗注本等传世本均作“曰”。河上公分别注解为:“日赋敛,余禄食,为贪行”;“守柔弱,日以强大也”;“人能知道之常行,则日以明达于玄妙也”;“祥,长也。言益生欲自生,日以长大也”;“心当专一和柔,而神气实内,故形柔。而反使妄有所为, 则和气去于中,故形体日以刚强也”。可见,河上公本的“日”字,不是“曰”的形误。
6.“我无情,而民自清。”(第57章)
河上公本在第57章“我无欲,而民自朴”后,有“我无情,而民自清”二句。王弼注本、傅奕所校古本、唐玄宗注本等传世本均无此句,恐为道教中人所加。唐末杜光庭为唐玄宗《道德真经》注疏所作的《道德真经广圣》说:“又一本有两句云:‘我无情,而民自清。’此亦义理相符,而御注阙之,故辄详载于此。”可见,唐代的河上公传本即有此两句。敦煌P.2639号抄本亦有此两句。
(二)独特的注释
《老子河上公章句》中有一些注释,也显得颇为独特。
1.对“玄”的解释
《老子》中“玄”字数见,除第1章“玄”字以单字出现外,还有“玄牝”、“玄览”、“玄德”、“玄通”、“玄同“等词组。
按通行的理解,“玄”原指深黑色,在《老子》中用作形容词,喻指深远幽寂、微妙难测的状态。河上公注“玄”字,也有作此义解者。如:
第10章:“涤除玄览,能无疵乎?”河上公释“玄览”为心,因为“心居玄冥之处,览知万事,故谓之玄览也”。可见,河上公将此处的“玄”字作“玄冥”解,“玄冥”意为深远幽寂。
第10章:“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河上公解释为“言道德玄冥,不可得见,欲使人如道也”。此处的“玄”也作“玄冥”解,言其德深远幽寂,不可得见。
第51章:“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河上公解释为“道之所行恩德,玄暗不可得见”,义同第10章。
但河上公在别处的注解中,对“玄”字又另有一种解释,即释“玄”为“天”。如:
第1章:“同谓之玄。”河上公注解说:“玄,天也。言有欲之人与无欲之人,同受气于天。”相应地,“玄之又玄”也被注解为“天中复有天”。
第6章:“谷神不死,是谓玄牝。”河上公注曰:“玄,天也,于人为鼻;牝,地也,于人为口。”玄牝既然是天地,为什么又是人之口鼻呢?河上公解释说,天食人以五气,从鼻入;地食人以五味,从口入。鼻口之气通天地之元气,故可对应天与地。
第15章:“微妙玄通,深不可识。”河上公注曰:“玄,天也。言其志节玄妙,精与天通。”这里其实既将“玄”释为天,又释为玄妙,有点混乱。
第56章:“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是谓玄同。”河上公注曰:“玄,天也。人能行此上事,是谓与天同道也。”
第65章:“常知楷式,是谓玄德。”河上公注曰:“玄,天也。能知治身及治国之法式,是谓与天同德也。”
综览河上公对“玄”字的解释,可以发现一条规律:凡是描述道时,“玄”即被解释为“玄冥”;而只要涉及到人,则解释为“天”。如同为“玄德”,第10章、第51章因为是讲道之德,故释为“玄冥”;而第65章是讲人“常知楷式,是谓玄德”,故将“玄”释为天。
第1章人之无欲有欲“同谓之玄”、第6章人能养神则不死(河上公释“谷”为“养”),“是谓玄牝”;以及第10章“玄览”、第15章“玄通”、第56章“玄同”,均指人而言,故皆释为“天”。
河上公之所以在涉及到人时,以“天”释“玄”,主要原因是为了强调人“受气于天”(第1章注),“天人相通,精气相贯”(第47章注),人应该“与天同德”(第65章注),自然无为,清静寡欲,从而“与道合同,乃能长久”(第16章注)。
2.对“天门开阖”(第10章)的解释
“天门”何所指,众说纷纭。河上公注解说:“天门,谓北极紫微宫。”“开阖”,字面意思就是一开一闭。王弼、唐玄宗皆注解为“治乱”。河上公则解释为“终始五际”。所谓“五际”,乃汉儒阴阳五行说中的一个内容,谓每逢卯、酉、午、戌、亥之年,是阴阳终始际会之年,政治上必发生重大变动。
3.对“驰骋田猎”(第12章)的解释
按通行的理解,“田猎”即指打猎。河上公则将“田猎”解释为“呼吸”。其注“驰骋田猎,令人心发狂”说:“人精神好安静,驰骋呼吸,精神散亡,故发狂也。”
将“田猎”解释为“呼吸”,确实令人费解。大概是因为人在打猎追逐时,呼吸急促,故河上公有此解。
4.对“贵大患若身”(第13章)的解释
按通行的理解,此句意为“像重视身体那样重视大患”。河上公则解释说:“贵,畏也。若,至也。畏大患至身,故皆惊。”
5.对“以阅众甫”(第21章)的解释
此处的“阅”,一般都作“观察”解。河上公则注解说:“阅,禀也。甫,始也。言道禀与,万物始生,从道受气。”
6.对“跂者不立,跨者不行”(第24章)的解释
按通行的理解,此句意为:凡是脚跟不落地,只踮着脚尖站立的人,站立不了多久;凡是跨着大步急于快走的人,走不了多远。河上公则注解为:“跂,进也。谓贪权慕名,进取功荣,则不可久立身行道也。自以为贵而跨之于人,众共蔽之,使不得行。”细阅其文,河上公似乎并非不知道字面意思,而是有意做了引申。
7.对“故有道者不处”(第24章、31章)的解释
按通行的理解,此句意为有道的人不如此做。河上公则解释为:有道之人不居其国。
8.对“燕处”(第26章)的解释
“虽有荣观燕处超然”,诸本多读作“虽有荣观,燕处超然”,并将“燕处”解释为“燕尔安处”(见唐玄宗注)。河上公则读作“:虽有荣观、燕处,超然。”其对“燕处”的解释是:“后妃所居也。”
9.对“以道佐人主者”(第30章)的解释
此句一般理解为“以道去辅佐人主的人”。河上公则解释为“谓人主能以道自辅佐也”。此解与文句显然不合。如按此解,经文应作“人主以道自佐者”。
10.对“其事好还”(第30章)的解释
按通行的理解,此句意为(兴兵打仗)这种事情容易遭到还报(即报复或报应)。河上公则注解为:“其举事好还自责,不怨于人也。”
11.对“始制有名”(第32章)的解释
一般将“始”解释为开始,将“制”解释为制作。河上公则注解为:“始,道也。有名,万物也。道无名,能制于有名;无形,能制于有形。”
12.对“名亦既有”(第32章)的解释
此句一般解释为“名称也已经有了”。河上公则注解说:“既,尽也。有名之物尽有情欲,叛道离德,故身毁辱也。”这个解释中加入了经文所没有的“情欲”,显然是“六经注我”的手法。
13.对“乐与饵,过客止”(第35章)的解释
此句一般解释为:“音乐和美食可以让路过的人止步。”河上公则将“乐”读为“快乐”之乐。其注解是:“饵,美也。过客,一也。人能乐美于道,则一留止也。一者去盈而处虚,忽忽如过客。”将“过客”解释为“一”,陈义甚高,但发挥太过。
14.对“天无以清将恐裂,地无以宁将恐发,神无以灵将恐歇,谷无以盈将恐竭,万物无以生将恐灭,侯王无以贵高将恐蹶”(第39章)的解释
此六句中的“无以”,一般解释为“不能”。河上公则将“无以”解释为“无已”,即不停止。其注文说:“言天当以阴阳施张,昼夜更用,不可但欲清明无已时,将恐分裂不为天也。”其后说地“不可但欲安静无已时”,神“不可但欲灵无已时”,谷“不可但欲盈满无已时”,万物“不可但欲生无已时”,侯王“不可但欲贵高于人”。这就把原文关于天地等不能守一而失去其清宁等状态的意思,转换成“阴阳施张,昼夜更用”、“高下刚柔,气节五行”的辩证法了。
15.对“躁胜寒,静胜热”(第45章)的解释
此二句一般解释为:躁动能克服寒冷,安静能克服炎热。河上公则将“胜”解释为“极”,认为此二句是讲物极则反的道理。其注解说:“胜,极也。春夏阳气躁疾于上,万物盛大,极则寒,寒则零落死亡也。言人不当刚躁也。秋冬万物静于黄泉之下,极则热,热者生之源也。”
16.对“百姓皆注其耳目”(第49章)的解释
此句一般解释为:百姓都专注他们的耳目(或谓以察是非,或谓以观察、倾听圣人之言行)。河上公则注解说:“注,用也。百姓皆用其耳目为圣人视听也。”
17.对“出生入死”(第50章)的解释
此句异解甚多。河上公则以情欲出入进行解释。其注解说:“出生谓情欲出于五内,魂定魄静,故生也。入死谓情欲入于胸臆,精神劳惑,故死。”
18.对“以正治国,以奇用兵,以无事取天下”(第57章)的解释
此三句一般理解为是讲治国、用兵、取天下的方法。河上公则解释为是讲上天让什么样的人治国、用兵、取天下。其注解说:“以,至也。天使正身之人,使至有国也。奇,诈也。天使诈伪之人,使用兵也。以无事无为之人,使取天下,为之主。”
19.对“若肖久矣,其细也夫”(第67章)的解释
一般将“肖”解释为像、相似;将“细”解释为渺小。河上公的注解则自成一说:“肖,善也,谓辨惠也。若大辨惠之人,身自高贵,行察察之政,所从来久矣”,“言辨惠者唯如小人也,非长者”。
20.对“小国寡民”(第80章)的解释
一般将老子的“小国寡民”理解为实指,即国家小,人民少。河上公则不这么看,其注解说:“圣人虽治大国,犹以为小,示俭约,不为奢泰。民虽众,犹若寡少,不敢劳之也。”这就是说,“小国寡民”不是实指,而是以之为小,以之为寡,实则国大民多。
21.对“使民有什伯人之器而不用”的解释
所谓“什伯人之器”,异解颇多。河上公的理解尤为独特,他将此文分为两句,读成“使民有什伯,人之器而不用”。其注解是:“使民各有部曲什伯,贵贱不相犯也”,“器谓农人之器。而不用者,不征召夺民良时也”。这样一解释,就没有人们一般认为的老子主张复古的思想,而是主张统治者要行清静之治,不能扰动百姓。